APP下载

传统文化视阈下的语文教育思考

2021-03-16马云静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中华传统

传统文化简单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域所形成的,与其它国家、民族、地域不相同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但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在具体的中小学语文课程中我们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启迪。

一、传统文化视阈下语文教育基本内容

(一)传统礼仪教育

中国人自古尚礼,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在我国小学教育中,语文教育所能进行的就是基本的礼俗和礼仪规范,礼仪,重在自律,比如孝顺父母,尊敬老人,这是传统礼仪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我们要重视向学生传授“孝顺”“敬老”这样的道德修养的道理,教导学生尊重老师同学,感恩父母,公共场所不喧哗打闹,乘车时自觉排队等,这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如果礼貌是外在的行为方式,那么长久的语文教育下的“推己及人、以己度人”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所以中小学阶段的基本礼仪教育学习最基本的东西,餐桌礼仪、长幼有序、家庭礼仪、人际交往等,教育他们爱父母、爱社会、爱国家。

(二)文化知识教育

中国文化一直生机勃勃站在世界文化的前列,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包括很多内容,如诗词歌赋、儒释道文化、官制科举、书法绘画、戏曲音乐以及传统的文娱活动等等,都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丰富,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识字是一个人文化素质提高的第一步,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基本程序应该是:(口头的)语言——(口语)文字——(书面)语言——(书面语言的)文字,现行低年级教材对学生口语能力转化为书面语的能力衔接过渡不够紧密,儿童对汉字的感知不是死板机械的反应,而是同他们早期认知活动中所形成的个性特点、知识经验相联系的,因此通过加大识字密度,从而提高识字质量是切实可行的。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知识要通过讲授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学习文学语言,了解文学基本知识,包括文学理论知识和文学史知识,获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通过文学内容,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为学生定期推荐书单,促进学生独立阅读、自主阅读、多角度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此外,历史知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在传统社会中形成,孕育着与今天不同的人和事。中国文化的要义,多被记录在古籍之中,如《诗经》《周易》《论语》《史记》等,对于我们把握历史知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知识源远流长,建筑、雕塑、书法、绘画、音乐和戏曲等,中国艺术各种门类,由于物质媒介不同、创作方式不同,对人的审美感官的作用范围、社会功能各不相同。在语文教材中选取多种艺术门类的作品,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提高艺术审美。

(三)文化养成教育

在习得基本的传统礼仪和文化知识后,在长期的中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在学生人格塑造、道德养成、文化理念以及信仰修为等诸方面不断进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创新者,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我们认为“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这些精神蕴含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蕴含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里,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壮大,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这些传统文化的相互凝聚和整合,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换言之,优秀传统文化实质上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

二、优秀传统文化视阈下语文教育的开展

(一)整体设计,系统推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弘扬传统文化,要明确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育人问题,开怎样的课,进行怎样的教育,都要从属于这个大前提。为保障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展开,需要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诸环节进行系统规划。使课程、教材、教师、教学、评价等环节相互贯通,整体推进。

在课程内容上,遵循学生心理特点增加传统文化选文比例,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循序渐进的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开展教育评价,开发教育资源等。

在教材編写上,从学生实际出发分为两个层面进行编写,一方面精选能够作为文化的汉语言文字,因为中小学阶段主要是以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为重点,利用汉字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教育;另一层面深入挖掘教材选文背后的文化含义,教材编写要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层级体系,加大小学与中学语文教材的关联性,在语文教材上承上启下,上承教学内容,下启教师培养、教学活动和考试评价。

在教师培养上,当前中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迫切需要一批有较高文化素养的教师,教师素养决定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的程度,职前语文教师的培养要更加突出人文特点,加强对师范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各师范院校要精简通识课程比例,增设专门的传统文化类专题课程;职后语文教师的培训课程上,在把握学科潮流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师的基本文化素养。

加强教研队伍建设,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必须从战略高度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新时期教研工作,教研机构应成为地区课程发展的中心,在更高的平台、更宽的视野下,深度研究中小学语文课程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确定清晰的教育目标,选取适宜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课内主要是识字与阅读,课外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课外文化活动等让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接轨。

在教育战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努力破“五唯”的大好形势下,对教学评价内容、标准、评价方法和手段、评价结果反馈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引导学校重视对传统文化教育全过程的评价,逐步建立基于事实和数据分析的教学诊断、反馈、指导系统。

(二)学生为本,鼓励引导

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注意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熟知学生的特点,学生虽有差异,但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传统文化课程建设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相信学生的主动建构能力,结合语文学科特点进行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班风、学风建设由学生主导,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与沟通,这既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需要,也是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所在。

(三)文化为根,挖掘精髓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要端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哺育出中华民族无数的伟人,中小学语文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核心在“文化”,落实在“语文”,在语文课程中教师要始终以文化为核心展开专题研究,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既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带着既有的文化经验观察、理解和体验他们未知的传统文化知识,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启发与调动学生既有的文化知识经验,引导学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的认识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

(四)立足时代,促进结合

中小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障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展开,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任务、新要求;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文化多元化,这必然带来学生思想意识的个性化,价值追求的多样化,为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仅在教育领域内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拓宽思路,形成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辅,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社会推动,全民参与,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良好氛围。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校风、班风建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的每一处;在家庭教育中要求子女尊敬长辈,教育孩子要有一个仁爱之心;在社会教育中,政府与社会要重视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建设一批面向社会的传统文化课程,利用寒暑假,为小学生开设专门“仁义礼智信”等课程,搭建社会文化平台,鼓励青少年走出学校,走出家庭,融入到开放的社会大环境中。

(五)注重导航,推进教育

大力倡导学生进行早期经典阅读,因为经历过时间和空间的检验,经典最值得信赖,是最纯正的母文化,能哺育精神成长。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因为诗歌是孩子童年最好的陪伴,它美好、纯粹、直指心灵,对于帮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进入中学,初中阶段可阅读《史记》,高中阅读诸子散文,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发现传统文化之美,从小培养孩子具有发现美的双眼,语文教育要起到导航的重要作用。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讲述:“少年穷则国穷,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在中小学阶段加强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学生若将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然会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成为合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弘扬者。

(六)创新机制,搭建专题

中小学语文领域现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类型多样,笔者以为可以开展如“国学经典”“诗歌经典”“语言文字”“民俗信仰”“古代文学”“古代名人”等不同形式的语文微课程活动。同时结合该地区、学校、班级的特点,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切己的体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的理解。根据班级课时灵活把握课程安排。传统文化微课程安排应是从语文学科中调配出来的,可利用语文课前展示、语文早读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开展家庭阅读,整合家长资源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或巧妙利用其他零碎的时间;具体教学计划要注重可持续性,由于课时安排有限,可以把教学计划分配到一年左右,将传统文化微课程内容渗透到每一日的语文课程中,既不影响教学进程,又能起到日积月累的作用。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引导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成为中华文化的真正传人,在中小学阶段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力求使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引导青少年知行合一,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世界观,同时为广大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具体可参考的方法,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S]2014.

[3]皮亚杰著,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147.

[4]叶圣陶,吕叔湘,王力,朱德熙.语文学习的基础[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5]张鸿苓.语文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6]霍力岩.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智能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7]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8]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9]任翔.语文教育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0]季婷婷.沪教版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11]吴尚洁.中国大陆与台湾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比较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9.

[12]戚兴雯.利用中小学语文课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13]马敏.中小学语文教师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D].广州大学,2017.

[14]龚莉娟.中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15]李兰凤.语新课程下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16]王雨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17]张蕾.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5.

[18]周丽萍.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研究[D].鲁东大学,2019.

[19]张庆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课程的探究[D].西南大学,2019.

院,2018.

[20]任翔.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9(01):58-63.

[21]任翔.汉字教育与中华文化的传承[J].教育研究,2018,39(10):98-103.

[22]任翔.阅读的力量[J].中国教师,2018(04):29-33.

[23]任翔.卷首语[J].中国教师,2018(02):1.

[24]任翔.教师阅读决定国民素质与民族未来[J].中国教师,2017(08):18-21.

[25]赵红.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宁夏教育2019.(02):71.

[26]钱加清.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启示[J].课程教学研究2009.(86):10.

[27]陶煦飞.中小学语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J].亚太教育,2019(01):63.

[28]惠斌.中小学语文教育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J].中國农村教育,2019(06):72.

[29]李锦锋.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J].中学课程资源,2019(03):38.

马云静,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