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

2021-03-16李月英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农村

李月英

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等进程的不断加深,其对乡村经济与环境造成的冲击也在逐渐加剧。现阶段乡村发展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乡村活力呈现日益衰退的现象,文化传统濒临中断,农耕文明面临危机。乡村文明发展过程中遗留下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价值,其独特的内涵能够为乡村精神文明提供强大动力,同时也可以将其丰富的内容转变为区域特色,成为吸引游客与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素材。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向现代文化产业经济转型,推动乡村振兴。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背景

结合全球数据显示,传统村庄正在飞速消失。古村落的消失也会连带将其中的古街、古建筑等拆除,这种情况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度,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变得更为严峻。

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农耕文明,是农耕文明不可忽视的一大组成要素。我国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遍布于各个古村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能够与乡村经济振兴的目标相契合。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乡村经济振兴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下,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具时代意义和有效性。

二、乡村经济现状

(一)古村落消失,农耕文化消退

结合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得出,与1997年的25 813个乡村数量相比,截至2017年我国乡村数量已经直接锐减到10 254个,其下降比例接近39.8%,详见表1。

结合表2的相关数据可知,我国村民委员会数量从2007年的621 346个下降为2017年的556 218个,下降比例为10.47%。

我国从改革开放初始,就逐渐经历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乡村城市化的形成是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力量。然而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很多能够记录我国原始生活、原始状态以及承載着我国传统文明的古村落、古建筑都面临着被拆除的风险。这一情况的恶性发展,必将导致我国现代化城市文明建设建立在无根文化之上,将逐步动摇我国的农耕文化。

(二)农村空心化现象逐渐严重

我国经济社会正经历深刻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会对乡村经济产生巨大冲击。这种冲击直观的体现是乡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大量乡村劳动人口去往城市寻找发展机会,适龄劳动人口的流失对乡村经济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集中体现在农业经济体系没有新生力量予以支持以及农业经济体系的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两大方面。

以人口外流为例,我国乡村人口由2007年的71 354万人下降到2017年的57 543万人,而城市人口则由2007年的60 638万人上升到2017年的81 354万人。乡村人口的减少与城镇人口的增加呈现出非常明显的负相关。乡村流失的人口绝大部分是年轻劳动力,选择去往东部城市和东南沿海城市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乡村老龄化现象逐渐严重。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作用

(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为精神动力

不同地区有着独属于地方的不同特色、文明和传统。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植根于该区域的土地之上,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生活与劳作过程中创造的集体财富,也是联系居民乡土情怀的文化纽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身份识别机制的重要依据,记载了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的共同记忆,这也更加契合了乡村经济振兴这一战略目标。乡村经济振兴战略目标的实施对象是区域内的人口,是在这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群。而该区域的人们对于文化的认可是调动区域人口积极性的主要动能,如果无法对区域文化底蕴进行认可,乡村经济振兴也就无从谈起。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为产业资源

实现农村经济振兴的前提是要实现产业振兴。农村经济转型要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保证各产业间的有效结合。根据这一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覆盖领域广、历史价值高、文化底蕴深厚等特点,为农村产业的有效结合奠定了丰厚基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为产业资源并进行合理的运用,不仅能为农村产业提供高效可持续的发展动力,还推动了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出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项。

(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为社会资源

人们在长期劳作、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用于区域人口的村规民约与节庆习俗等,这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对于约束区域人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促进了日常人际关系的积极发展,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乡村民谣或是风俗习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都流露出劳动人民协同合作、互利共助、尊重各项劳动成果以及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同时也肯定了个人交往原则、行为处事原则和不同地区的集体陈诉原则,对于农村民众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为文化资源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能够引导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回到村民的视线中,并将其积极应用到农村的各项文化娱乐活动中,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调动农民的乡村建设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发扬并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将其深深植根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区域内的公信力和认可性。此外,乡村还可以注册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或者形成相关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建设特色小镇

针对具备特色优势的乡村小镇,可以对其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进行深入挖掘和有效利用,促进特色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原有产业类型进行优化升级,延长并加深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产业结构往更高端化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农村发展的新领域、新状态和新产业,以此来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当地居民的经济水平,让农业朝着更现代化的方向稳定前进。结合实际情况对独具特色的小镇进行规划和优化,将生产、生活、生态有效结合起来,打造一个集庄园、旅游与风情乡镇于一体的空间形式,因时因地的发展农村经济,建设集休闲、娱乐和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经济振兴战略有极大的契合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我国宝贵的财富资源,同样也是世界的宝贵财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助于保护世界共同的财富资源,推动世界文化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超.乡村振兴背景下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调查研究[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0(3):5-12.

[2]闵清.乡村振兴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发展:以鄂西北非遗“神仙叶凉粉制作技艺”为例[J].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45-49.

(作者单位 商丘市文化馆)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农村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