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探讨

2021-03-16杨蕾匡霞

新媒体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传统文化

杨蕾 匡霞

摘 要 基于河南卫视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的六期节目,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探讨“中国节日”系列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并分析“中国节日”系列带来的意义与价值,总结一些成功之策。

关键词 中国节日;传统文化;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22-0096-03

河南衛视从《唐宫夜宴》一炮而红开始,不断深耕传统文化,推出“中国节日”系列。将唐仕女俑人格化,通过她们的视角,寻觅中国的传统文化。据了解,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推出以来,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引起受众对传统文化新一轮的思考和讨论。作为宣传部门,河南卫视找准自身地方特色并彰显主流媒体的传播力,极大地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为其他地方卫视立足于传统文化并创新节目内容,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提供借鉴思路。

1.1 “网剧+网综”的叙事方式阐释传统文化

河南卫视基于中国传统节日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已逐渐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受到观众的喜爱与支持。“中国节日”系列采用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节奏。从端午节单元开始,采用“网剧+网综”叙事方式,以唐仕女俑人格化后的唐宫小妹的故事为主线,根据她们的视角和行动轨迹将节目串联起来,给予受众很好的代入感,带领受众沉浸式游览开封、登封、信阳等地。正是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使节目内容不拘泥于固定的舞台表演,能更大限度地为观众呈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节目展现了传统节日的习俗,如清明节的节日习俗有放风筝、斗草、蹴鞠、荡秋千、投壶等,观众可以体会到清明节是追思怀祖、亲近自然、珍重生命的重要时节。“中国节日”系列中节目形式包括歌曲、舞蹈、武术、戏曲、器乐、创意表演六大类。在这些节目中,均融入对历史文化的介绍,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了解到河南文化、中原文化、中华文化。例如:《医圣传人》节目介绍了张仲景的事迹,为受众普及中医药文化;《若思念便思念》将“客从河洛来”的文化现象和概念纳入节目内容中,让全球华人了解河洛文化;《破阵乐》中融入花木兰替父从军、戚继光抗倭等历史故事。

1.2 非遗元素在节目中的有机融合

传承不会因时间而改变,传承会带给中华民族更大的精神力量。由于如今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受众很少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传承环境正在逐步消失。“中国节日”系列传播的本质是文化符号的传播,基于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非遗题材电视节目的传播实质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实现对某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编码和解码的过程[1]。节目组作为传播者在节目的编排中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词是传承,让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代相传,我们在做努力,非遗传承人也在做这种努力”,节目导演路红莉表示希望通过节目将非遗技艺和传统文化介绍给观众。

节目中穿插了京剧、武术、刺绣、剪纸、皮影、舞狮等多种非遗元素,或布景、或剧情线索、或重要道具,节目组将视觉符号与听觉符号协调组合,让受众更加深刻地理解非遗,以此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例如,在戏曲节目《戏·韵》中,就采用移步换景的拍摄手法,以主人公视角从进入后台开始,相继呈现了靴子、京绣、戏曲盔头、京剧脸谱等制作技艺以及京剧传承人的表演;创意节目《和》中,太极拳表演与笙的音乐融合交汇,共同诠释太极的阴阳概念;傀儡戏《唐印》中,通过舞者的演绎可以让观众领略傀儡戏的精巧。

1.3 为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精神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推动中华民族前进的精神力量,新时代更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电视媒体作为联系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纽带,势必要生产弘扬主旋律的精神文化产品。在网络中各色内容的冲击下,各种“红” “专”元素堆砌的节目很难吸引受众。“中国节日”系列适应了当代人的思维方式,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赋予时代精神,让观众在观看晚会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传承力量。

在武术表演《少林·功夫》中,采用小和尚和师傅对话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中华民族勤奋刻苦,扎实稳进的传统美德。其体现的精神内涵层层递进,观众在听完师徒之间的三问三答,恍然感受到蕴藏其中的中华民族不怕困难、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此外,节目组对众所周知的概念重新诠释,令人耳目一新。在歌曲《少年》中重新定义了“少年”,用不同年龄阶段的各行各业的从业者的奋斗日常诠释幸福的定义,体现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在七夕单元中,节目主题不单是恋人之间的爱,节目组将爱延伸至对家国的爱,对宇宙星空的爱,对梦想执着追求,体现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代代相承。

2.1 技术赋能:创新节目新样态

中国节日,主要是基于中国农耕文化的节日。该如何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向观众传播传统文化?关键还是要创新。传统文化有多种表达形式,而创意表达是传统文化重新散发活力的重要途径。在“中国节日”系列中,节目组紧紧围绕传统文化,不断地在表现形式和宣传方式上进行创新。

在表现形式上,“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布景大都以实景为主,《唐宫夜宴》中融入抠像、3D和AR技术,在后面的几个节日单元,观众逐渐看到更为丰富和先进的电影机实拍、二次元形象绘制、CG、XR特技等技术的运用,使节目在视觉上更具空间真实感,让受众更能理解节目的背后的实质和内涵,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互动共鸣。因此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了观众和网民的广泛关注。

在宣传方式上,河南卫视采用新媒体端比电视端提前开播的策略。节目组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将传播重心从大屏转向小屏,小屏再反哺大屏,即在网络上进行宣传预热,在快手、B站、腾讯视频、优酷、大象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做了先于电视端的首发,靠优质内容吸引观众回归电视端,体现了传统媒体为适应新传播态势作出的尝试和探索。

2.2 文化碰撞:不同文化间交流与合作

明星“小鲜肉”掌握流量密码的时代似乎不在,越来越多的观众发出提高节目内容质量的呼声。节目考虑到以“95后”“05后”为代表的“Z世代”年轻群体,在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注入时尚的、新鲜的元素,在不同文化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契合点,让“Z世代”群体找到更多的文化自信。

“中国节日”系列不囿于仅展现河南文化,而是包罗万象,融入現代元素与其他文化结合。节目在进行编排时,捕捉时代发展的风向,用街舞、说唱、串烧等流行形式去展示传统文化。舞蹈《洛神水赋》中,舞者身着轻便艳丽的服饰,在水下起舞,并配有曹植的《洛神赋》,这种贴近时代并兼有时尚因素的表演,符合当代年轻人追求新奇的审美的用户画像特点。节目编排与制作过程中始于文化自信,终于文化破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是“中国节日”系列破圈的关键。例如,器乐演奏《精忠报国》中利用互联网思维缅怀先烈,不仅有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竹笛、唢呐,还有西方的电子乐器架子鼓。歌曲《粽横一面》中,用rap形式唱出河南包括齐氏大刀面、三套宝、锅贴、河南烩面等在内的面食文化。此外,“中国节日”系列融入了大量“国风”元素,造型、服饰、道具等为传统文化赋予鲜活的力量。

2.3 文化品牌:型塑“中国节日”IP

在春晚《唐宫夜宴》出圈后,节目组的初衷是在元宵节推出《元宵奇妙夜》节目来回馈喜爱中华文化的观众,在得到网友的支持和肯定之后,决定全力打造“中国节日”系列。其实,如果能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那么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最大的文化品牌。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IP的核心,扎根本土文化,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背后所凝聚的文化符号与民族精神,成功塑造并沿用了多个文化IP[2]。那些在博物馆中珍藏的历史文物,那些深入人心的历史文化故事,那些中国节日中的传统习俗,将这些元素故事化、场景化、现代化,依托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手段和叙事方式,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一一展现,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包含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之中[3]。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汪文斌、赵立坚等集体发推特点赞“中国节日”系列,向世界推荐中华文化,让更多的国际友人通过节目的窗口去了解河南文化,去认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我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中国节日作为我们的文化符号,在未来要让“中国节日”成为代表中国的文化品牌。

3.1 打造地方特色的城市名片

在一期节目中约有6~8段表演,河南卫视通过技术创新与文化融合的形式,在每一段表演中最大程度展现地方文化以及中华文化。其实河南卫视在传统文化方面探索已久,“中国节日”系列的出圈绝非偶然。《梨园春》节目弘扬传统戏曲文化,《武林风》节目传承中华武术文化,《汉字英雄》节目普及汉字文化,再到2021年以《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为代表的“中国节日”系列,河南卫视一直以来都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在全媒体传播矩阵的助推下,六期“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播出后,“河南卫视”“中华文化”“中国节日”的标签深入人心。因此,文化底蕴深厚便成为河南省的地方特色,“文化古都”也成为洛阳、开封等地的城市名片。

城市在传播地方文化过程中,精确找准自身特色是关键。各个区域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资源,例如,“瓷都”景德镇,“琵琶之乡”辽源市,“观鸟之都”北戴河等,有的城市甚至不止一张名片。多张名片意味着地区资源丰富,有着庞大的艺术创作资源,然而,名片在精不在多。即使在同一个国家有面临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因此文化传播的模式、传播途径、传播内容等都应因地制宜[4]。地方卫视要找准当地的特色文化,找到最具代表地方形象的内容作为城市名片,通过现代化的创作理念与表达方式适应时代的潮流,才能更好地传播地方文化,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3.2 唤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中国节日”系列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在内容上唤起观众内心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在短短几分钟的视听节目里,即使观众从未了解过傀儡戏、河洛文化、说唱文化等,但是从曼妙的舞姿、乐器的旋律,丰富的实景中观众也能解码出不同的体会。这不仅是艺术本身的感染力,也源于观众对民族的、历史的、优秀的文化深深地热爱和自豪感,甚至出于内心的信念与感动情不自禁地去宣传“中国节日”。

河南卫视对于赓续传统文化,唤起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作为宣传部门,其他地方卫视应该不断创新节目内容和宣传形式,彰显主流媒体强大的文化传播力,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工作。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地方卫视在传播传统文化时要聚焦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让受众找到更多的文化自信,让文化更接地气。只有激发受众的内心情感与受众产生文化共鸣,让受众自发自觉地爱上传统文化,才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3.3 推动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

地方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带动文旅产业的发展。“中国节日”系列中有大量布景都是实景拍摄,因此节目播出后带火了河南博物馆、老君山、清明上河园等旅游胜地。此外,河南的部分旅游景区顺势增设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文艺演出活动。据统计,河南国庆假日期间,全省接待游客数量高达6 675.07万人次,约有322.32亿元的旅游收入,与过去两年的国庆假期相比,旅游收入恢复64.21%。

此外,“中国节日”系列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河南卫视在推广地方文化的同时,找到年轻群体喜欢的形式,做好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文化的宣传推广。《唐宫夜宴》出圈后,相关部门反应迅速,五天内成立河南唐宫文创传媒有限公司,打造了“中国节日”的内容IP和“唐小妹”人物IP,并成功推出盲盒、手办、收藏玩具、汉服、游戏等实现IP变现。从近年来的“故宫文创”到最近的“中国节日”系列IP,证明是有大量喜欢传统文化并愿意为传统文化买单的群体,其关键在于内容是否采用他们所喜爱的方式呈现。

如何让传统文化深入浅出,进入到更广的受众圈层,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提供了一些借鉴思路。传播传统文化势必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表达,在电视节目创作过程中植根于优质的传统文化内容,契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调整叙事方式与节奏,融入技术手段,创新节目的传播渠道,对进一步传播地方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允,周晶.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电视媒体中的传播[J].中国电视,2018(7):44-47.

[2]马晓龙,张慧瑜.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凭啥一再“出圈”[N].中国文化报,2021-09-27(2).

[3]胡键.“一带一路”国家品牌的打造与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J].社会科学辑刊,2021(3):84-94,215.

[4]王丽雅.中国文化符号在海外传播现状初探[J].国际新闻界,2013,35(5):74-83.

2844501186394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传统文化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