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傩面具角色形象在文创产品创新中的应用
2021-03-16舒欢欢周婷铜仁学院艺术学院2017级本科生
文/图:舒欢欢 周婷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2017 级本科生
龙庆华 教授 铜仁学院艺术学院
引言
傩面具是贵州省民俗文化中一张有着独特文化韵味及故事的展示名片。如何将傩面具活态传承,进入人们的视野,并转为艺术品,让人们接受并且乐于传播其内在的文化内涵,是当代设计师应当重视的方向。
一、铜仁傩面具角色特征与角色创新
(一)角色特征
铜仁傩面具造型形象在傩堂戏中所涉及的人物形象数量多达56 人,呈现出160 多种面具文化,其角色形象造型也因人物角色性格、所任职务不同而各具特色。[1]铜仁傩面具造型古朴神秘、千姿百态,可从以下方面对角色特征展开分析。
1.造型特征
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的社会实践中,基于“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原则,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型多以写实为主。铜仁傩面具角色主要包括开山莽将、先锋小姐、唐氏太婆、甘生、和尚、歪嘴秦童等。开山莽将也称为开山猛将,花脸男性,头生双角,满口獠牙,眼球凸出,面相十分凶狠。此人在傩堂戏中是除五瘟的猛将,身穿号褂,背上插一束锦鸡毛,手拿金瓜月斧,全身武将装饰,通过夸张的造型突出其狰狞凶猛的人物特征。先锋小姐也称之为仙锋小姐,红脸女性,身穿战袍,背插数面战旗,手拿两面号令旗,其角色造型慈眉善目、端庄秀丽。此人在傩堂戏中是为主人勾愿,是铜仁傩堂戏中不可多得的女将。唐氏太婆身穿太婆女装,手拿布鞋底,针线穿梭,坐在桃源洞门前看管大门。其角色造型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嘴部特征由于滑稽略带笑容,在傩堂戏中属于正面形象。甘生也称为甘生赶考,此人在傩堂戏中为书生打扮,身穿书生服装,背一个外出包袱进京赶考,手拿师刀和雨伞出现在傩戏中。和尚形象造型为圆脸秃头,咧牙咧齿,笑容可掬,身穿和尚袈裟,手拿小钵,在傩堂戏中口喊阿弥陀佛,专治心术不正之人。歪嘴秦童,此人在傩堂戏中是给甘生等书生挑担之人,身配围腰钗子,手拿褂子,一身顽童打扮出现在数个傩戏剧目中。
2.色彩特征
色彩极易引起人们的感官刺激与联想,是工艺美术最显著的表现形式之一,傩面具的色彩在其装饰艺术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色彩可以表现不同面具角色形象,也可窥探出傩面具的地域特色。笔者多次到土家族文化聚集地沿河县进行傩面具实地考察,了解到土家族傩面具色彩强烈、造型夸张、个性鲜明。
黑色在古代代表正直、勇敢的人物性格,绿色则代表怪诞、张扬。例如傩堂戏中的“唐氏太婆”这一角色,唐氏太婆在傩戏中是一位和蔼可亲、笑容具有感染力的老太太形象,其头饰上的绿色发带,更是凸显出其怪诞的面部形象特征;又如傩堂戏中的“歪嘴秦童”这一角色,人如其名,五官部分具有不对称的怪诞美,头饰发髻以黑色为主,更加突出人物怪诞的形象。
3.装饰特征
铜仁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聚集区,其傩戏文化也渲染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装饰元素。铜仁傩面具主要依靠装饰元素来强调面具间不同的人物性格,其装饰元素十分丰富,主要体现在武将面具的装饰上。傩面具的装饰元素主要体现在面具的脸部和头饰上。头饰在傩堂戏中主要体现人物性格,例如开山莽将,红色的冲天犄角和左右盘绕的发髻体现出战神的特点;先锋小姐的头饰上配以凤冠,头饰左右又有花朵点缀,体现出先锋小姐端庄优雅的气质;唐氏太婆的头饰上配以捆绑头发的发带,发带上又点以花朵进行装饰,突出唐氏太婆的和蔼可亲、笑容可掬;甘生的头饰上主要是书生气息的帽子,在帽檐上有三个吉祥图案,突显出甘生赶考;歪嘴秦童的头饰是体现书童气质、随从角色的装饰特征。
分析傩面具的装饰元素可为后期文创设计奠定基础,以便铜仁傩面具用色上以红、黄、黑、绿居多,通过这四种颜色的搭配可以呈现出不同角色的人物特征,这种形式与京剧相同,但铜仁傩面具色彩的表现形式更为夸张、强烈。[2]
(1)红色与黄色
红色与黄色是常见的配色,其色彩对比强烈,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古代红色为朱砂,朱砂可以安神定惊,因此红色可以驱逐邪祟。红色在傩面具的应用较为广泛,几乎每个傩面具都会应用红色。古代黄色为雄黄,可以去五毒,替人们除恶驱毒。例如傩面具角色中的“开山莽将”,开山莽将在傩堂戏中充当战神的角色,替人们除五瘟;又如“和尚”这一角色,在傩堂戏也是积极正面的人物形象,专治心术不正之人;再如“先锋小姐”这一角色,在傩堂戏中是为数不多的女性将军,此人骁勇善战、刚正不阿,除此之外还可为主人勾愿。
(2)黑色与绿色于在设计中找准傩面具的特征,从而创作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傩面具文创产品。[3]
(二)角色创新
1.角色创新现状
铜仁傩戏文化博大精深,是长期历史文化演变的产物,而傩面具又是傩戏文化中最必不可少的应用载体,但目前铜仁傩面具角色形象的创新仍存在一些问题并未解决。
(1)傩面具的角色形象创意设计过于单一
形象创意在傩面具文化角色中的创新突破不大,市场上有关傩面具的文创产品设计多为简单提取傩面具的形象特征,并未将传统庄严凶猛的祭祀面具转变在现代人们能接受的审美范畴内。数字媒体、插画设计等也多为保守地改变其形象特征,并没有明显性的改变,傩面具角色形象创意设计过于单一。
(2)铜仁地区缺乏傩面具角色形象文创设计
铜仁傩面具角色形象设计线稿
将傩面具角色形象应用于文创设计中的研究虽较为丰富,但对铜仁傩面具角色形象与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结合却缺乏探索,铜仁傩戏面具的地域文化元素仍停留在开发旅游产品上。
2.角色创新设计
铜仁傩面具角色形象设计上色稿
傩面具至今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范围较为狭窄,生存空间有限。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该从改变其角色形象开始,利用现代化元素与地域性文化特征相结合,以一种新奇的设计理念创作出具有新鲜血液的铜仁傩面具角色形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角色创新设计。
(1)趣味化
铜仁傩面具跳跳棋平面图
角色创新趣味化是傩面具角色形象转化的重要过程,也是傩面具角色在传统形象上的现代化转型。例如傩面具角色形象中的“开山莽将”一角,在传统形象中,开山莽将眼球凸出、满口獠牙、凶神恶煞。这样的角色形象应用于现代化文创市场中生存空间较为狭窄,需加以趣味化的艺术形式。在突出开山莽将獠牙的基础上将锋利尖锐的牙齿圆润化,同时也将其角色其他地方进行圆润趣味化的处理,使得这一角色在视觉上变得平易近人。
(2)装饰化
角色装饰化是角色形象创新的重要手段。例如开山莽将,武将出身的开山莽将自带一身正气,在进行角色形象创新设计时保留其犄角、牙齿的武将元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其武将身份,增加了“太阳”的元素,并将元素进行装饰化处理,体现出开山莽将在傩堂戏中为人们“除五瘟、斩邪祟”这样一个正能量的角色。
(3)扁平化
扁平化是角色形象创新与现代化手法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之一,去掉多余的透视、纹理、渐变以及三维立体转化为二维平面图形,强调其面具装饰元素的抽象、极简和符号化。
二、铜仁傩面具文创产品设计——以跳棋为例
跳棋符合各个年龄阶段消费人群,可以结合铜仁傩面具特色进行创新设计,搭建起与消费者之间的心灵桥梁,引起人与产品之间的共鸣。在“游戏”的同时“身在其中,方知其味”,傩戏面具悄无声息地就融入了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此次以六个铜仁傩面具角色进行跳棋设计,将浓厚的地域性元素与现代化元素结合,提高铜仁傩面具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棋盘布局
铜仁傩面具伴傩舞而生,以棋子作为傩面具角色在棋盘上跳动,棋盘则是游戏中的“傩戏台”,棋盘为正方形,通过“玩游戏”的方式传播傩面具文化。
以和尚、开山莽将、先锋小姐、唐氏太婆、甘生、歪嘴秦童六个角色进行设计。棋盘为正方形,“外方内圆”以此体现“天圆地方”,棋子共有六个颜色,每个颜色代表着不同角色,共60 枚棋子。
铜仁傩面具跳跳棋立体图
(二)色彩分析
跳棋棋盘运用红、绿、橙、紫、黄、蓝六个颜色进行布局,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功能与职务角色。红色代表专治心术不正之人的“和尚”;绿色代表一身正气的“开山莽将”;橙色代表充满活力的“先锋小姐”;紫色代表慈眉善目的“唐氏太婆”;黄色代表书生气质的“甘生”;蓝色代表风趣怪诞的“歪嘴秦童”,在游戏中既能开发智力又能使傩面具文创产品与消费者之间产生互动性。
(三)造型分析
角色定位均选用傩堂戏中正面人物,例如除瘟驱邪的开山莽将、征战沙场的先锋小姐、慈眉善目的唐氏太婆等等,不同的角色也根据其不同职务进行角色的形象设计。
棋子头部使用“异形”傩面具角色形象进行三维设计,并刻画出棋子角色形象神态,使棋子宛如傩堂戏中鲜活的人物一般。棋子底部为一个平齐的圆形,保证了棋子的稳定性,也与棋盘处白孔吻合。棋子材质选用“光面塑料”,棋盘则选用“原木纹”材质。
三、结语
傩面具是不同民族千百年来历史演变的产物,具有特殊的文化艺术价值。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应当切合现代审美需求和设计理念,挖掘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属性,拉近与人们之间的距离,让傩面具不再是一张让人害怕的面具,而是让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之中,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感受到铜仁傩面具文化,促进贵州民族民俗文创产业创新创意发展。
注释
[1] 龙庆华.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梵净山傩面具艺术传承与创新发展[J]. 大众文艺,2018(10):44-46.
[2] 白瑞荣, 聂森. 贵州傩面具造型艺术在文创产品设计研发中的应用[J]. 包装工程,2018(2):228-236.
[3]赵常春.湘西傩面具的文化价值与装饰特征[J].美术大观,2017(1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