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南越王宫苑遗址

2021-03-16

广东园林 2021年1期
关键词:南越国石板水池

陆 琦

LU Qi

1995—1997 年,考古队在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发现了公元前203 年秦将赵佗割据岭南时建立的南越国王宫苑遗址。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宫苑实例,其设计独特,构筑精巧,规模宏大,令人赞叹不已。

秦末时,赵佗接替秦郡慰任嚣之职后,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自称武帝,效仿秦皇宫室苑囿于越秀山下建王宫,并在山上筑越王台,于每年三月三登高娱乐,有歌女奏乐歌舞,正是韩愈《送郑尚书赴南海》诗中“乐奏武王台”。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赵佗有四台。其在广州粤秀山者,曰越王台,今名歌舞冈。其在广州北门外固冈上者,曰朝汉台,冈形方正竣立,削土所成,其势孤,旁无丘阜,盖茎台也,与越王台相去咫尺。其在长乐县五华山下者,曰长乐台,佗受汉封时所筑,长乐本龙川地,佗之旧治,故筑台。又新兴县南十五里有白鹿台,佗猎得白鹿,因筑台以志其瑞,是为四台。”与中原秦汉园林高台建筑相比,岭南园林高台建筑规模不大,基本上是依山就势,利用高冈地形地貌。越王台筑于越秀山,并没有大规模的大兴土木。至于朝汉台,《水经注·泿水》说:“佗因岗作台,圆基千步,直峭百丈,顶上三亩,复道回环……名曰朝台。”

南越国王宫建在越秀山南麓,现所发掘的宫苑遗址,筑有石砌大型仰斗状水池、鼋室、石渠、平桥、步石、导水木槽、砖石走道与水井等。虽然现挖掘的仅为整个王宫的一小部分,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岭南造园的状况。

弯月形水池

弯月形水池西面与石渠连接

从考古钻探资料分析,仰斗状大型石砌水池面积约4 000 m2,近似方形,池壁呈斜坡形,坡长11 m,坡斜约15°,壁面以灰白色的砂岩石板作冰裂纹密缝铺砌,厚5~12 cm,两坡交角45°砌成一条直线,做工考究,池底平正,用河卵石等碎石铺砌。在池壁斜坡铺石上,发现有“蕃”“眈”“阅”“赀”“治”“北诸郎”等秦隶刻字。池底平整,用碎石和河卵石平铺,池水深约2 m。池中还发掘出巨型叠石方柱、八棱石柱、石栏杆、石门楣、铁门枢、铁斧、铁凿等建筑材料和构件,附近还挖掘出不少绳纹带“公”“官”字戳印的板瓦、筒瓦和“万岁”瓦当,估计水池中间建有宫殿建筑物。屈原在《楚辞·湘夫人》中就有“筑室兮水中”之说,可见宫室筑于水中央是当时常用的一种园林建筑形式。

水池南壁的一块石板上刻凿有“蕃”字,长25 cm、宽19 cm。广州古称蕃禺(番禺),“蕃”是“蕃禺”的省称。岭南地区曾多次出土刻有“蕃”或“蕃禺”的秦汉时期器物,如1953 年广州市西村石头岗秦墓出土的漆奁盖面有“蕃禺”两字烙印;1983年广州市象岗山南越王墓出土的铜鼎、铜壶和铜匜上也分别刻有“蕃”或“蕃禺”字样。2005年在石水池的西南约30 m 处发现一口南越国时期的渗水砖井,井内出土有100 多枚木简,其中一枚木简上墨书“蕃池”两字。然而,水池南壁石板上所刻凿的这个“蕃”字,则估计是石水池名为“蕃池”。

a 石渠

b 园林石桥

c 园林步石

d 石渠渠陂与斜口

e 建筑几何印纹图案花砖

方形水池南面的铺石斜壁下方,埋有方形的导水木槽,是为引导池水流入南面的石砌曲渠而专设的一条木质输水暗槽。目前所发掘石砌曲渠长150 m,渠体两边用石块砌壁,稍向外斜,截面呈梯形状,高度约为0.63 m,渠的口宽1.34~1.40 m,底宽1.3 m,渠底用石板铺砌成冰裂纹状,上面密排着灰黑色的河卵石,还有黄白色的大型卵石疏落点布。位于石渠的东端设有弯月形水池,其南北长7.9 m,东西宽5.7 m,该水池上下两端与石渠相连。池的东西侧用石砌壁,池壁残高1.17 m,底铺石板,中间用直竖的两列大石板将池分隔成三间,大石板高1.9 m。其两侧开间各有1 根八棱石柱立于当中,柱头有凸榫,从结构分析来看,上部原来应有构筑物,考古专家推断水池上可能是一座类似水榭状的建筑。

在弯月形水池池底的淤积土内,有叠压成层的过百个龟鳖遗骸,其中有一大鳖的残背甲横宽44 cm,除弯月形水池底部外,整条石渠的底部也发现有少量的龟鳖残骸。《说文》曰:鼋,大鳖也,古人把鳖又称作鼋。长150 m 的石渠上还设有3 个“斜口”和2 个“渠陂”,考古认为“斜口”可能是为方便龟鳖从渠中爬行进出活动而特设的。“渠陂”则由2 块弧形石板合并成拱桥形状,横卧于渠底,两渠陂相隔32.8 m,用于阻水和限水,使流水通过时涌出浪波。

渠的西端有座石板平桥,由大石板铺设而成,桥的两边原来都应铺有步石,现步石仅在北边还尚存一段,共9 块,弯曲排开,两步石的间距为0.6 m,平桥与步石所组成的路径,曲折蜿蜒,通往北面南越国宫署的砖石走道。离平桥不远,石渠尽头处设有闸口,外接木暗槽,将渠水排除宫外。闸口分内外两层,内层凿凹槽放置木闸板以控制排水量,外层为石箅,可阻挡树叶堵塞木暗槽。木暗槽的槽体用L 形木板拼接成U 字形,顶部用木板封盖。槽盖板有被火烧成炭状及渠内红烧土堆积的现象,与《史记》《汉书》中有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派兵平定岭南时,汉兵攻败越人后“纵火烧城”的记载相符。暗槽上面填土,有回廊建筑,现仅存部分散水遗迹。

a 回廊散水

b 带釉方砖

c “万岁”瓦当

d 建筑屋顶板瓦

e 越王井

南越国王宫遗址上的砖石走道长约20 m,中间平铺灰白色砂岩石板两行,两侧砌有大型印花砖夹边。砖面印有几何印纹图案,全为菱形纹,菱纹为横五竖九,可能寓意“九五之尊(砖)”,粤语中“尊”与“砖”同音,砖石建道是赵佗称王之后营建的大型宫室的附属部分。在南越国第二代主赵眜的陵墓中,出土的3个印纹陶瓮和一件陶鼎,都印有“长乐宫器”四字的方形戳印,这是从考古发掘中得知南越国的宫殿名称,估计砖石走道是御花园通往长乐宫的主要通道之一。王宫建筑铺地砖的表面普遍采用模印纹饰,有方格纹、菱形纹、复线菱形纹、四叶纹、三角形纹、动物纹等图案。

在已发掘的遗址内,先后发现有3 个食水砖井,这些水井最深的达14 m,最浅的也有8 m,且都用专门烧制的弧扇形砖结砌而成,井底用砖石铺砌,结砌非常精细。其中以1996年发现的越王井最为精巧,该井是先挖一个宽3 m、深9 m的井坑,然后用弧扇形砖结砌成一个宽1.1 m 的井圈,井圈外用纯净的山岗土夯打结实,以阻隔井外的地下污水渗入井内。井底用5 块大石板铺砌,中间一块方形石板的中央凿一圆孔,其余周边4块弧形石板也各凿有一个半圆形小孔,井水就是靠这5 个小孔从井底下慢慢渗上来的。井底石板之下还铺有一层厚约8 cm 的细沙,对井水进行过滤,其滤水结构形式非常独特。古代广州珠江常受海水内侵,咸苦难以饮用,凿井取水以解决饮水问题。

出土的木简经初步考证,是南越国王宫的纪实文书,反映了南越国宫廷生活中的各种制度,包括宫室管理、职官制度、法律条文等。其中有木简墨书记载:“诘,地唐唐,守苑。行之不谨,鹿死,腐。”“诘”为责问,“苑”指南越国宫苑,意思是指责地和唐这两个宫苑守护官,失于职守导致鹿死亡而腐烂。可见宫苑除了龟鳖、鱼鸟等小型动物外,还有较为大型的梅花鹿等动物。

想象漫步南越国宫苑园林,曲渠细流,池水粼粼,鱼翔浅底,龟鳖爬行。前有方形水池引水连接明渠,再由木质暗槽出口排水河涌流入珠江,保持水流长年不断。石渠两侧种有果树花卉,水果飘香,花木成荫。水边榭凉休憩观赏,步石曲径取乐游戏,既是雅致安逸充满情趣之地,也是一处古代山水园林建筑之精品。

宫苑石渠的设计,体现对岭南的水脉系统的利用。当年秦军从湘水,筑灵渠到漓水,再从珠江到广州,都是依着河流。没有河流,秦军难以到达岭南番禺之地,也就不可能建立南海郡。站在越秀山越王台上,可看到逶迤的珠江穿越着珠江三角洲平原。南越国宫苑的水渠除了水的实用性外,还多了一分对水的观赏性和眷念性。

南越国宫苑的园林营造有3 个特点:一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环境,依靠大自然的有利因素来把握着总体趋势;二是庭园内部的空间布置及建构筑物的施工都很精细周密,南越国宫署御苑的冰裂纹砌石,龟鳖活动的“斜口”,用于阻水和限水“渠陂”以及弯月形的石构鼋室等,都说明了这一点;三是宫苑喜用规整的水渠、石池,几何图形图案处理手法较强。这种整体趋向自然,局部饰以人工景观的特点和造园手法,之后一直影响着岭南园林的发展。

南越王宫想象复原模型

猜你喜欢

南越国石板水池
石板街
苍梧秦王封国在南越国军事防御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探析
南越国出土漆器初探
成败之转,譬若纠墨
休闲假期
责任(二)
千年红檬 诗意石板
——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石板镇见闻
骆越国与南越国关系探析
找水池
神奇的石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