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BBC纪录片《七个世界,一个星球》的创作
2021-03-16夏广寒
夏广寒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云南昆明 650504)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是BBC在2019年推出的自然类纪录片。该纪录片第一次从地球七大洲的视角为观众介绍各大洲上各具特色而又纷繁多样的生命。一部成功的自然类纪录片不仅仅要满足观众的求知欲望,更应以其浓厚的人文精神和思维品格来征服观众。《七个世界,一个星球》通过丰富的视听语言与情节化的叙事,生动地展现了当前地球的生态环境,引发观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一、视听语言分析
与BBC以往的自然类纪录片相比,《七个世界,一个星球》中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拍摄技术,并通过丰富的景别变化使纪录片更具震撼力。
1.先进技术的使用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使用了先进的拍摄设备与技术。第五集《欧洲》采用了热成像摄影,以往的纪录片夜间拍摄往往使用红外线成像摄影,画质较差且整片屏幕会呈现出绿色,但这次纪录片中的热成像摄影拍摄的画面十分清晰,和正常相机拍摄的画面几乎没有差别,像让人拥有了夜视能力。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中还使用了很多对微小动物的特写镜头。例如南美洲的箭毒蛙、跳蛛等比指甲盖还小的动物,这些动物生活在偌大的雨林中本身就难以发现,纪录片使用了先进的收音技术,用大量的特写镜头来记录这些微小的动物,甚至记录了这些动物的交配、繁衍,并且收录下了他们的声音。
纪录片运用了大量的高速摄影与延时摄影。亚马孙河流中的希氏石脂鲤跃出水面吃果子时使用的高速摄影,细致地展现了希氏石脂鲤的姿态和水流的样貌;欧洲高原上的麝牛相撞的时候,高速摄影展现了麝牛身上顺滑的毛发流动的样子,使观众有如临其境的震感,同时也能增强纪录片的戏剧感,引起观众的注意。延时摄影则多用于天气的变化和动植物的生长,给人以更强的时空感。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讲述七大洲自然环境时,运用了很多动画模型和太空俯瞰图。在纪录片的开头,大卫·爱登堡讲述了盘古大陆的分裂漂移,这时就使用了动画模拟技术;在讲述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安第斯山脉海床的形成时也使用了动画模拟,这可以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地理上的变化,同时也丰富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和解说词同步。太空俯瞰图则更多地用于展示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例如在《亚洲》一集中,纪录片使用了太空俯瞰图的延时摄影,展示了南亚从原始丛林变成都市的样子,河流在人类活动下发生变化,人口的飞速扩张挤占了动物的生存空间。
2.景别的变化
《七个世界,一个地球》中对特写的使用十分丰富,对于微小生物的特写使用是必要的,而对于中型大型动物,面部特写更表达了动物的情绪,这在以往的自然类纪录片中使用是较少的。在《南极洲》中,豹海豹捕猎王企鹅的场景中就存在对豹海豹和王企鹅的特写,精疲力竭的王企鹅爬上浮冰,无力逃跑,掌控战局的豹海豹紧跟着上了浮冰,但只是静静地注视王企鹅,此时豹海豹巨大的头部特写和王企鹅渺小的身躯形成了强烈的力量对比,最后豹海豹选择放过这只企鹅。这不仅让观众看到了动物兽性中也存在良善的光辉,也通过同框特写让观众感受到了动物之间存在的和谐之美,即使是天敌之间也有和平的时刻,这也暗示着人类更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全景的使用是《七个世界,一个星球》中的一个亮点,全景下的视角往往更加宏观、震撼,这一点在地貌的展现、动物的捕食场面上都有体现。在《七个世界,一个星球》中,全景景观大多通过航拍实现。例如通过航拍可以见证美洲狮捕猎这样大范围奔跑且存在激烈搏斗的生死战,同样,在海洋中虎鲸捕食企鹅、北极熊猎杀白鲸这样的大型动物捕食的场面也能在航拍下展现出最佳的效果。同时,航拍能够尽量做到不惊扰动物的捕猎,例如在拍摄美洲狮捕猎时,拍摄团队通过延迟航拍器升空防止惊扰猎物,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自然的回馈就是展现其最真实的一面。
二、叙事分析
从叙事的角度来说,并非只有虚构的影视作品才存在叙事,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说:“叙述本身没有行为和目的之分,叙述可以说包括人类语言的一切。”因此,自然类的纪录片也同样存在叙事,甚至可以通过剪辑手段和解说词使纪录片内容拥有一定的悬念、冲突、细节。同时可以在叙事中表达创作者的情绪,或者将观众的思考引导到创作者想呈现的方向。
1.整体叙事框架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总体的编排按南极洲、亚洲、南美洲、澳大利亚、欧洲、北美洲、非洲的顺序讲述。在每一集中都讲述了当地最具代表性的几个物种,通过对当地环境和动物的展现让观众感受到自然的美好与魅力,而在每一集正片的最后五分之一左右会开始直接讲解当地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的影响,如全球变暖、滥捕滥杀等,这种前后对比的叙事能够有效地让人感受到人类对自然造成的破坏,使人们意识到这个时代地球自然环境面临的严峻问题。
除了负面影响,这一段人与自然关系的讲述中有时候也会讲到人类对动物的保护。例如印度尼西亚禁止捕杀鲸鲨,并且当地的渔民会主动投喂鲸鲨,大卫·爱登堡说:“这是一个简单却非同寻常的决定,人类正应该做出这样果敢正确的决定”这一讲述的作用是使观众意识到人类应该思考与自然相处的模式,通过正面案例给人以启示,起到呼吁的作用。
2.情节化叙事
BBC的自然类纪录片往往都具有情节化叙事的特点,在《七个世界,一个星球》中就延续了这种情节化叙事的惯例,并且情节更加丰富。没有故事性的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说是苍白无力的,情节最主要的作用是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在自然类纪录片对动物的记录中,创作者故事性的叙述不仅使对动物的讲述更具有逻辑性,对动物行为的介绍也多了拟人化的色彩,使纪录片更加生动、有趣。
情节化的叙事具有连贯性,能够吸引观众持续观看。例如在讲述红毛猩猩时,纪录片对小猩猩和母亲进行了持续的记录,故事从幼崽擅自离开母亲去觅食开始,当幼崽从一个不稳定的树枝上险些掉下去的时候,这个情节就达到了高潮,回到母亲身上时故事结束,观众都松了一口气。
对于动物的拟人化首先体现在大卫·爱登堡对动物的称呼上,他对动物的称呼皆为“他”或“她”。其次是在情节上对动物的拟人化处理,叙述过程使用人的动作描述动物的行为,例如在对川金丝猴的解说中用到了“其乐融融分享食物”“团结一心共渡难关”这样的解说词。拟人化的描写具有趣味性,并且表达了BBC自然类纪录片想要表达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即动物和人是平等的。
在纪录片中,悬念往往是模糊而具有流动性的,也就是人们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是叙事本身就带有的悬念,在纪录片中表现为事实发展的不确定性。在《七个世界,一个星球》中,不仅有事实本身发展的悬念,还有通过剪辑呈现的悬念。伊朗的丘陵中一只鸟看到石头上有蜘蛛在爬,为了果腹,鸟飞去吃蜘蛛却被突然窜出的蛇袭击,这时观众会以为这是个螳螂捕蝉的故事,但随后纪录片揭晓答案,这是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鸟看到的蜘蛛本身就是蛛尾拟角蝰蛇特意放在嘴边游走的尾部,悬念揭晓让观众感慨自然的神奇。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叙事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戏剧化。戏剧化的镜头表现诙谐幽默,再配上不同风格的配乐,就像在看“好莱坞大片”一样,例如扇喉蜥求偶时运用了大量的高速镜头,对扇喉蜥展开靓丽喉扇进行了多个角度的特写,并且用大仰角将扇喉蜥拍摄得“高大威猛”,再配以肃穆庄重的音乐,整个画面就具有一种滑稽感,对雌性和雄性的正反打镜头也是拟人化的运用,在两只雄性蜥蜴打斗跳跃时使用高速镜头记录,并且有棍棒声的配音,就有了动作片的效果,整个对扇喉蜥的记录像是一部故事片而非纪录片。
3.幕后花絮叙事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每一集最后都有十分钟左右的幕后花絮。拍摄花絮首先是对纪录片真实性的证明,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其次,花絮的主角往往是人,通过人在自然环境中的表现能展示动物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拍摄花絮通过不同的视角看自然环境,也能通过摄制组的工作人员来表达他们对自然受到破坏的担忧。
在《亚洲》的幕后花絮中,大卫·爱登堡说到他第一次到加里曼丹岛找红毛猩猩是在1956年,这时放出了当年的黑白资料影像,当年广袤的原始森林现在变成了一小片保护区。大卫·爱登堡后来在1973年、1995年、2002年、2012年重回加里曼丹岛找红毛猩猩,93岁的他说当年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在有生之年会看到这里遭到如此严重的破坏,更引起了人们的警醒。一片森林的形成可能需要成百上千年,但毁灭一片森林需要的时间不到一个人的一生,这些幕后花絮进一步向观众表达了纪录片创作者的观点,并且引发了观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三、总结
《七个世界,一个星球》从前所未有的七大洲视角使观众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向观众展示了自然面临的严峻状况。从视听语言和叙事角度来看,纪录片从技术、景别和情节化的叙事上做出了很多突破,更具有趣味性和紧张感,更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带给观众更震撼的体验。
自然类纪录片除了提高人们对大自然发展变化的认识,提高科学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引发人们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思考。在当下这个现代文明高度发达、人口快速扩张的时代,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许多珍惜的生物已经失去了容身之处。《七个世界,一个星球》中所表达的“亲近自然”而非“征服自然”的思想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起到了启示作用,纪录片中多方面的突破也为之后自然类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