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扶贫,走稳2020”主题茶艺创编解析
2021-03-16梁玉洁黄双杰郭桂义
任 政,梁玉洁,刘 佳,黄双杰,郭桂义
(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河南省豫南茶树资源综合开发重点实验室/河南省茶叶加工与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
我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上下都非常重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近年来,随着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茶艺大赛等茶事活动日益瞩目,特别是创新型主题茶艺活动逐渐占据主流[1]。本文以2019年河南省“中原茶艺杯”茶艺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作品“青春扶贫,走稳2020”为基础,结合当前形势进行深度解析,以供同行交流,希望为更多的茶文化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1 创作背景与主题确立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达标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但基层人才匮乏,脱贫攻坚工作面临较多困难[2]。近年来“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等各种招才引智计划纷纷出台,以吸引更多有能力、有专业知识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精准扶贫等工作。2019年6月1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华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在返回驻村途中突遇暴雨洪流,不幸因公殉职,年仅30岁的生命定格在百色的扶贫道路上。黄文秀201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用美好青春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茶不只是满足口腹之欲的佳饮,还延伸出修身养性,清神得道之义。唐代陆羽《茶经》有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先生曾提出“廉、美、和、敬”的“中国茶德”精神[3]。古人在饮茶实践中领悟并获取了许多理学思想与文学灵感,常以茶喻理,以茶喻德。欧阳修《双井茶》曰:“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借茶的品性比喻人的情操。朱熹以茶喻学:“茶本苦物,吃过即甘”,强调学习过程中要狠下功夫,苦而后甘。一片茶叶从采摘到经过层层工序加工成茶,再经过甘水净器和泡茶人适宜的泡茶技艺终成一杯“人间佳品”,不正是这样一个苦而后甘的道理?基层环境条件艰苦、设施落后,基层工作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仍有许多青年心怀赤诚、不畏艰难、一如既往。“穷腊不寒春气早,双井芽生先百草”,茶树不畏严寒坚韧生长的姿态不正是当代青年奔赴基层的写照?“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苦而后甘,甘又何尝不是对苦的回报?茶有恩、有德于人类,品赏佳茗,茶人应有一份感恩之心。黄文秀出生于贫困农民家庭,在国家助学政策的帮助下完成学业,毕业之后毅然选择回乡建设家园,源于她有一颗感恩的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他们如黄文秀一样,大多来自农村,饮水思源,毕业后返哺家乡;其中也不乏一些心怀梦想的有志青年,勇担时代使命,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7月8日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中写道,“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言犹在耳,作为一名2020届茶学专业毕业生,时代赋予我新的责任与义务。故利用自身专业所学,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茶”为媒介,展现当代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结合,投身基层建设的奉献精神,并呼吁更多青年到基层深耕,在奉献中书写青春力量。
2 茶艺要素的选择与设计
2.1 茶品
“浉河中心水,车云顶上茶”,选用茶品为车云山全手工信阳毛尖茶,其因有三。
其一,信阳毛尖为全国名优绿茶,主产区位于河南省信阳市的五云(车云山、集云山、云雾山、天云山、连云山)、两潭(黑龙潭、白龙潭)、一寨(何家寨)、一山(震雷山)、一寺(灵山寺)。产地海拔多在500~800 m,这里山高云雾多,光照强度弱,散射光比例大,日照时间长,茶树叶片肥厚,氨基酸及芳香油[4]等营养成分增加,绿茶香气诱人;气温日差较大,有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呼吸消耗,促进营养物质积累;相较于西南、华南茶区,这里属于高纬度(北纬31°23′~32°24′,东经113°45′~115°55′)茶区,冬长夏短,封园早、开采晚,茶树休眠期长,茶叶中的氨基酸、维生素、茶多酚、咖啡碱等成分含量较高;茶区黄棕壤土居多,主要有硅铝质、沙泥质和硅镁质3种黄棕壤土,有机质丰富,4.5≤pH≤6.5,呈弱酸性,最适宜茶树生长[5, 6]。以上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培育了“信阳毛尖”优异的品质。
其二,全手工信阳毛尖茶最为地道,属锅炒杀青的特种烘青绿茶,干茶外形细、圆、光、直、峰苗挺秀,色泽翠绿光润,白毫显露。它代表了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稚嫩青涩,充满了青春活力和对未来的美好希冀。
其三,信阳毛尖感官品质优异,汤色嫩绿明亮,香气鲜浓持久、滋味鲜浓、爽口、回甘生津,叶底嫩绿明亮、匀整[7],象征基层风雨洗礼后的成长与成熟。基层是施展才干的大舞台,也是历练人生的大课堂。选择基层就是选择了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这样的青年,时代精神更加彰显,青春意义更加厚重,在今后的工作中会更加心怀百姓、务实为民,成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有本领、有胸怀的新时代青年。
2.2 茶器与茶席
茶器本身并没有表现功能,须由人通过茶席设计和行茶操作,才能将茶器蕴含的文化符号表现出来[8]。茶席底布选用蓝白色山水织锦缎,给人以光滑致密、雅致山水的视觉质感,席面内侧叠加黑色纸纤维,以明确前后区域。相比陶瓷盖碗和紫砂壶等茶具,玻璃杯清澈透明且散热快,既可直视杯中汤色、叶底,又可减缓绿茶茶汤黄变速度,是品饮绿茶的理想茶器。结合创编主题,主茶器选用600 mL的菊花瓣纹玻璃提梁壶与六只120 mL的山峦形实木杯垫创意玻璃杯(图1)。提梁壶仅作注水之用,玻璃杯可充分展现信阳毛尖芽叶逐渐舒展的姿态美和缓缓落入杯底的意境美以及嫩绿明亮的汤色美。
席面上提梁壶适当架高,居中摆放,左右各置3只玻璃杯于提梁壶前两侧,以左低右高的形式一字排开(主视图方向)。玻璃茶匙、玻璃茶枕、褐色茶巾于左侧玻璃杯后叠放,白瓷茶荷放于右侧玻璃杯后,与提梁壶一同置于黑色纸纤维茶席上,使主茶器重点突出,辅茶器方便取用。左上角几支女贞花枝插入釉面花瓶装点茶席,增添一丝生机活力。女贞适应性强,生长快又耐修剪,象征坚韧与耐力。花器正后方隐一白瓷茶洗存贮废水,与白瓷茶荷对角呼应。为情景需要,将茶席范围稍加扩展,在右侧四分之一处放置书本、立像工作照,使茶席融入生活场景,并兼顾整体平面与空间观感,前后疏密有致、左右高低错落、立体生动且干湿分离(图1)。
图1 茶席设计Fig.1 Design of tea-serving fixtures
2.3 服装与配饰
选择与整体风格一致的蓝色山水雪纺上衣(图1),搭配白色长款半身裙、浅口平底鞋,舒缓闲适,既呼应所造之情景,又烘托泡茶者之心境。以一对小雏菊做头饰,俏皮可爱,既展现大学生的青春朝气,又暗含泡茶者沉浸山野、眷恋山野的意味。
3 茶艺流程
创新茶艺一般要求在10~15 min内以茗达意,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将茶艺流程安排得当,又要依托一杯好茶传递人文情怀或表达深刻内涵(表1)。为突出茶品特色,选用玻璃杯上投法泡茶。信阳毛尖身骨重实、条索紧结、芽叶细嫩,且比赛在夏季举办,气温较高,上投法投茶既避免了芽叶快速黄变和茶汤浑浊,又能充分展现信阳毛尖缓缓下落的动态美与茶汤嫩绿清澈的静态美,不急不徐,赏心悦目。
表1 茶艺流程设计Table 1 Flowchart of tea ceremony
信阳毛尖茶芽叶细嫩,忌用沸水冲泡。水温过高会破坏维生素C等成分;咖啡碱、茶多酚快速浸出,茶味苦涩;还会造成汤色和叶底变黄,失去鉴赏价值。水温过低,茶叶浮而不沉,内含物等有效成分不能快速浸出,茶味淡薄,同样会降低饮茶功效。对于信阳毛尖茶来讲,最主要是展示其持久的清香和鲜爽的滋味特征。为随时掌控水温,自备烛炉、随手泡。用随手泡持续加热的沸水温壶烫杯,随后注入玻璃提梁壶静置,进行温杯,约3 min,在此过程中提梁壶内水温降至约95℃。温杯洗盏不仅是清洗茶具,最主要的目的是提升温度便于冲泡,使茶性得以较快激发。该过程还可以适当降低泡茶用水的温度,便于后续冲泡。接着向玻璃杯依次注水,水柱轻柔饱满的定点落在杯壁上至七分满,此时水温约90℃。用茶匙将茶荷中的茶叶轻柔地拨入玻璃杯中,茶叶吸水舒展,自在坠落,经过静蕴,呈现出嫩绿明亮的茶汤并散发出清香。为在限定时间内充分展现信阳毛尖茶的品质,将投茶量调整为每杯2 g,茶水比1:42,冲泡时间约2 min。此时茶汤质量较高,起身,将五杯香茗奉于评委,对应词中“在炎炎夏日回馈人们于清爽、甘甜”。奉茶完成,回位落座,双手捧起余下的一杯茶,对应词中“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呼吁青年助力脱贫攻坚,助力国家发展,敬茶鞠躬升华主题,礼毕退场。
4 茶艺的编排与意境的营造
4.1 背景展示
作品背景采用视频放映的形式,图片配合现场解说带观众进入情景。视频采用茶山风景图与主人公扶贫工作照,按照时间顺序回忆扶贫日常,最后以扶贫团队照升华主题(图2),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我们一直在路上。
图2 背景展示图Fig.2 Background displays
4.2 解说词
开篇引题,以视频放映的形式播放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以接听电话开场,继而转坐茶台,以回忆叙事的方式讲述主人公的基层工作经历、感受和情感变化。文中涉及两条感情线:一是村民态度的转变,由最初的不看好到慢慢接受,再到最终的认可。二是“我”内心感受的变化,一路走来历经迷茫、艰辛、欣慰与喜悦。两条感情线的变化均暗含着作者基层锻炼后的成长与改变,也暗喻茶叶经过一番摊、炒、烘、泡等“磨炼”过程后的清香与醇厚。回忆结束,起身奉茶,以基层生活的不易和一杯好茶的不易引出感恩与回馈的文化精神,结尾再次点题,呼吁更多青年加入扶贫队伍。
表2 茶艺解说词Table 2 Verbal presentation for tea ceremony
4.3 背景音乐
背景音乐选用邱有句的纯音乐《寻》,以钢琴独奏为主,节奏轻缓舒畅,生活的卷轴徐徐展开,诉说着平凡日常,短暂的副歌部分自然地转为悠扬的小提琴声,呼应泡茶者美好的记忆点。泡茶结束后衔接G调《我和我的祖国(伴奏)》,音乐高潮处举杯敬茶,对应词中“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我们一直在路上!”一股自信与豪迈之情油然而生,“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愿在种花家”。
5 结论
本茶艺创编最大的创新点在于主题思想的创新,该作品不仅仅是为一线青年的付出与收获敬一杯茶,更结合了国家实时发展方向,通过自我表述,呼吁更多青年加入扶贫队伍,积极投身国家发展战略。创编以时间为主线,村民态度转变为辅线,融入一杯茶,推进故事情节发展。但创编与现实间的衔接,把握的还不够紧密,优秀的创编作品不仅要完整理性地展现社会现实,还要确保作品本身的感染力。希望本主题创编能够为茶文化工作者提供借鉴与参考,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优秀创编作品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