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咽鼓管错构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2021-03-16钟纯涂强钟庄龙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听骨右耳错构瘤

钟纯,涂强,钟庄龙

(萍乡市人民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江西 萍乡 337000)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18岁。因右耳反复流脓伴听力下降半年余入院。查体:右耳鼓膜紧张部大穿孔,鼓室黏膜轻度肿胀,少许黏脓性分泌物,音叉试验:林纳试验左(+)右(-),施瓦巴赫试验左(±)右(+),韦伯试验偏向右耳。术前纯音听阈测定示右耳轻度传导性聋,未行声阻抗检查;颞骨 CT示右耳慢性中耳炎,右侧中耳、咽鼓管肿物(图1)。临床诊断为:①右侧中耳、咽鼓管肿物;②右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完善术前检查后在全麻插管下行右侧中耳、咽鼓管肿物切除+鼓室成形+听骨链重建术。行右耳后弧形切口,完成乳突轮廓化,进入鼓窦,见鼓窦、上鼓室大量肉芽组织,中鼓室见实性占位性病变,包膜尚完整,听骨链破坏,镫骨头被肉芽包埋。清除残留听小骨及肉芽组织,探及肿物根部位于咽鼓管前上壁,剥离肿物,并完整取出,双极电凝充分止血。探查咽鼓管鼓口通畅,明胶海绵制作成梭形,填塞咽鼓管,常规完成鼓室成形+听骨链重建术。肿物大小1.7 cm×1.3 cm×0.5 cm,表面光滑,较柔韧(图2)。组织病理报告:(咽鼓管)镜示鳞状上皮黏膜组织,固有层固有腺、胶原纤维及结缔组织增生,以脂肪为主,间质少许慢性炎细胞浸润,符合错构瘤表现(图3)。术后10 d出院、随访6个月,症状改善,鼓膜完整修复,听力较术前稍有提高,肿物无复发。由于开放式乳突腔,声阻抗难检测。

图1 术前颞骨 CT 图2 肿物大小 图3 术后病理检查图片 (HE ×40)

2 讨论

错构瘤一词由Albrecht在1904年首先提出。多数学者一直认为错构瘤不是真性肿瘤,而是器官内正常组织的错误组合与排列[1],这种器官组织在数量、结构或成熟程度上的错乱改变,将随着人体的发育而缓慢生长,极少恶变。错构瘤成分复杂,多数是正常组织由于不正常发育形成的类瘤样畸形,少数属于间叶性肿瘤。脂肪和钙化是多数错构瘤的特征表现。错构瘤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是残留的胚芽在出生后异常发育而造成的畸形生长,与畸胎瘤无限制的生长方式不同,错构瘤为自限性生长,但不能自行退化,复发少见[2]。错构瘤常发生在肾、肺、肠[3]等部位,较少发生在耳鼻咽喉部。国外有Osipov等[4]报道2例耳廓毛囊皮脂腺囊肿错构瘤,Kawamoto等[5]报道1例咽鼓管骨错构瘤,Nishiyama等[6]报道1例鼻咽部平滑肌错构瘤,Sanei等[7]报道1例中耳异位脑膜瘤(错构瘤),国内有潘跃彬[8]报道鼻咽部错构瘤1例,周柳青等[9]报道外耳道骨错构瘤1例,但发生于咽鼓管的尚无报道。

本例错构瘤的特点为青年男性,主诉、查体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相比均无特征性表现,术前CT亦显示中耳、乳突炎症性表现,但中耳、咽鼓管有较明显占位性病变,密度与炎症性病变相似,无特征性表现,因此术前不易确诊。但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于判断肿物大小、部位、毗邻关系、有无浸润有重要意义,须与中耳肉芽、中耳胆脂瘤、中耳畸胎瘤等相鉴别。术中发现肿物根部位于咽鼓管前上壁,表面尚光滑,色淡红,质韧,与炎症性病变对比有较大差异。术后病理检查提示鳞状上皮黏膜组织,固有层固有腺、胶原纤维及结缔组织增生,以脂肪为主,间质少许慢性炎细胞浸润,有较明确的错构瘤特征。术后随访6个月,症状改善,鼓膜完整修复,听力较术前稍有提高,肿物无复发。咽鼓管错构瘤耳显微镜下手术时尽量切除可疑病变组织,避免复发,术中取梭形明胶海绵填塞咽鼓管,避免咽鼓管狭窄,术后抗感染治疗,不需补充放疗或化学药物治疗,术后诊断需病理检查确诊。总结本病例的诊治经验,供同道参考。

猜你喜欢

听骨右耳错构瘤
什么是肾错构瘤?
体检查出肾错构瘤勿惊慌
用右耳听 记得更牢
用右耳听记得更牢
用右耳听记得更牢
人工听骨与自体听骨在听骨链重建术后的疗效观察
中耳胆脂瘤患者的听骨链病变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经支气管镜介入治疗支气管内型错构瘤2例
听骨链重建材料应用进展
徽章样真皮树突细胞错构瘤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