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扶贫时代凉山职业教育扶贫的问题及对策

2021-03-16苏小洋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2期
关键词:凉山攻坚机制

苏小洋

2020年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凉山民族地区在教育扶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后扶贫时代的来临,扶贫工作进入“以转型性次生贫困为特点”的时期,贫困情况发生转变,相对贫困人口将长期存在,脱贫人员也面临返贫的危险。增强扶贫的可持续性、培育贫困群体内生动力、培养贫困人口的脱贫思维,将成为后扶贫时代的主题。

一、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扶贫理念的转化

随着决战脱贫攻坚任务的推进,扶贫进入相对稳定时期,扶贫目标和对象发生变化。职业教育扶贫应更加注重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造血能力、内生性力量、可持续发展。

(一)从保证就业转变为更加注重人的发展

在脱贫攻坚时期,职业教育扶贫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人的受教育程度、知识技能和劳动能力,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以参与到竞争中换取报酬,实现脱贫。但随着全面决胜脱贫攻坚任务的推进,绝对贫困消失,贫困群体此时的价值追求提高,从保证温饱转向了更加注重能力的提升和精神追求。因此,职业教育扶贫目标也随之发生转变,更加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在于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持久发展能力”,职业教育扶贫转向多样化、个性化和“按菜点单”的模式发展。把贫困群体的需求放在首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增强其劳动技能,更需要注重实现个人价值。

(二)从实现短期效益到更加注重长效追踪

教育扶贫通过专业化教育培训,提高人的知识水平、个人素质以及思想认知,从而实现自我提高。职业教育虽然注重职业技能培育,但是同样具有教育扶贫的特点,所以在职业教育扶贫规划上,既要有短期目标,也要有长效规划。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扶贫任务重、时间紧,资金不足,相对更加重视短期的扶贫效益——贫困户有没有参加培训,能不能在短期内提高职业技能,能不能找到工作。这实际上是把教育扶贫作为提升就业率的一种附庸手段,没有发挥教育扶贫的作用,即“扩充社会关系网络和认同城市文明,能缩小物质贫困、消解能力贫困和消弭精神贫困”。职业教育不仅能够赋予贫困群体职业技能,还具有“扶智”和扶志的功能。所以,在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必须转变之前的短期效益行为,建立长效追踪机制,更加注重贫困群體能力素质的长期培育,注重其在培训之后的个人发展情况,不仅关注其就业情况,更要关注其精神发展,提升其内在动能。

(三)从注重规模效益到更加重视脱贫质量

在脱贫攻坚时期,凉山地区通过协同推进、总体布局,重点投放、稳步推进等多重措施开展教育扶贫工作。截至目前,凉山地区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扶贫体系。在职业教育方面,针对贫困学生,实施“职业教育9+3”计划;针对贫困农民,利用农民夜校。但是,随着后扶贫时代的到来,个人对高水平的社会物质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对表达个人正当权利的愿望更加强烈,职业教育应该更加注重质量。职业教育扶贫培训,从课程设置到师资力量配比,应该转变传统的以培训机构为主导的模式,更加注重从学员的需求出发,提高课程质量,保证学员真正学到知识技能。

二、后扶贫时代凉山教育扶贫所面临的问题

后扶贫时代,贫困情况转变,职业教育扶贫理念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凉山地区教育扶贫工作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如职业教育效果考核机制不合理、精准帮扶不足、不能满足差异化需求、扶贫对象单一化、不能实现长效跟踪回访等。

(一)效果考核机制不能有效反映扶贫效果

地方扶贫机构为了完成扶贫任务,教育扶贫只看短期效果,仅提供短期帮扶,而不实施延续性的措施,导致返贫现象。扶贫考核不合理,仅从职业教育的人数和规模上核算,无法反映真正的扶贫效果。学员在接受职业教育扶贫培训之后,不能够与社会劳动市场相对接,出现学生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情况。社会贫困人员在接受短期培训之后,一无所获,并不能够有效地提高职业技能。虽然从考核数据上看,他们都接受了职业教育培训,但是不能够增强贫困者自身内在“造血”能力,无法真正达到脱贫的目的。

(二)精准帮扶过程不能满足差异化需要

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扶贫培训实施具有笼统性,这是由于民族聚居区人口基数大,地情复杂,个体贫困程度不一样,帮扶的程度需要衡量,扶贫的资源分配也需要具体分析,给扶贫带来了巨大难度。从职业教育的培训课程设置和人员安排上来看,课程时间短且较为分散,培训人员和贫困个体之间交流较少,采取大班教学,培训人员不能具体到个体。职业培训课程不能针对贫困个体的具体需求“对症下药”,没有针对不同贫困家庭和贫困人群进行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导致职业培训虽花费了一定的时间,结果贫困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三)扶贫主体的单一化不能进行长效跟踪

现阶段,凉山地区开展了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扶贫工作,但是这一过程凸显出扶贫主体单一问题。在职业教育扶贫过程中,政府这一主体并不能发挥全能作用,政府除了提供资金支持和项目引导外,专业性的扶贫培训技能课程则需要职业学校、科研单位等主动参与并给予支持,才能够推进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稳步前进。但是,由于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尚未形成扶贫主体的多元参与格局,使得扶贫效率低下,不仅会增加扶贫的难度,加重政府负担,而且也使职业教育脱贫成效跟踪工作难以为继。政府不可能针对个体贫困户做到技术跟踪和支持,只有职业技术院校、科研单位以及社会企业协同共进,才有能力为个体培训进行长久的技术支持追踪。

三、后扶贫时代完善凉山教育扶贫的措施

面对后扶贫时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变迁、扶贫机制不合理的问题,当前的重要任务是解决在职业教育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教育扶贫模式,提出针对性的方案与措施,促进凉山地区教育扶贫的效果。

(一)建构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扶贫主体系统

扶贫需要多方面参与,这就需要建构政府主导、多方面参与、权责明确的教育扶贫主体。首先,要坚持党和政府主导作用,制定有效的规划与措施,发挥并协调各方面作用。其次,需要社会企业高度参与,教育机构和企业等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在扶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企业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能够解决一些政府解决不了的,或者没有估计到的复杂问题,弥补短板。最后,高校也要参与地区教育扶贫工作。高校有着丰厚的人力资源,可以通过建立一校对一地、一人对一人的帮扶机制,为凉山职业教育扶贫提供帮助。

(二)制定职业教育扶贫规划,完善考核机制

扶贫主体部门需要针对本地区教育扶贫的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长期有效的扶贫规划和措施,保证扶贫效果。将考核机制与退出机制结合起来,通过退出机制衡量脱贫实施效果。在后扶贫时代,绝对贫困人口消除,贫困人口基数相对减少,为建立以个体为单位、以个人能力和脱贫内生动力为指标的扶贫规划和考核机制、退出机制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为职业教育培训提高资金倾斜

为提高职业教育扶贫水平和质量,促进职业教育课程专业化、培训体系化、指导个体化、跟踪长效化,为扶贫对象提供高质量的培训服务,除了完善考核机制、扩大职业教育扶贫主体参与外,资金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加大职业教育扶贫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聘请高素质、高能力的职业技术指导教师,才能使教育扶贫质量稳步提高。

四、结语

当前,贫困人口短期脱贫容易、长期稳定致富难度大,如何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巩固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但是随着后扶贫时代的来临,扶贫理念发生变化,职业教育扶贫工作将出现新问题,提出新的考验。这需要扶贫工作因时而进,不断创新,推进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卢黎歌,武星星.后扶贫时期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学理阐释[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0(2):89-96.

[2]陈思.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J].党史博采(上),2018(10):4-8+14.

[3]朱德全,吴虑,朱成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逻辑框架:基于农民工城镇化的视角[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0-76+190.

[4]封清云,郭炯,郑晓俊.大数据支持的甘肃省教育精准扶贫科学决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12):21-26.

[5]习近平.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J].共产党员,2020(12):4-9.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凉山攻坚机制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凉山彝族口弦(之三)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