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教育如何回归“本位”
2021-03-16于莉山东省乳山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于莉/山东省乳山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笔者与学生们在图书屋共读
2021年, 据中国儿童中心发布的《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与分析》报告显示,我国17 岁以下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 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如抑郁、焦虑、强迫、厌学、网络成瘾和自杀、自伤等。
2020 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中显示:24.6%青少年抑郁,其中重度抑郁为7.4%……
这些数据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毋庸置疑,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教育生态遭到破坏,导致高投入,低产出。家长围绕“分数”这根指挥棒过度投入,育人目标也就发生了偏差。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对教育、对当前社会现象的审时度势,国家强力推出了“双减”政策,主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轻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的精力负担,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本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那么,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和家庭应该有怎样的担当和作为呢?
“四个提升”助力双减,确保学校教育减负提质
学校教育如何减负提质?减负与提质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减的是负担、是焦虑、是错误的教育观念,增的是效率、是质量、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业负担上做“减法”,是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让学校按规律办学,为师生和家长剔除各种烦扰和错误的影响,从而做好提质增效的“加法”。乳山市打出了“双减四提”的组合拳,即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以新的思路和措施,促进作业提质、课堂提效、师能提升、管理提档,为“双减”清障,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尤其针对作业改革和课后托管服务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以促进“双减”工作有效落地,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一)创新作业管理——“441模式”减量提质
学校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严格落实提质增效“441”模式。第一个“4”即四个作业管理环节,分别是设计、批改、规范、保障 ;第二个“4”即每一管理环节提出四个明确要求;“1”指一个作业设计资源库。
在作业设计方面,学校探索尝试“两减一加”做法:即减少机械性、重复性作业,重视作业的层次性和梯度;减少优秀学生做基础性作业的量,鼓励完成拓展性作业;增加特色的整合性作业,做到因材施教。比如,语文学科的阅读和写作作业,数学学科的实践性、生活性、综合性、写画类等作业,通过做一做、摆一摆、梳理思维导图、小老师讲题等方式增加趣味性并提高学生的思维含量。还有跨学科的综合性作业,课前三分钟演讲、博雅讲坛等素养类作业以及生活技能作业、校外实践性作业等,让学生在家庭中做有责任担当的小主人,在社会上提高实践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等,这样作业设置的视角更加开阔,不仅仅囿于知识与技能。在作业管理方面,学校严格落实四个“不放过”。凡没有经过集体备课的不放过、凡没有经过级部审批的不放过、凡没有分层分类的不放过、凡不能全批全改的不放过,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作业减量提质。
(二)丰富课后托管——“基础+特长”双轨并行育素养
学校的课后托管服务实行弹性离校制,最大限度地满足家长的实际需求。在课程方面,本着“基础+特长”的双轨推进策略,主要开设了三类课程,分别是运动类、阅读类和艺术类。运动类课程主要有篮球、足球、啦啦操等校队活动,每天放学后总会有一场激烈的比拼。在低年级还开展了丰富的游戏类活动,如老鹰捉小鸡、贴膏药等传统游戏,很受学生欢迎,既强化了规则意识、合作意识,又锻炼了身体,还让孩子的托管生活充满了乐趣。阅读类课程从每天诵读一首古诗开始,一二年级没有书面作业,学校购买了上千册能满足整班学生阅读的绘本和拼音读物,采取轮换阅读的方式,一个班的学生同读一本书,既便于老师指导,又有利于孩子共同交流分享读后感,引导孩子爱上阅读。艺术类课程主要有民乐、合唱、舞蹈以及绘画类校队专题托管课程,学生不需要在社会上报班就能享受到优质的课程服务,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增强了托管的吸引力和有效性,可谓一举两得。中高年级的托管服务,给学生留有完成基础性作业的时间,托管老师进行答疑指导,减量后的家庭作业许多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完成,作业质量也有一定的保障,深受家长欢迎。
成长重于成绩,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才能让孩子享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体验成长的快乐。
“两大转变”应对双减,促进家庭教育回归本真
校内不断减负,校外培训机构逐步退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好的教育无关时代、无关贫富、无关政策,需要家长的耐心陪伴。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明确什么?做些什么?
(一)“打破唯分数论”促观念转变——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们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吴谢宇,北京大学2012 级学生。2015 年7 月11 日,将母亲杀死在教职工宿舍内,然后伪造母亲字迹向母亲所在单位递交辞职信,并以和母亲出国交流学习为由,向亲戚朋友筹借了人民币144 万元。直到2019 年4 月25 日,潜逃1380天之后,才被警方在机场抓捕。
案例二:广州市番禺区的一位五年级小学生,留下一本日记遗言:“我的英语考了39 分,我很后悔前一天不听奶奶的话,下次考试我一定会复习两三个小时。”之后,在自家窗台上吊死亡。
班级足球联赛
摄影托管社团
美丽的校园
这些惨痛的案例不禁把我们拉回到教育的本质这个问题上,让我们思考究竟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唐江澎校长曾说:“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给孩子健全而优秀的人格赢得未来的幸福,造福国家、社会。”我校提出培养“健康、自信、博学、有爱”的博雅学子的育人目标,着眼于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在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少了功利性,也体现了教育人的责任与担当。案例中的北大才子,他有着令无数家长羡慕的“高分”,但唯独缺少了德行和健康的身心。如果孩子有好的德行和健康的身心,就算将来当一名普通工人,也能脚踏实地、积极向上,既能创造个人的幸福生活,也能为国家和人民贡献力量。所以,我们首先要教孩子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然后才是学会学习。因此,从“育分”走向“育人”,是家长“转型”的“第一关”。我们要切记:成长重于成绩,一定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才能让孩子享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体验成长的快乐。
唐江澎校长还说过,“学生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当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分数,一切向分数看齐,一味地逼着孩子不断地强化“记忆”和机械训练,这不仅泯灭了孩子的兴趣,还使孩子身心疲惫,甚至导致有的孩子对家长充满了仇视与怨恨,造成孩子心灵扭曲,意志消沉,孩子的成长也就迷失了方向。那么,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哪些终生受益的东西?是睿智的头脑,健康的体魄,阳光的心态,向上的信念,良好的习惯,善良的品行……而知识、课程仅仅是达成以上目标的载体,而不是教育的唯一。爱因斯坦说过,“当一个人把他在学校学到的所有知识全部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我们更希望,当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生活以后,家校携手能给孩子磨砺出一双雏鹰的翅膀,给他们搏击风浪的勇气与智慧,让孩子充满对学校、家庭的留恋与感恩,对美好人生的憧憬与向往,对伟大祖国的眷恋与热爱,以及怀有满满幸福感地走入社会!我想,这就是教育终极的育人目标。
生命就是成长的过程,孩子有自己身心发展的规律,就像植物一样,春天播种,夏天成长,秋天才能收获。
(二)“四个给予”促行为转变——明确“怎样培养人”
从校外培训机构和作业堆里解放出来的孩子,面对大量课余时间孩子该做些什么?家长又如何引导孩子管理好时间?这是“双减”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们不妨把孩子的课余时间比作一块空地,如果放任不管,很容易被极有诱惑力的手机、电视等占据,并且一旦被占领,很难被收复;只有当我们种上庄稼后耐心管理,精耕细作,才有可能收获好的果实。所以,在小学阶段,家长要引导孩子管理好课余时间,因为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
1.陪伴——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位教育学家研究发现: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测试上得高分,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父母常陪伴的孩子才更信赖父母,更尊重父母,尤其是到了青春期,才可能听得进去父母的劝告和建议。有父母足够多的陪伴和关怀,孩子才不会缺少安全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问题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原因,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作为父母,首先要做好自己。家长要多创造陪孩子吃饭的机会、陪孩子玩的机会,陪孩子读书、运动、劳动的机会。陪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高质量的陪伴是孩子快乐、幸福、健康成长的源泉。
2.习惯——给予孩子最好的财富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好的习惯就是孩子受益终生的资本。
养成自主管理的习惯。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学习。家长首先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规划、管理时间。这种习惯一经养成,家长就可以逐渐放手,小时候孩子会规划作业和时间,长大后也能规划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把事情按照轻重缓急制定出详尽的年、季度、月、周、日计划,尤其是每天的计划,把运动、阅读、玩耍、看电视以及孩子个体的其他兴趣爱好科学合理地搭配,家长跟进、评价、督促孩子按计划执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去做,孩子将受益终生。另外,家庭中的规则也要和孩子一起制订,从双方的需求出发,辅助孩子协商制订规则,而不是家长单方的签订协议。对孩子有约束也有自由,充分给予孩子尊重,这样有利于规则的执行。
养成阅读习惯。一百多年前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孩子最初的读书兴趣大都来源于家长给孩子读书。美国前总统老布什的夫人曾写道:“就像我的父母亲对我所做的那样,我一直坚持给孩子们读书。而现在当了祖母的我,经常为孙儿、孙女们读书。”多年以来,她一直在睡觉前给孩子们读书。孩子的童年不能没有阅读,什么时间读书无关紧要,然而每天抽出相同的时间很重要,至少每天15 分钟,坚持不中断,直到孩子能独自读书为止。“双减”之后最好的辅导班是自己家的书房,家长要营造人在书中、书在手边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爱上阅读、孩子养成阅读习惯一定是让整个家庭最受益的事情。
养成运动的习惯。生命在于运动,一个好的身体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也是孩子的第一需求。在生活中,我们要多鼓励和引导孩子拥有一项体育特长,这样孩子才会更容易养成爱运动的习惯。拥有爱运动的习惯,不但有利于增强体质,更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同时,孩子在运动过程中,还能增强自信,养成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的优良品质。
3.兴趣——给予孩子最好的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促进孩子专心致志地做事情,即使过程很艰苦,也会以顽强的毅力去应对,不达目的决不停止。
学生们的作业
法布尔的故事
法布尔从小对大自然充满兴趣,对昆虫特别好奇。他最喜爱留心观察飞禽和昆虫,在大自然中寻找答案。他常常趴在草丛里,一动不动地观察小虫子的活动。他常常为了捕捉一只小虫和小虫赛跑,为了不伤害小动物或者小昆虫,他宁愿自己摔跤。
当孩子喜欢哪种事物,他就会如痴如醉地去发现、去研究。父亲发现了小法布尔对昆虫特别感兴趣。一次,他的父亲去赶集,回家前他给法布尔买了一张“动物挂图”和一本寓言集。法布尔高兴极了!他爱不释手,慢慢地醉心于研究昆虫,最终成为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文学家和博物学家。
法布尔的故事告诉我们,作为家长要善于捕捉孩子的兴趣点,顺应孩子发展的天性,进行有益的启发和点拨,发掘其潜能,和孩子一起找到最适合的发展路径,切忌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在“双减”大背景下,家长要更舍得把玩的乐趣还给孩子。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在玩耍中,孩子们的能力得以提高、大脑得到开发、思维得到发展。古今中外,有多少发现、发明都是在玩中诞生的。英国的威廉·梅尔道克在玩煮石头的过程中,发现了煤气,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化学家;荷兰的列文虎克在玩镜片的过程中,发明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从一位普通的看大门的工人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法国的德尔文在看孩子们玩陀螺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改进了步枪的枪管结构,成为“现代步枪之父”……
一直以来,有的家长总是做一些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事,在本该“玩”的年龄,总是担心“玩”会耽误学习。“双减”提醒我们,必须顺应孩子爱玩、好动的天性,遵循孩子成长的规律,把“玩耍”还给孩子,让每个孩子拥有五彩斑斓的童年回忆。
4.精神——给予孩子成长的动能
《教育的本质》中说 :“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靠人的精神。人特别容易被自己所打败,只有精神强大,才可能克服困难达到成功的彼岸。”
要想有强大的精神,必然离不开挫折教育。对于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家长包办各类事务,这让他们不仅不具备抵抗挫折的能力,就连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欠缺,更谈不上对家庭的责任和担当。生活中这样的现象我们司空见惯:家长盛好饭菜、剥好水果放到孩子眼前,为孩子打扫房间、收拾用具,甚至上学时还要替他背书包,等等。如此过分保护,其实是为孩子设下了温柔的陷阱,我们不可能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他们毕竟要走向社会,要经受社会的风风雨雨。
西安一个17 岁的男生,在游戏娱乐消费上,一个月花掉家里东拼西凑用于出国留学的30 万元。这不得不引发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缺少了对孩子挫折、感恩、理想信念的教育,即缺少了一种精神!所以,家长要善于放手,让孩子多做事情、多吃苦头,增强适应未来社会的本领;同时,还要利用一切契机,适时把孩子当成大人,把生活中的困难和遇到的实际问题暴露给孩子,再引导孩子共同思考出解决的办法,以此增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面对挫折的能力,培养孩子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来直面未来!
生命就是成长的过程,孩子有自己身心发展的规律,就像植物一样,春天播种,夏天成长,秋天才能收获。在“双减”大背景下,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家校携手,凝聚合力,在尊重孩子成长规律的前提下,让孩子收获健康、收获智慧、收获品行,为孩子未来的幸福人生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