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下孔子学院的新发展
——以学术交流的视角
2021-03-16彭现堂
彭现堂
(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0081)
孔子学院作为中国向世界开展中文教学、推广中国文化、促进人文交流的语言文化传播机构,不仅是中国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更是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为加快推进国际中文教育的高效发展,提高孔子学院的办学质量,为各国民众提供优质的中文教育服务,孔子学院总部于2020年上半年进行了转隶,改由“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全面负责运行孔子学院。转隶的目的,一是提升国际化水平,借鉴英国文化委员会、法语联盟、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的经验,采取适度的市场化运营模式,以保障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二是推进民间化进程,淡化孔子学院的意识形态色彩,增强其民间属性,为国际中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创造条件。简而言之,优化组织架构,发挥中外方合作院校的办学主体作用,扩大双方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是此次转隶的关键所在。
一、孔子学院功能的论述
关于孔子学院的功能定位,学者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首先是一元说,该观点强调孔子学院应紧扣语言教学的核心功能,做精、做强中文教学主业,孔子学院设立的宗旨就是向全球提供中文教学服务;其次是二元说,该观点认为孔子学院应一手抓中文教学,一手抓文化推广,因为语言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认识文化的钥匙,语言和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最后是多元说,该观点主张孔子学院应成为多元交流平台,孔子学院除了教授中文和推广文化的功能外,还具有公共外交和促进经贸发展等功能。
学者们站在不同角度进行的论述,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现对上述观点做简要评析。孔子学院是语言教育机构,语言教学质量无疑是其生命线。基于此,一元说强调孔子学院应专注于中文教学,集中所有资源办好中文教育。此外,作为语言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如果热衷于从事语言教育之外的活动,难免会授人话柄;只从事语言教学,而不涉及其他领域,可以消除个别国家或政客对孔子学院合法性的质疑。但是,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只涉及语言教学而不涉及语言背后的文化,这样的语言教学就会枯燥无味、后劲不足;孔子学院遭受他国或他人质疑的关键点,在于经费来源和人员组成。只要经费由政府拨付、教师由政府派遣,那么孔子学院遭人质疑的声音就会一直存在。
二元说主张孔子学院应将中文教学和文化推广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不仅因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而且由于各国语言推广机构都采取类似的做法。各国语言推广机构在推广本国语言的同时,积极宣传本国文化,以此提升软实力和影响力。不可否认,语言和文化具有天然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然而,语言教学是孔子学院的核心功能,也是其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的基石。孔子学院的文化推广活动,不但应围绕语言教学的核心功能展开,还应符合中外合作院校的本质内涵。
多元说指出,孔子学院除了承担语言教学、文化推广的基本功能外,还兼具公共外交、促进经贸发展、社区服务等职能。孔子学院承担的功能太多,容易迷失自我、功能紊乱,成为他人或他国攻击孔子学院的靶子,进而影响其健康发展。
因此,在转隶至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框架的新模式下,孔子学院的功能如何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孔子学院的办学主体,以中外合作院校的占比最大。既然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院校在平等协商基础上建立的,其功能理应符合中外合作院校的本质——教育和学术。以语言教学和学术研究为主旨的交流与合作,应成为孔子学院的核心。
二、学术交流对孔子学院发展的作用
(一)学术交流有助于孔子学院提升教学水平
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教材和教法。三者如何进行本土化,是制约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从事教师、教材和教法的本土化研究刻不容缓。如何进行本土化教师的培养、如何开展本土化教材的编写,如何实现本土化教学方法的落地,涉及各国教学思想、文化差异、性格特点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因此,教师、教材和教法的本土化,离不开对各国语言文化、教学思想、学生性格特点等进行深入研究。异域文化中的教学思想根植于特定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异域教学思想的本土化实质上是教学文化的一个重塑过程。孔子学院可以以语言文化为龙头,组织中外合作院校的学者对两国语言特点、教学思想等展开研究,为教师、教材和教法的本土化建言献策,提出可行性的研究方案,着力提升孔子学院的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二)学术交流有助于孔子学院更好地融入国外大学的学术共同体
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在“2020国际中文教育交流周”启动仪式上表示,中文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被全球70多个国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4000多所国外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孔子学院在中文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效颇为显著,孔子学院与国外大学的语言教学院系或国际合作处等部门的合作友好、关系紧密。然而,孔子学院在国外合作大学的影响力也仅局限于语言教学。如果孔子学院能够根据中外方合作大学的学科特色,开展有学术深度和学术价值的学术交流活动,那么就能吸引双方大学甚至两国学者就相关领域进行针对性、团队型的研究,从而形成一个固定的学术研究团队或学术研究结构。这种形式能够密切两校或者两国之间学者的学术联系,将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长期化、常规化。“以这种形式进行的文化交流,不仅能够使孔子学院真正摆脱孤立海外语言教学机构的身份,”而且能够使孔子学院融入国外大学的学术共同体中,发挥着两校乃至两国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三)学术交流有助于孔子学院搭建合作双方深度交流的平台
孔子学院融入国外大学的学术共同体后,就将两校乃至两国之间的学术联系建立了起来。再通过学术研讨会、讲席教授、海外讲学、海外访学等项目,将两校乃至两国学者“请进来”或“派出去”,让他们切身体会、了解两校或两国的真实发展情况。借助学术平台了解各自的发展现状、文化背景后,双方合作大学可以进一步就如何深化学科建设、学生联合培养、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进行探讨。于是,孔子学院单向度的语言教学和文化推广活动就逐渐转变成双方合作大学双向度的合作交流活动,各种交流活动由双方校领导主动发起,自上而下、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内容上,孔子学院文化推广活动由低层次的传统文化体验上升为高层次的文化研究与合作;在受众上,孔子学院文化推广活动由普通民众上升为知识精英。因此,学术研究能够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搭建更宽广、更深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能够扎根社会、深入民众,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推广营造健康、友好的发展环境。
三、孔子学院开展学术交流的途径
(一)设立学术研究机构
孔子学院可以根据两校的学科优势,在孔子学院内部建立学术研究机构;如果孔子学院建立研究中心的条件不成熟,孔子学院可以帮助两校在大学寻找建立学术研究机构的部门。学术研究机构的建立,能够定期组织双方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促进双方学术对话、升华学术思想提供了研究平台。
(二)召开学术研讨会议
孔子学院根据两校的实际情况,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两校的专家学者到大学进行面对面的学术研讨,为两校或两国的专家学者提供学术碰撞、思想交锋的机会,增进彼此之间的学术了解、学术关切和学术动向,并就两国发展中的现实难题,总结经验教训,以国际化的视野服务于两国国家发展战略。
(三)组织学术征文活动
孔子学院根据学术研究机构拟定的征文主题,面向所在国学者、大学生和研究人员等征集论文。论文征集结束后,孔子学院组织双方学者对论文进行评审,选出一定数量的优秀论文;邀请优秀论文获得者到学术研讨会现场进行论文宣讲,与参会学者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研究心得;还可以通过教育团组或夏令营等项目,邀请优秀论文获得者来中方合作院校参观访问,让他们近距离接触、了解中国文化。
(四)规划课题研究项目
孔子学院召集学术研究机构的学者和双方的专家,就两国的热点问题或学术前沿规划若干研究课题,面向所在国学者和研究人员发布申报通知;或者规划若干定向课题,邀请有意向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参与研究。两国学者或研究人员在课题研究中相互探讨、交流,并将研究成果在两国学术刊物或者国际学术刊物上投稿发表,也可以两国或通过国外出版社合作出版著作。这种紧密的学术联系,能够增进两国学者的友谊。
(五)创办学术研究期刊
在两校乃至两国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和学术征文逐渐常规化的情形下,孔子学院可以积极与外方大学沟通,建议外放大学创办学术期刊,专门刊登关于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学术论文。如果外方大学已有类似的学术期刊,可以建议在该期刊辟出一定的版面,专门刊登关于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学术论文。有了学术期刊的支撑,孔子学院或学术研究机构举办的学术征文和学术会议会更受欢迎,学者和学生的参与度会更深、积极性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