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仓央嘉措情歌研究综述与展望

2021-03-16

大众文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仓央嘉情歌藏族

刘 琳

(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31)

仓央嘉措既是历史上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活佛,又是饱含深情的诗人。据考究,他归属于门巴族,少年时期一直接受着文化洗礼,与此同时,接触、体验过的民间生活,世俗的儿女情长较多,思想上相对追求自由。

虽然历史上并未出现准确的记载,证明仓央嘉措情歌是经仓央嘉措本人所做,但后人仍愿意相信这弥足珍贵的佳作是出自他手。因为,对于当时环境下的藏族人民并没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是不具备以文字或音符来记录情歌的能力的,同时含有儿女情长等内容不会登上当时所谓的“大雅之堂”,只能在坊间流传,所以未有官方记载也是情理之中。之所以说其为门巴人,是因为那时的门巴人擅长情歌歌,情歌常以“六句四言三顿”体呈现,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来抒发男女情爱、儿女情长。虽然仓央嘉措情歌的产生在当时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对于门巴族民歌甚至藏族谐体民歌的发展和丰富,它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

仓央嘉措情歌在藏族文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同样非常重要,单藏文原著就以手抄本、木刻版以及口头传唱等多种方式流传在民间。现如今,汉文和英文也开始出现众多版本,可见这部作品在人们心中的热度和地位。

近些年来关于研究仓央嘉措情歌的学者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也较为广泛。就目前关于仓央嘉措情歌的研究情况来看,国内学者有着丰富的论述,整体概况如下:以中国知网数据进行文献搜索,分别以“仓央嘉措”“仓央嘉措情歌”为题名进行查找,显示结果分别有897条、205条(截止到2021年1月1日),由此来看,国内学者对仓央嘉措及其情歌进行了不少的研究。通过梳理归纳发现,现有的研究可分类于文学领域和音乐学领域。从文学角度探讨的占大部分共140余篇,非常全面。而在音乐界以后人编创歌曲和应用方面的研究鲜有提及。与仓央嘉措情歌在世流传的音乐相关研究更是寥寥可数。因此,笔者将按照文学领域相关及音乐领域研究来划分研究内容。

一、文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在文学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细腻真挚的“仓央嘉措情歌”在文学领域的地位日益显著,就是因为其诗词内容在佛法与世俗间的转换和表达以及隐喻的内涵奠定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和研究价值。在众多研究中,可大致划分成四方面:仓央嘉措情歌的流传版本、仓央嘉措情歌的真伪辨析、仓央嘉措情歌的内容与意境研究及多视角研究等。

(一)仓央嘉措情歌的流传版本

我国最早对仓央嘉措情歌进行翻译的学者是于道泉先生。《六世达赖情歌:仓央嘉措情诗集》以中英双语问世于20世纪30年代,开拓了学界、业界对情歌的研究先河。1939年,曾缄先生也对仓央嘉措情歌进行了翻译和编写,出版了《六世达赖情歌六十六首》。之后,刘希武、王沂暖、庄晶等学者专家们也先后对情歌译作出版,翻译的著作版本也随之越来越丰富。在众多译作中,记录的情歌数量也有所区别,如于道泉(1930)译62首,曾缄(1939)译66首,刘希武(1939)译60首,王沂暖(1958)译57首,赵元任记音、刘家驹翻译(1932)100首其中杂有藏族民歌,苏朗嘉措和周良沛(1956)选译32首,庄晶(1981)译124首。庄晶(1980)、巴桑罗布(2019)均从仓央嘉措诗歌拉萨原始版和其他译作的标题、增删部分、正字、调字跳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对比和阐述。

(二)仓央嘉措情歌内容的真伪辨析

蓝国华(2002)提出,按照藏文书籍木刻版刊印的惯例来看,一般情况下比较重要或名人作品如历史班禅的著作往往是长条木刻版,一些不太重要或民间的著作来自短条木刻版。但流传于世的仓央嘉措情歌大多见于短条木刻版,相传仅有于道泉先生、佟锦华先生见过藏文长条木刻板。流传在世的译本通过文风及文章脉络的对比以及结合文本中所处的政治环境推测仓央嘉措情歌可能是因为政治原因对仓央嘉措的污蔑,其内容并不是文化衍生产物,而是政治斗争需要掩盖某些真相的人为信息,其实都属于民间道歌,后人的情感寄托或是个人崇拜使得情歌都归为仓央嘉措所有。

田秋菊(2012)认为仓央嘉措情歌之所以流传于世间,是因为藏族百姓潜藏于内心对本族首领的偏袒和爱怜。还有对他命途多舛的同情更圣化其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仓央嘉措的情歌中所表达的内容如“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刻画了一代法王富有丰富且细腻入微的情感,在多情诗人与宗教偶像的双重身份中是矛盾挣扎,这进退两难的境遇,颇能激起世人内心深处普遍而强烈的共鸣,表达出世人的心声。因此仓央嘉措情歌的流行一方面是世人渴望通过这位多情的圣人寄托自己内心情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今人对仓央嘉措情歌的喜爱与这位多情法王的神秘魅力。因此人们对仓央嘉措情歌内容的真伪性不去仔细考证,任凭各种版本流传。

(三)仓央嘉措情歌的内容与意境研究

从已有研究可知,国内学者们主要从以下这几方面对仓央嘉措情歌展开研究:要突出都为文学方面的研究。

以剖析情歌内容为视角,理明(1988)对仓央嘉措情歌的内涵、歌体和翻译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指出更多学者认可仓央嘉措的诗歌不是爱情诗,而是政治抒情诗,而仓央嘉措情歌所用的体裁是藏族民歌中的“谐体”形式,但对其“谐体”民歌是否来自门巴族有着争议,在情歌翻译上指出译者需要在语言学和文学上下功夫。一些学者认为仓央嘉措情歌与西藏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例如尕玛措(2010)在文中指出仓央嘉措开创了“谐体”诗,并且认为其情歌反映了无奈的情感,通过对情歌意象的分析,58首歌曲中“月亮”出现最多,代指年轻的女子,借物抒情是作品的一大亮点。旦志旺杰(2019)指出了仓央嘉措情歌中呈现出的西藏地理环境、西藏佛教文化、西藏服饰文化和西藏酒文化等地域风情,以及仓央嘉措情歌中呈现出的对西藏白色崇拜、对西藏神山崇拜和对西藏动物崇拜的民族特色,也体现出仓央嘉措情歌具有社会学的研究价值。

此外,朱秋敏(2010)通过分析了仓央嘉措的一些经典情歌,指出其情歌中有人间爱也有佛界意,“情”“禅”交融的意境在艺术上独具一格。高宇佳(2018)也认为仓央嘉措的情歌里隐含着对世俗之爱与无所束缚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普度众生的慈悲与博爱。张瑞芳(2012)则认为仓央嘉措的诗歌不仅展现了仓央嘉措内心的真性情,而且也表现出其短暂一生的爱无奈。陈立明(2003)指出《仓央嘉措情歌》对藏族文学具有非常长远的影响,是门巴族与藏族文化交流的结晶。王艳茹(2010)认为众人口中的“情歌”应为“道歌”,因为其由小见大的比拟隐含着许多禅宗密意。

(四)仓央嘉措情歌多视角研究

还有学者的视域聚焦在情歌对于现世影响及作用,如颜早霞(2013)在文中指出“民间效应”,情歌所产生的民间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仓央嘉措情歌与民间歌谣的混同与融合,二是民间歌谣对仓央嘉措情歌的嫁接与拼合,而之所以仓央嘉措的情歌具有民间效应,是因为仓央嘉措其特殊的身份和传奇的人生经历、仓央嘉措情歌和民间歌谣的天然联系、仓央嘉措是叛逆者的正面代言人、仓央嘉措情歌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以及仓央嘉措是健全人格力量的象征。

从语言学的角度对仓央嘉措的情歌进行研究,例如段宝林(1979)在文中对仓央嘉措情歌的押韵情况作了初步的统计,分析了西藏仓央嘉措情歌中的思想和艺术。之后,瞿霭堂和劲松(2010)对《第六代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译著中的赵元任记音进行了解读,明确了其语言学的价值。傅林(2016)从语言学角度对仓央嘉措情歌进行研究,通过从仓央嘉措情歌来分析藏汉诗歌声律的类型差异,认为仓央嘉措情歌是以节奏为核心声律特征,而汉语诗歌以押韵为核心声律特征,且这种差异是与文化背景和诗歌功能相关。

还有一些学者将仓央嘉措情歌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例如汤绍波(2007)将仓央嘉措道歌和禅宗诗偈进行了哲理和文化背景比较分析,指出仓央嘉措道歌表现为清新、精练和格调淡雅,而禅宗诗偈表现为庄重、严谨和气势恢宏。之后蒋宏、蒲林(2009)将汉藏两族代表性的古代民间情歌《诗经》和《仓央嘉措情歌》从思想内核、题材内容和风格特征进行对比,指出前者具有世俗性和顿挫醇和的特点,而后者与佛门静修密切相关,具有神圣性和酣畅奔放的风格特点。

在研究不同地区仓央嘉措情歌的研究中,斯琴(2017)[以民间文学的角度,分析了阿拉善地区仓央嘉措传说的隐含历史性、传说性及传说影响。可见文学类的相关研究成果丰硕,仓央嘉措情歌在音乐领域却少之又少。

二、音乐领域的相关研究

目前可以看到的在音乐学研究及歌曲研究方向的内容屈指可数,大多集中在仓央嘉措情歌中某一编创歌曲的分析和仓央嘉措情歌歌曲与藏族民间歌曲的对比这两个方面。

(一)仓央嘉措情歌歌曲的分析方面

桑德诺瓦、巩海蒂(2013)提到了云南藏传佛教信众中传唱度最广的仓央嘉措情歌,如《东方的山顶》《回到理塘转转》《珍宝在自己手里》《没有最初相见》等歌曲。这些歌曲都运用了藏族传统民歌“谐体”格律,歌词由4句组成,每句6个音节,每两个音节为一组,因此称之为“六言四行三顿”。在歌唱时,每句诗第三个音节都会有“呢”(ni)来作衬词。冷靖(2014)曾针对仓央嘉措情歌第五十七首诗歌的改编曲《洁白的仙鹤》进行歌曲的艺术价值探讨,该曲运用了四川嘉绒地区的锅庄音乐特点七声调式,四二拍进行,以sol、la、re、mi为核心音列,节奏型以较多的切分音为主。关于歌曲中的衬词也进行了一些讨论,同时从声乐教学法上对演唱情绪和发声技巧都做了相应的解析。

(二)仓央嘉措情歌编创歌曲与藏族民间歌曲的关系

党彩娟(2011)将仓央嘉措情歌和藏族民歌进行了比较,其相同之处在于情感上都非常充沛的展现出对爱与自由的向往,不同则是,仓央嘉措情歌传唱采用谐体民歌,而藏族地方民歌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巴桑罗布(2019)指出谐体民歌是其作品中固定的格律,在新发现的原文木刻中,共有58首诗词,其中的55首均为“四言六行三顿”,另三首为六言,其余不变,这些诗句的节奏感带着非常强烈的藏族特色。还有一些学者通过仓央嘉措情歌,来寻找汉藏诗歌之间的差别,傅林(2016)提到,汉藏诗歌的声律特征不同的地方在于,以“仓央嘉措情歌”为代表的藏族诗歌主要以节奏为核心,以《诗经》为代表的汉族诗歌主要以押韵为核心;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文化背景和诗歌所赋予的功能不同,藏族诗歌与藏族谐体民歌和舞蹈相关,汉族诗歌则与吟诵相关,这也就决定了汉藏诗歌的不同声律特征。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梳理文学与音乐领域的相关研究发现,仓央嘉措及其情歌在文学领域中已有大量的可靠研究成果,从仓央嘉措本人的成长经历、情歌(诗歌)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流传的版本及内容到后人对其体裁、韵律、隐喻内涵和表现手法等都有全面系统的分析。而在音乐学及少数民族音乐领域的研究中,大多研究聚焦在不同藏区传唱的歌曲内容和当地民歌对比上,鲜有真正专注于情歌的音乐本身,少有对音乐旋律和歌词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

基于此,在音乐学相关学术研究中,需要更多学者关注研究对象的本质内涵与历史意义的同时,也应当联结当下,这样才能做到通古贯今,更好地接续和延续研究对象的内在特征及学术价值。笔者拙见,对仓央嘉措情歌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仓央嘉措情歌以“谐体”格律呈现,在方言为划分的“三大藏区”中,均以不同的表现手法及演唱方式传唱,探索、研究“仓央嘉措情歌”在三大藏区范围内歌曲流传的异同,与所在藏区的民歌有何互通与借鉴,抓住这一点,可以对音乐领域的研究进行填补和扩充。此外,情歌的原始藏文木刻版已被发掘并获得业内专家认可,内容含有58首,除三首是“六句六言三顿”,其余55首均“六句四言三顿”,关于情歌旋律的分析及演唱中语音语调与词曲旋律间的关系均未有明确的论证与探究。

除此之外,在社会进步与人们思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关于仓央嘉措情歌流行化歌曲的内容也在持续不断地发展和扩充,比如由西藏仓央嘉措文化研究协会出版的《皎洁的月亮》新创歌曲专辑、玛吉阿米艺术团联合星外星唱片公司出版的《仓央嘉措之歌》、荣获美国Global Music Award大奖的《天唱·仓央嘉措》专辑等,这些专辑都体现了创新性与现代性,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接续和解读,这也更好地为当代学者研究仓央嘉措情歌提供了很好地切入点。

对于仓央嘉措情歌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保持和提升研究对象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同时,更需要我们紧随时代提出新命题与新思考。

猜你喜欢

仓央嘉情歌藏族
情歌的故乡是我家
The Light Inside
土家族情歌
《演变》《藏族少女》
仓央嘉措
罗依乡白马藏族歌舞(外三首)
一代诗佛 仓央嘉措
不息的情歌
论藏族题材电影文化主体性之构建
见与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