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全媒体视域下网络课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

2021-03-16吴龙玲姚继昌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政大学生

吴龙玲 姚继昌

当今大学生个性突出、思想活跃、理念超前,思政教育难度逐年提升。受传统思政教育理念滞后、手段单一、模式固化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陷入了无法施展的怪圈和窘境,对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和授课方式提出新的挑战。这一难题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尤为突出。但同时,这对推动全媒体视域下网络课堂建设也是一大机遇。全媒体包括新媒体、传统媒体、网络平台等各类渠道,其不仅具有便捷、多元、开放的特性,还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于一体,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全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手段在思政课堂的广泛运用,是推动新兴思政教育模式应运而生的有力支撑,更是推动网络思政教育课堂深化改革的积极举措,是让思政教育活起来、触及高校学生身心、改变他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最佳模式。通过建立全媒体思政网络课堂,把“讲”“学”“需”“思”“用”结合起来,以兴趣引导学习,创新模式方法,打造知行合一、独具特色的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势在必行。

一、全媒体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网络时代的网络教学是必然选择。对于受现代网络知识、碎片化文化武装的高校大学生而言,选择能够更佳实现学习目的、更好服务学习主体、更优促进交流互动、更全传播知识能量的网络全媒体思政教育模式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

据统计,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突破9亿,利用手机上网的超过8.97亿人,占网民规模总数的99.2%。其中,学生占比最多,为23.7%。如此大规模的学生群体使用手机获取信息资讯、学习文化知识、了解社会发展大事,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对思政教育理念“升级换代”。

(二)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

高校借助网络平台,创新教育模式,优化手段方法。一方面,思政教育者对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者、引导者的作用得以全面发挥,特别是学习过程中实时无障碍的在线交流,有助于打破师生间的交流屏障,使思政教育课程重焕新生;另一方面,非面对式评估、非指向性引导、非统筹式管理能让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在同一语境下,坦诚相待、平等对话,有利于及时了解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通过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策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三)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

思政教育不是一堂课、一段话、一件事、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思维模式、感情認知和接受能力。网络语境下的全媒体高校网络思政教育,要因势利导、润物无声,比如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信息平台和论坛贴吧、微博、微信、门户网站等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充分尊重和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益和需要;从现实个性和个体需求出发,应用网络技术有针对性地实施引导和干预,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引导、隐蔽性规范等价值,提升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效果。

二、全媒体思政教育的路径选择

高校思政课堂是大学生深入学习、理解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手段,更是积极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更好路径选择。全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拓宽了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可以帮助教育者打破时空的限制,确保思政教育的传播覆盖面和教育引导的执行力,使隔空落实、离线推动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全媒体大量的信息源和数据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重塑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思政教育者运用综合知识和网络媒体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思政教育问题导向的选择。高校学生在各类网络互动平台上,基于网络交流沟通的相对隐秘性、发表言论的非当面性及关注热点的临时概然性,特别是在讨论重大时政事件、分析热点突出问题、点评校园生活细节时,往往主观臆断、带着评价性意见,直接发表未经证实的观点和情绪,并迅速在网络场域传播扩散,极易形成高校网络舆情。通过思政教育有意识地引导以及对网络知识的刻意筛选,进行学习交流、研究讨论,网络思政教育的新方式将会推动高校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激发高校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基于思政教育目标导向的选择。通过创建一批网络品牌课、网红引导课、视频动画课,起到示范和带动更多高校学生主动接受全媒体视域下健康、向上的思政教育目的和应急培训功能的网络思政课堂;把“讲”“学”“需”“思”“用”结合起来,规范大学生在虚拟空间中扮演的角色与做出的行为,打造知行合一、独具特色的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引导高校学生认识消极言论与错误行为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危害性,构建并逐步完善全媒体视域下的思政教育体系。

基于思政教育效果导向的选择。疫情期间,高校学生因地缘分布广、总体数量多、管理难度大等特点,成为疫情防控最重要的群体之一。全媒体为思政教育者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且丰富的教育形式,教育部第一时间打出了一套“组合拳”,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平台等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思政教育的平台和载体,确保每一名高校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取信息、满足学习需求、提高思政水平。

三、全媒体思政教育的问题短板

思政教育的非面对式评估难题。随着网络普及速度的加快和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网络已经与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等相互交融,不可分割。大学生利用电脑、手机等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大量的思政时政、生活服务、人际交流等方面的信息。但这种信息获取方式面临非对称问题,即非面对式,这将导致高校学生网络依赖程度提高、自主思考能力下降。网络思政教育的效果无法合理有效地得到评估,教育者的工作创新无法得到实时性评估;高校学生熟悉网络环境,擅长应付式评价。

思政教育的非指向性引导难题。应当客观地看到网络思政教育在促进教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网络思想的多元化及网络信息的良莠不分,严重侵扰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造成了他们的无所适从和认知偏差,弱化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作用,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非常不利。

思政教育的非统筹式管理难题。目前,网络思政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主要通过点击链接、发布信息、推送要点的模式进行。一方面,这与高校学生所思、所想、所需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缺乏;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没有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对网络思政教育的监督管理往往流于形式,高校学生应付检查的方式无外乎“挂机”、点击浏览完成任务等不端正、不诚信的学习行为,导致网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四、全媒体思政教育的推进方向

迎合高校学生需要,发挥引领作用。可以将思政学习的内容和资料上传到网络,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还可以借助微课堂等形式上传思政教育的视频,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用网络媒体对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包装,使思政教育更加吸引大学生。

符合高校学生口味,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抽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打破围墙限制,促使思政课走出教室,与实践结合、与生活结合;打破思维限制,使思政课实了、活了,课程育人取得有效突破。要紧跟思政形勢与政策,有针对性地确定思政教育的课堂内容,用录视频的模式“背对背”谈意见、提感受,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即时语音功能进行沟通,确保每一次的交流学习都有深入的思考、实际的内容、参考的价值。

调动高校学生兴趣,发挥引擎作用。不可否认网络信息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但要有危机中育新机的思维,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加强思政教育,做好顶层设计,落实专人负责平台建设和管理,提升软硬件设备质量,建立思政教育网络阵地。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特点,善于用“网言网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教育,不断丰富和创新课堂形式;以1∶1的时间比例分配理论讲解和开放式交流,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思政课的趣味、温度、特色,让高校学生在轻松活泼的状态中接受知识、学到真理、养成信念,打造“网红课”,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

【基金项目】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学校级党建与思政专项课题“全媒体视域下的网络思政教育在高校应急教育中的运用”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天成.共青团的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42-43.

[2]谢继华.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8.

[3]张璐云.浅析新时代高校网络新媒体思政教育平台的创新建设与发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5):19-20.

(作者单位 1.青海民族大学师范学院;

2.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办公室)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