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军梦”视域下高校征兵工作的困境与对策刍议

2021-03-16赵峰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大学高校

摘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国必先强军,强军必先强兵。征兵工作是军队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和源头性工程,是保障国防安全的根基所在。本文在笔者实践工作的基础上,从“强军梦”视域出发,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及创新扩散理论,在分析了高校征兵工作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为未来的工作方向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落实的建议,以期实现推动高校征兵工作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强军梦;高校;大学;征兵;对策建议

分类号:G641

前言

积极引导高校学生参军入伍,提升军队兵员素质,是推进我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增强军事信息化作战水平,提高国家国防能力的基础举措,也是当前军队兵源良性循环的现实需求[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强国梦;对于军队来讲,也是强军梦[ 2012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原广州军区视察时首次提出强军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我想说,这个伟大的梦想,就是强国梦,对于军队来讲,也是强军梦。”]。在“强军梦”思想的指导下,新时代国防建设有序开展。高校征兵工作作为巩固国防,建设强大的高素质信息化作战部队的前提,是国防建设稳步发展的基础工程[2]。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的高校征兵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境,如何抓住高校征兵工作中的主要矛盾,着力增强高校征兵的薄弱环节,提高新时代高校征兵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成为了当下高校征兵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 理论基础与现实分析

需求层次理论(Hierarchical Theory of Needs)由美国心理学家亚拉伯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于1943年在其著作《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3],他认为人类的需求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存在两个维度(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五个需求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精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指人类个体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最低需求;安全需求,指人类在健康的基本保障,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需求;精神需求,指人类个体在感情方面的需求,如亲情、友情、爱情、教育需求等;尊重需求,指受到他人或社会的良好正面评价与信赖,得到认可等;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指实现个人层面的理想、抱负,以自我能力的发挥达到自我认同的境界。

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对当下高校征兵工作进行简要分析(图1):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物质维度层面,目前高校征兵工作对学生的基本物质需求能够达到满足,但就地区补偿差异和退伍保障政策来看,未来仍旧存在着尚可优化提升的空间;在精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精神需求层面,目前的高校征兵工作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可以以此为突破口,通过优化创新宣传手段,改进当下的征兵工作,创新扩散理论正是较为契合的理论指导。

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最早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提出[4],之后在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Rogers)的推动下,得到了经济学、管理学和传播学的普遍运用。不同学科的相互交流、碰撞使该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普适性也得到了学界的印证和普遍认可。创新扩散理论认为,信息的传播要经历5个阶段(认知、说服、决定、实施和确认),才会呈现出在社会系统中被采纳认可或是拒绝的结果;在传统的宣传途径基础上,通过新技术、新政策等创新宣传途径及宣传模式,可以在信息采纳者的身上达到更为有效的传播效果。借力创新扩散理论,通过找出目前征兵工作特别是宣传部分的薄弱点,不仅具有必要性和契合性,同时也具有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

二、 高校征兵工作面临的负面现实困境

虽然在国家政策积极引导下,目前高校征兵工作相比于以往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就笔者工作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仍深切感受到高校征兵工作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尚待改进,以下就各个层面和主体进行分类分析,以求为改进未来征兵工作寻找良策。

1 、思想上,国防意识淡化,参军入伍的热情不高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社会主流思潮的背景下,高校学生对服役的意识普遍淡薄,学生个体普遍对个人的发展和前途更加关心,而对于当下國际形势和国防工作的意义普遍认知不足。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虽然国防教育从学前阶段已经普遍开展,但在“成绩优先”的教育环境下,国防教育特别是征兵宣传工作存在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劣势。诚然,近些年来国防教育的宣传模式和宣传力度已经出现了重大的转变,但国防教育所产生的效果远远没有能够达到深入人心。在快节奏的“信息碎片化”背景下,生长在和平年代的高校学生对一些国防意识普遍认知不足,大部分的学生很少主动关心国际问题和国防问题,对军队、军营、军人缺乏客观理性的认识,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保家卫国、奉献青春的精神,对部队生活存在着畏难心理。在初级教育阶段的学习中,普遍重视学生自我个性的培养,缺乏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使得一部分高校学生对参军入伍持负面冷漠态度。综上,国防教育的孱弱导致在意识层面,高校学生参军入伍的热情不高。

2 、身体上,生理素质较差,征兵体检通过率过低

在义务教育的背景下,对文化素质的侧重和对身体素质的忽视是导致高校学生身体素质不高的主要社会环境因素。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设置上,文化课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体育课的考核相对简单,体育科目设置也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体育素质测试,除此以外,很多学生基本不参与日常的体育锻炼活动。在进入到高校之后,由于高校宽松的环境,使得学生更加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加之电子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高校学生沉迷网络成为了普遍现象。作息时间混乱,体能快速下降,缺乏健康的饮食以及长时间沉迷电子设备,导致了在征兵体检中,近视、血、尿乃至内脏器官的其他生理检查指标不合格,成为了体检通过率不高的常见问题。

3、在征兵机制上,高校环节的征兵工作实效性有待提升

高校征兵工作主要由单一部门负责,如人武部、保卫处、学生处等,这些机构的征兵工作通常是临时性、短期性的,没有专职人员常年负责征兵宣传,具体的征兵工作往往也存在人员力量不足的现实窘境。部分高校虽然会成立征兵工作小组,但往往在落实中只是简单地分配单一工作,没有详尽周密的工作方案,征兵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实效性大打折扣。由于征兵工作在时间上以及工作中的特殊性,高校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合作和协商机制,存在着明显的“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现象,使得最终的工作成效较为低效。

4、 在征兵政策上,对高校学生的吸引力有待加强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在相同部队服役的士兵,因为入伍地域的不同,导致前期的优抚金具有较大差异,存在着典型的“同役不同酬”的问题,后期的退伍安置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在客观上对高校学生入伍的积极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由于服役导致学业搁置,退伍复学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跟进困难和学业时间较长的问题,进而导致毕业后的就业上也存在着一定困难。当前的征兵政策依旧存在着着重物质奖励,轻视退伍后的复学、就业问题的现象。

三、“强军梦”视域下高校征兵工作的改进对策

基于上述理论与现实分析,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对策,以求为未来高校征兵工作提供行动参考。

1、 多阶段宣传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对入伍的认同感

国家的兴盛或是衰落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在不同层次的教育领域,教育体系应发挥引导堡垒的作用,在各个教育阶段加强国防教育,让学生感受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从思想上提升对国防价值的认同。在具体的举措上,可以从一些细节的宣传入手。首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校内成立“国旗班”“国旗护卫队”,通过常态化升旗仪式,以这样一种庄严的形式拉近学生与国防体验的距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内心上对国防事业产生一种认同感;邀请退役军人等来校演讲演说,通过宣传个人事迹,拉近学生与军人、军队乃至国防之间的距离,启发学生将个人价值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其次,可以以“国防教育知识竞赛”、“国防演讲比赛为抓手”,以个性化的竞赛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国防知识,自觉了解国家的国防事业,从而引导学生增强爱国国防意识。

三是组织参观学习,可以尝试与地方军队单位建立“军民宣传机制”,以参观研学的方式,带领一部分对军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参观军营,实地感受军队的优良氛围,通过一小部分同学实地参观后的宣传,撬动整个学生群体对国防事业的热情。四是加大全媒体宣传力度,在校内传统媒体,如宣传栏、横幅、展板等进行国防教育、征兵工作宣传的基础上,同时利用好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形式,如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在这一点上,可以以学生会为抓手进行宣传活动的落地,一方面,学生会的成员作为学生对新媒体的理解更为深刻,另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宣传沟通更易于接受,使得国防教育更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五是积极引导一些有志愿参军意向的学生,在军训时期,对有意向参军的学生进行普查摸底,在此类信息的基础上,加大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宣传力度,如设立“士兵预备班”,加大对有意向学生的优待力度,以柔性方式加强与其的日常沟通交流,通过一对一政策解读和答疑,让这部分学生能够更深入了解军营,同时加强其心理疏导,协助其规划未来成长发展方向。

2 、完善校内征兵体系,构建多部门联席协同机制

其一,在高校内部围绕征兵工作,成立由主管领导任组长,多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的长效工作机制,全面规划和统一部署征兵工作,设置专员专人常态化宣传和讲解。同时,在征兵工作开展之前,高校要提前数月召开专题会议,根据征兵工作不同时期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从务实性出发,推进工作部署能够切实落地。其二,建立全程跟踪服务机制,为即将入伍参军的学生提供好保障服务。利用好“全国征兵网”这一平台,通过渠道对接,掌握本校学生在报名、体检、政审以及定兵各个阶段的情况信息;在学生入伍后,学校可以通过探访家庭等方式,关注学生在入伍后的军队表现和未来发展,同时将学生的学籍保留、费用补偿、退伍复学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在学生退伍后,积极对接学生退伍后的返学、毕业以及未来的就业工作,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对于未来更无后顾之忧。

3、 完善退伍复学学生的激励政策,加强榜样示范作用。

对于往届已经退伍的学生,综合运用物质激励、荣誉激励、成长规划激励等途径,提升征兵的吸引力,在学生群体中产生示范效应。在迎接退伍士兵返校时,可以举行“全校欢迎会”,由校领导为退伍大学生返校举行欢迎仪式;退伍学生在校期间,要将退伍的学生士兵作为校内各类奖项评定的重要倾斜指标,对于一些在部队立功或取得优异表现的士兵,可以汇编成《学校从军生活优秀事迹》,同时以展板、宣传册等方式进行宣传;举办“军营先进事迹宣讲会”,让这部分学生现身说法,通过鲜活的个人事迹增强征兵对个体学生的吸引力;退伍学生毕业期间,积极联系企业或事业单位等进行工作推荐,多方合作,共同营造拥军爱国的优良氛围。通过发挥对往届入伍学生优待的示范作用,提升对后届学生参军入伍的吸引力,让征兵工作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的有力保障。

4、加强军地合作互动,创新国防人才培養模式。

以学生的日常管理为抓手,对接地方军队单位,努力探索构建军地融合、军民一体的国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与方法。第一,可以邀请地方军队单位的教练员作为学校顾问,将国防思想纳入体育教学体系,在学生的日常体育课中,有机融合军事训练元素,构建兼顾国防需求的特色教育资源,为国防专业人才的培养拓宽思路,创新路径。第二,尝试与部队签订国防专业人才培养输送协议,成为国防人才的定点输送基地。在招生期间,将学生的参军意向纳入普查内容之中,同时将国家征兵政策进行一对一详细解读,对真正有志于参军的学生登记造册,由学校先期组织预体检,同时与部队合作,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前置培养,为其进入军营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把好国防人才筛选的第一关,为改进国防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案例和模式参考。

五、 结语

高校的征兵工作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军利校多方受益的大事,高校已成为高质量兵员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在实践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强军梦”理念以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简要分析了高校征兵工作的现实困境,并为未来的工作方向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落实的建议,以期推动高校征兵工作更加务实、高效。

参考文献:

[1]甄晨光,邓树端.关于提高在校大学生征兵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交通职业教育, 2016(2):21-23.

[2]丁建安,唐磊.高校征兵工作的调整与适应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6,30(3):114-118.

[3]胡万钟.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谈人的价值和自我价值[J].南京社会科学,2000(6):25-29.

[4]段鹏.创新扩散理论的实证研究——关于在中国贫困农村地区推广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实地调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3):49-53.

作者简介:

赵峰(1977—),女,河南洛阳人,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金融经济和职业教育研究。

3878501908259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大学高校
“留白”是个大学问
至善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
偶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