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受教,获益终生
2021-03-16郭海缨
郭海缨/文
前不久,一位同学在景山学校六(3)班的群里,转发了一条北京景山学校的老教师和部分1960 年春季入学学生的回忆视频,一下子激发起我们这些年近古稀的学生,对母校因岁月久远而愈发浓厚的感念之情。回过头来,远望骑河楼那片祥云之下的沃土,似乎有说不完的校园往事和道不完的感慨之情,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九年受教,获益终生”。什么是感受最深的获益之处呢?有以下三个方面。
在母校教育下对国家的责任感尤为强烈
我们班在校正规学习时间是1960 年9 月至1966 年6 月,此后至1969 年3 月为文革时期。前六年是我们最为幸福的时光,也是开蒙启智时期。期间,在20 世纪60 年代被誉为青年导师的方玄初校长(笔名敢峰),曾经给我们班作专题“吃得苦中苦,方为革命人”的讲座;学界名人龙卧流给我们班讲过毛主席的文章;时任校党总支副书记杨玉琴、教导主任刘曼华等,也都曾给我们班作专题讲座,他们不是站在讲台上居高临下威严训诫,而是漫步在同学们就坐的课桌椅之间侃侃而谈。我清楚地记得,他们几乎都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小学的老师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的高材生,你们6 岁开始小班制学习外语,作为十年一贯制实验班的学生,16 岁就考大学,20 岁毕业后由国家送到国外留学,22 岁回国就是硕士研究生学历。你们有电教室和钢琴教室,连教室的窗帘都是日本进口的防光布料。党和国家对你们寄予厚望,人民群众省吃俭用培养你们,所以你们必须比普通学生更加刻苦、更加自觉、更早成才,更多地为国家效力,你们的责任要比普通学校的学生更重。”还有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景山学校的学生不是用校徽显摆出来的,而是用为国家的担当和作为显示出来的。”
1994 年5 月4 日,北京景山学校校庆时作者(前排右一)与曾任班主任的赵玉华老师(前排左四)、毛静英老师(前排左三)及部分同学留影。
因为“十年浩劫”,我们班没有完成十年一贯制实验班的教改任务,作为68 届初中毕业生,于1969 年春季,在对母校满满的不舍中,奔赴祖国大江南北,跻身工农兵的行列,我当时还不满16 岁。“文革”结束后,我和李蕴同学于1991 年,组织10 位保持联系的同学相聚北京,为将要到莫斯科工作的宋小钢同学践行。多年不见的同学毫无陌生感,“扪虱倾谈惊四座,持鳌下酒话当年”。久别重逢的我们,没有人比职务和收入,而是各自报告,离开母校后,吃的最大的苦是什么,做的最大的事是什么,对老师和同学最怀念的是什么。记得有同学回忆农村插队时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忍不住扒货车偷吃西瓜,竟然被打到半死;有女同学泪眼婆娑地诉说,暑热里为橡胶林割草,累得眼冒金星几近晕倒,但抬眼看去,荒草还是一望无际。那次聚会上,同学们轻声唱起景山学校独创的《儿童团员之歌》:“青青地里一枝苗,春风杨柳万千条,莫说我们年纪还小,儿童团员志气高,志气高。”靠着这股志气,同学们熬过了艰苦环境的压抑和淬炼。同学们最怀念的是六年实验班的学习,按照王红肖同学的说法,“那是我们此生最为幸福的时光”。每当我读到朱自清的《匆匆》《背影》等名作,眼前就浮现出语文老师朱蓉先讲解《荷塘月色》时那纯净秀美的神色,一双端庄而宁静的大眼睛,上课时总被遮在透明眼镜框的后面,问她为什么上课戴眼镜?她说:“上课时要关注到最后一排的学生。”而我分明记得后排的那几个,恰巧都是淘气到标新立异的男生;教授数学的郑俊选老师提出,每天的数学作业不带回家,抓紧在课堂完成,此举大得民心,32 位同学快速做题,她走在同学们身边随做随判,下课铃声响起,作业全部做完、判完,一直俯身的郑老师才终于直起腰来,那张目送同学们快乐下课的面庞,比现在的“双减”文件还要美丽;还记得有一次,母亲带我晚上八九点钟去学校取书,在年级教研室里看到我们的俄语老师官静娴正在印制教材篇子,楼里还有许多教研室都亮着灯。母亲对我说:“你们学校的老师对你们真是尽心竭力,长大后千万不要忘记了他们!”
对母校的怀念是每年全班聚会的主题。同学们共同的遗憾是没有完成十年一贯制的学业,没有完成我们20 岁大学毕业的理想。“文革”结束后,同学们拼命学习,以弥补人生的缺憾。有的考进正规大学成为天之骄子,有的考取业大或函授追求知识的光芒。我班的黄南平同学考进了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后来担任了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党委书记。还有周小玲同学,她的母亲牺牲在解放军进藏的征途中,英雄事迹一直受到全班同学的敬仰,她后来进入第四军医大学习,成为白衣天使,退休后还在为婴幼儿保健每日忙碌;伍素芬同学的父母都是老革命,父亲为党工作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她自强自立,通过夜大学习,从纺织工人成长为国家级影视学术机构工作者。我也在业余时间完成了政治经济理论专业五年本科的学习和两年公共英语专业的学习,又因为工作需要在档案专业大专班学习,之后又在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学习,取得了档案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前后15 年的业余学习,四十多岁才拿到原本22 岁就应该得到的学历。但又因为不断地超前学习,我在工厂被破格提拔,后被国家档案局作为优秀青年人才调入,从科员干起,43 岁走上局级领导干部岗位。我们班比我优秀的同学还有很多,如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最初袭扰北京时,护校老师出身的向小一同学,在一片恐慌中,顶着满头白发,站进了志愿者的队伍……总之, 在我们的成长中有共同的一点,就是在景山学校九年的学习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完成了打牢人生根基的重要阶段。
“ 青青地里一枝苗,春风杨柳万千条, 莫说我们年纪还小,儿童团员志气高,志气高。”
母校的教育培养了我们的创新理念
我们实验班的学生从一年级起,学习的教材就与普通学校不同,语文教材是学校自编的《儿童学文言文》《儿童学现代文》《儿童学诗》等;数学是上海苏步青教授新编的数学课本,外语都是老师自编自绘的油印教材。我们每天耳闻目睹各科老师全身心投入教改,探索用更短的时间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如语文老师毛静英曾经利用课上最后10 分钟,朗读一篇名作,学生只许听不许动笔记录,回家后靠自己的记忆,全文默写,以此培养学生的专注力、记忆力和理解力。我从努力记得多、写得长,到后来能迅速记住最主要的内容、最精美的词句、最正确的文章结构,博闻强记为我后来从事新闻工作练就了名副其实的童子功。
学生努力在扎实领会教材内容后,涉猎更宽广的知识领域。记得中苏论战期间,我们全班能通篇背诵《人民日报》登载的赵朴初先生的名作《某公三哭》,一字不差还绘声绘色。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的必读书单,记得我的书单里,除了《迎春花》《红旗谱》《林海雪原》等大量中国名著外,还有《红肩章》《金星英雄》《古丽雅的道路》等俄罗斯小说,像《红岩》《青年近卫军》《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早在我们小学四年级就是“大众读物”了。记得沈迈衡同学(茅盾先生之长孙女)小学五年级的书单里有《波罗的海的天空》《军官日记》《最后一个乌兑格人》,这些书我当时都没听说过。倪行洁同学家里有几间书房,如同小型图书馆,她真诚招待热爱阅读的好朋友,我和刘和平同学就是她家的常客,常常倚着书柜席地而坐,如饥似渴地忘了时间。
我们自幼在景山学校的教改中成长,入学伊始就沉浸式加入了教改试验的方阵,师生共同探索更优质的教学方法,尝试更快捷的学习模式,九年洗练破壳而出,走出学校时已然是一群对新事物充满兴趣,对新生活充满信心的阳光少年,那种不懦弱、不教条、不满足、不懈怠的景山特色,成为我们终生的品格力量。虽然同学们工作岗位不同,但为了国家利益和工作需要,每个人都在努力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为专业领域里的中坚力量。同学们对自己最一致的要求是:正直、上进,不愧为景山学校的学生。我们每年一聚,大家在一起永远是简单直接、质朴乐观,社会上的潮起潮落不会扭曲大家爱国爱民的本质,命运上的云卷云舒也不会影响大家追求真善美的初衷。景山学校的教改是人才理念的改革,是中国突破重围走向世界的大手笔,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试、先尝,这一担当、这一作为,应该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在景山学校的过去和未来之间画出了一座寄托了几代教改师生梦想的彩虹桥。
在母校的教育下我们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我在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待遇后与青年干部座谈,讲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导师、书籍和人生历练时,我专门讲到景山学校,除了以上谈到的内容,还有一条对自己尤其重要,就是景山学校教导我热爱学习,培养我善于学习,形成了终身爱好学习的习惯。
在校学习期间,各科老师一不强调死记硬背,二不追求考试成绩,而是特别注意引导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上。每年“六·一”举办外语晚会,稚气未消的同学们有的参加合唱,有的出演朗诵和话剧,各国大使夫人们盛装出席,电视转播演出实况,一时成为中国对外交流的一颗新星。记得当时学校有规定,在作文比赛中如果获得优秀的范文,便推荐刊登在中国儿童剧院宣传栏里,我意外两次“跨栏高中”为校争光,日后的作文兴趣也因此愈发浓厚;数学老师举办的百题赛和难题赛调动了各班同学的好胜心,我在百题赛上因快取胜偶斩小奖,但难题赛只有站脚助威的份儿,眼看着班里黄南平、高晓航、李蕴和、李凡兵等大展身手,各类奖项尽收囊中。李凡兵曾是我的同桌,虽没有“问我借半块橡皮”的记忆,但对他上数学课从不听讲,而学习进程能甩下全班几条街的印象却非常深刻。数学老师任其在课堂上自学新课,只在大家都答不出来难题时才会叫他一声,这小子站起来就破题而解,还一脸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景山学校的勤学、擅学、恒学风气令我终生受益。记得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学习政治经济理论专业时,全班同学都是从北京市各大企业青年领导干部中考进来的,期末考试正值单位年终总结考核之际,面对腹背夹击,全班同学团结一致分工备考,有人准备简答,有人准备简述,有人准备总论,四十多人在保证自己提供的备考资料绝对准确的同时,对其他同学完成的备考资料绝对信任,省去了大量查考和组织文字的时间,只要全部背熟即可。结果每科大题20 道,简答30 道,小题40 道的复习量,大家三门考试一挥而就。老师们看到别的专业同学请长假备考,为争个高下各自点灯熬油地复习,各班仍有不少人挂科补考,而我们班学员的职务全都带“长”,居然工作和学习两不误,还能全班成绩优良而感到非常诧异,了解了我们的集体应考秘诀后赞叹地说:“好学生就是既爱学习又会学习呀!”我读本科期间正在车间一线任职,能保持五年的学习各科成绩优良,学习基础和方法也是母校给的看家本领。
除了对语文、数学和外语的各位老师印象深刻外,五楼音乐教室里飘出的钢琴声,总能为紧张的学习带来一缕欢快的情绪;自然课宋振华老师讲的“空气动、流成风”,我已经教了儿子又继续教孙子;教发展史的汪童年老师脆亮的嗓音,把课程讲得如同板书一样清楚、准确,以致多年都没有找到媲美者;体育课的小口径气枪射击、红缨枪操练以及太极剑的学习,竟让女同学们至今都保留着几分英气。
以上三点是我的切身体会,如果说到对景山学校的感恩之情,恐怕是“涌泉之恩,滴水相报”了。之所以写这三点,除了体会较为深刻外,更重要的是作为景山学校教改实验“长子班”的成员,在即将迎来古稀之年的时刻,从自己45 年实践经历中回首总结教改体现在自己身上的效果,应该很客观,所以请允许我将这三点作为建议给母校提出来,即:景山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那些对国家最富有责任感的人;应该是那些在社会发展中最敢于和善于创新的人;应该是那些在芸芸众生里能好学上进且终生孜孜以求的人。
我至今以曾是景山学校的学生为自豪、为幸运,至今非常敬佩那些曾经领导和参加了景山学校教改工作的领导者和实践者,能抛弃个人的名利敢为天下先,实乃国之栋梁、效仿楷模。他们富有使命感的崇高信念,富有生命力的奋斗精神,造就了景山学校的高光时刻。学生真诚地祝愿母校,赓续老一辈的教改精神,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