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及职业发展对策研究*
——以大连地区高校为例
2021-03-16关娴娴张子晴刘芊妤
关娴娴 张子晴 刘芊妤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大连 100681)
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继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保障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后,同年6月2日,全国妇联主席沈跃跃主持召开全国妇联主席专题会,会上对如何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创业提出建议。辽宁省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十分重视,在省大学生智慧就业创业平台和辽宁毕业生服务网中,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为促进创业,每年还会举办创新创业大赛。但是针对高校女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就业创业与职业发展的政策相对较少。市场上“人才高消费”的用人观,人为地制造了就业困难,“用男不用女”的性别歧视也增加了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创业以及职业发展上的关注。
一、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困境成因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女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辽宁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大连市内5所高校即将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或已经踏入社会的新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85份。通过问卷了解大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对就业创业前景的预期,实际工作中就业创业的状况和自身意识,用数据的形式揭示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及职业发展的现状。
(一)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三纲五常”“男尊女卑”是我国古代封建的伦理观念。在高度发展的今天,认为女性应该相夫教子的大有人在,女性的高学历也被看作教育后代的优势。对工作能力差异性的看法中,39.5%的人认为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岗位会向男性倾斜。47.6%的男生、21.8%的女生认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点,认为女子应该以嫁个好人家为首要目标。在对就业主要目的的调查中,59.5%的男生选择为社会发展作贡献,而女生只占38.2%,通过SPSS对t检验进行分析,性别对于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t=2.089,p=0.042),可以得出在这一目的选择上,男女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女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就业和创业的选择上更多地考虑自身因素,缺乏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婚育问题影响企业招聘
女性在就业过程中,会面临结婚生子的问题。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女职工在生育期间,应享受生育津贴,并且工资应正常发放。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不少企业为减少损失,增加利润,在用人的标准上会向男性倾斜。还有企业认为,女性在生育过后,还有哺乳和养育幼儿的责任,会对工作效率和质量产生影响,因此在招聘环节会排斥女性,同等能力水平下,录用男性的可能性更大。调查显示,当今女大学生的投递简历数量和面试机会的比率多为:1:1(38.8%)、1:2(21.3%)、1:3(25%),而男生更多的集中于1:1,占比53.5%。很多女生需要投递二三份简历才能得到一次面试机会,相比于男生,获得面试的机会更少。
(三)就业创业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
我国出台了很多政策保障女性的就业和创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明确规定不可以在就业上歧视女性,我国的法律对此也作了明确规定,但很多企业在招聘和面试环节会设置各种条件和障碍,削减女性就业机会。74.8%的大学生表示在面试中被问到过婚育问题。而更多的性别差异是隐性不可量化的,例如:64.4%的女生认为同等专业能力背景下,男性更容易成功,53.9%的人认为面试中存在隐形歧视,男性入选比例大,更有42.6%的人表示企业招聘简章中明确只要男性。而在对于政策的了解程度上,56.7%的大学生只了解一些国家对就业创业的支持措施,不了解的占到35%,可以看出目前对就业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也远远不够。
(四)高校培养方式存在不足
我国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并且更注重实用性和创新性。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培养仍以理论知识为主,并且与社会需求匹配性低,很多女大学生理论掌握得非常熟练,但却不会将其应用于实践,导致自身对未来职业选择充满迷茫和担忧。还有些高校实践课程名存实亡,调查显示只有80.3%的学生有工作和实习经验,可以看出高校的实践课程并没有落实到位,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监管不力,实际效果大打折扣。35%的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满意程度为30%~50%,28.7%的学生满意程度在30%以下,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满意度也很低。
(五)就业期望与实际就业形势不符
在您希望选择的就业单位的调查结果中显示,68.8%的人希望进入事业编,64.3%的人希望在国企,56%的人希望在政府部门。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当今青年人重视薪酬和稳定,认为进入国有企业、政府部门和事业编是最好的选择,尤其反映在女生身上,选择事业编的高达75.7%。可以看出,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普遍一致,追求大城市、追求薪酬和稳定,局限在某几个岗位、几个城市上,应征时会出现扎堆现象,相比大城市,小城市也有很多不错有前景的工作,但大多女生不愿选择。且大多数女生目前不愿涉足创新性强、稳定性差的工作,对一些新兴领域也持观望状态。在创业问题上大多选择先就业再创业,但很多人表示就业之后就很难再去创业。
二、解决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构筑四位一体的教育合力,是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的最佳对策。
(一)政府强化责任保障机制
健全法律法规,让各级执法机构在执行时有明确的规则可循,强化政府执行机构的具体责任,惩罚违法违规的用人单位,对任用女大学生的用人单位进行补助。同时,政府要完成立法和普法工作,鼓励女性在就业中遭受不公和歧视时,勇于运用法律武器,切实保障自身利益。其次要完善生育保障制度。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保障政策,拓宽有关生育保障的费用渠道,可以选择由社会保障部门承担一部分费用,使女性在生育、休产假时可以带薪保职休假和报销有关医药费和手术费。除此之外,政府也可实行父育假来缓解女性负担,把男性享有陪产假、父育假和男性参与家庭劳务写入法律中。这样,女性就会享有和男性同样的就业机会。
(二)构建多元化的舆论生态
当今处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等现代媒体的发展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发展扩大了大众舆论的影响范围,影响人们价值观的形成。要发挥互联网多样性、全覆盖的特点,加强就业观引领。丰富就业创业渠道和平台,让女大学生方便查阅到就业创业政策和信息,拓展求职渠道。配合政府普法工作,为女大学生咨询就业创业问题和维权提供网络平台。同时,大众传媒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应当塑造正面的女性职场形象,肯定女性工作者在职场中的付出和努力,营造平等的就业氛围,真正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转变人们对女性的传统认识和刻板印象,使女性能够在职场发挥自如,创造自我和社会价值。构建良性舆论网络平台,通过情绪化表达和理性化分析,共同建构多元化的舆论生态。
(三)高校加强就业指导
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校要重视建立和完善针对女性毕业生的,集教育、指导和服务三位一体的女性就业创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指导人员要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具备丰富经验,了解各项政策。高校要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探索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率的路径。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女性创业意识和能力;提供创业实践平台,创设创业环境。邀请优秀女性毕业生,为女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和服务,建立全过程渗透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和服务模式。其次提供就业创业平台,高校可以统计招聘单位信息,建立数据库并加强与相关用人单位的联系,了解最新的就业形势和用人需求。充分了解国家和社会关于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和信息,利用创业孵化基地,及时对女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建立政府部门、社会中介、高校服务三位一体的信息服务网。
(四)个人提高能力
女大学生应认识和了解自己,发挥自身优势,科学规划人生目标,根据就业实际情况,切实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在当今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丰富和提升实现自我价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女大学生要想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更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本专业的前沿知识,结合实践,拓宽视野,提升技能。同时,面对当前的严峻就业形势,女大学生要学会自主实习,增加自己的就业经验。面对就业竞争,学会自我调适,客观分析问题,积极面对挫折,培养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争做新时代的独立女性。此外,要树立维权意识,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