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方山永固陵数字化复原和传播探究
2021-03-16赵海荣周世菊贾瑞雪
赵海荣 周世菊 贾瑞雪
摘 要 方山永固陵是北魏杰出的女政治家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也是目前唯一能确认的北魏平城时代的皇家陵园遗址,在我国文化遗产中具有突出价值。以北魏方山永固陵园作为文化主体进行数字化开发,通过分析北魏方山永固陵园的现状,从文物的宏观、微观、三维等全方位记录文物历史信息,探索北魏永固陵园文化的数字化建设与传播构架,传承文物历史文化。同时也突出了北魏人文艺术的整合利用、价值链延伸等,对多学科的发展具有很强现实意义。
关键词 古迹遗址文化遗产;北魏;永固陵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9-0029-05
基金项目:2019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北魏‘历史文化基因’提取与数字化活化路径研究”(项目号:2019B303);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号20YJCZH248);2020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文旅融合视阈下北魏方山永固陵园数字化复原和传播研究(项目号:2020W112);2020年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互联网+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平城丝路文化遗产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号:HLW-20072)。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趋势,为了更好地保护、修复、艺术化复原及展示文化遗产,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历史遗迹推广到文化、教育等领域,活化其展示形式、拓展其展陈空间,让群众能够直观的、自主的、便捷的欣赏文明成果,了解古迹遗址的历史文化等,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势在必行。
1.1 现状
方山永固陵是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遗址,是现已发掘的南北朝时期最大的皇家陵园遗址墓葬。方山永固陵遗存内容丰富,主要遗迹类型包括墓葬、建筑遗址、御路遗址、佛寺遗址、垣墙遗址等;主要遗物有出土文物和地表遗物两类。方山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巍峨雄壮的皇陵气势,曾以“魏陵烟雨”被列入古“云中八景”之一。方山永固陵在我国文化遗产中具有突出价值,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主要问题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思想写入党的十九大,各级各部门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力度和进程都逐步加深加强加快,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永固陵保护和利用仍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具体情况如下。
1)遗产保护:文物“四有”工作亟待加强,陵园现行保护区划未能满足方山永固陵保护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要求;对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破坏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缺乏对方山永固陵环境和相关遗存的保护。
2)遗产利用:尚未建立区域文物资源综合利用体系,以及系统展示策划及必要的展示服务配套设施。
3)遗产管理:专职管理机构设施亟待完善,管理设施、管理人员配置不能满足遗产运行管理需求;缺乏专门行之有效的日常保护管理办法和制度。
4)遗产研究:需要对方山永固陵进行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勘探,进一步提升和丰富方山永固陵的遗产价值,同时应加强地理环境的选择和陵园制度等考古方面的研究。
5)部分出土文物保护特殊要求与现代技术手段落后之间的矛盾等。
随着人工智能和5G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普通大众的生活和工作已经逐步徜徉在数字化世界。古迹遗址数字化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VR技术、数字交互体验、数字影像及数字传播等数字化的手段对古迹遗址进行复原、传播和传承,从而起到保护的作用。数字化技术在古迹遗址复原和传播中的应用,为古迹遗址的历史文化传承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手段和传播渠道。但目前国内与古迹遗址数字化相关的研究较少,大多围绕着数字化的采集、存储、展示等方面,其中数字化复原和传播方面的系统性研究较少[1]。
古迹遗址的数字化复原是一个综合了考古学、历史学、美术学、新媒体技术等多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数字化既可以节省大量资金,又最大限度收到实体复修复建所达不到的复原效果。数字化技术对北魏平城历史文化遗的保护和复原,是古与今、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科技的碰撞,观众身临其境地触摸历史不再止于想象,是古迹遗址得以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中向现实时空无限延伸的重要途径。
随着计算机技术、VR和AR的兴起,数字化技术逐渐在全球各领域尤其是文物保护和遗产复原等方面凸显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同云冈石窟考察时指出,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2]。古迹遗址遗产的数字化是传统歷史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其不仅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更有助于数字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创新。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国际与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合作,构建了一个多元化与智能化相结合的石窟文物数字化资源库,让敦煌艺术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全球共享,使观众的艺术鉴赏和体验更加多元化。文化遗产在“数字敦煌”中为观众提供了从点到面的文化新体验,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着新的生机。新媒体传播还为湘西苗族鼓舞传播提供了实现以及再造湘西苗族鼓舞时空认知的新思路。
当数字化技术和行将消失或已经消失的古迹遗址相结合,呈现给人们的是传统修复保护无法感受的亲历感、沉浸感、关联感、参与感;通过多渠道立体传播的模式,实现人作为文化主体以及可体验性、共享性、传播性的中国故事,使公众在亲身体验中触发情感共鸣,激活地方文化基因[3]。
方山永固陵作为北魏兴盛的产物,遗存内容丰富,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且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由于人力、资金、技术以及认识不足等原因,这些遗存迄今没有进行有效的数字化复原和传播,永固陵遗址的文化遗产价值难以实现和传播;通过对方山永固陵园遗址信息进行数字化获取、加工、传播以及展示将获得的声音、图形、图像、视频和其他数字信息,以全新的形式将其保存和传播。不仅使保护和传播北魏文化的手段多元化,满足了北魏文化在保护与宣传与弘扬等方面的复杂性,而且通过数据库可以系统化的整理归档北魏文化,进而形成稳定的知识谱系生产模式,结合信息服务系统传播北魏文化,充分展示北魏文化的建设与成就[4]。
永固陵陵园分为山上墓葬区和山下灵泉宫两部分。山上遗址由山顶现存遗址和二层阶地现存遗址组成,从北到南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区,北部小墓区、中部陵墓区和南部建筑区;山下遗址有灵泉宫遗址等;御路将山上遗址和山下遗址连接起来,这是一座以中轴线布局为主的陵墓和佛寺相结合的北魏中期皇陵。从现存地表遗存和文献记载分析,建筑遗址主要分布于山顶平台、西寺梁山南麓二级阶地及山脚下。现地表可辨识的遗址有12处,其中山顶南部7处,西寺梁山南麓二级阶地上3处,山脚下2處。随着朝代更替,当年气势宏大、建筑雄伟的永固陵陵园已经失去昔日的辉煌,如今除大土冢外,其他建筑毁灭殆尽。
依据永固陵园文遗产构成要素分类,提取和重构北魏永固陵园历史文化基因,对北魏永固陵园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分为物质类数字化资源和非物质类数字化资源两个个大类,再分12个亚类[5]。
3.1 建筑遗址的数字复原和虚拟展示
据《水经注》记载,“思远寺”位于永固堂遗址西侧约11米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7米,南北宽约24米。其西南有一处突出的圆形土台,疑似塔基。该遗址就是对遗址思远寺数字化复原的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壁画资料和考古发掘报告为依据,为遗址思远灵图的数字复原工作提供科学的历史资料佐证;二是笔者考察了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思远寺、北魏龙城(今辽宁朝阳市)思燕寺、北魏洛阳(今河南洛阳市)永宁寺和东魏北齐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赵彭城佛寺四处主要的地点已经明确考古发掘的北朝时期佛塔基址,上述寺院具有较为相似的寺院布局形制和佛塔建筑结构,为研究这个时期的佛寺建筑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三是笔者通过对思远寺现场地形多次考察,利用卷尺、靠尺、手持式GPS红外线测量仪(激光尺)等测量工具进行现场的测量大小并进行数字标注,依据历史资料对建筑遗址思远寺进行推测考证,运用CAD进行绘制图纸。
“思远”对应北斗的“天枢”,为正星,“主阳德,天子之象也”,意为寄远祖之思,是冯太后为其祖、父祈祷冥福而建,追思之情的延续,有笔者认为,思远寺早于永固陵修建,冯太后墓地远离皇陵,独居方山,且环境清幽远离世俗纷扰,意为追思亲人,与先祖相伴,故曰“永固”。
思远寺以佛塔为主体,配有佛殿、僧房与山门。
思远寺场景分为两层台基,边沿封闭围墙,第一层高3 m,第二层约2.5 m,佛塔为中心,佛殿位于佛塔北边,坐北朝南,僧房位于西北方向,所占面积较小,位于第二层台基之上,山门位于佛塔南方向,在寺内以树为点缀。
思远寺场景灯光为黄色,色调以黄昏为主,主体颜色偏暗以树为点缀增加生机,道路以灰色为主,材质给其粗糙度,另外每个单体材质都经过做旧处理,增加其粗糙度,降低材质的反光。使画面感觉舒适与美,整体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
输出动画后,利用游戏引擎Unity3D实现北魏方山永固陵的虚拟漫游系统,虚拟漫游系统流程为进入开始界面后放置三个按钮,分别是“进入漫游”“播放视频”“操作说明”。在点击“进入漫游”按钮之前要先点击“操作说明”按钮了解进入漫游以后的操作方法,然后关闭详细说明弹窗,点击按钮进入漫游。
点击主界面任意位置即切换到永固陵园场景中,按照操作说明中的方法模拟第一人称视角在陵园中进行漫游,当鼠标悬浮到对应的模型上时,光标停留的位置会弹出当前建筑的名称等信息弹窗,鼠标左键单击模型,右上方会弹出关于此建筑的详细介绍,有助于游客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同时游客也可以点击对应模型或弹出窗口中的“关闭按钮”收回弹窗,点击漫游场景界面右上角的“Back”按钮,即可返回到开始主界面。点击“播放视频”按钮则会切换到视频播放界面,视频随机开始播放。在视频播放面板下方有三个按钮,分别是“播放/暂停”“进入漫游”“返回首页”,其对应的功能分别为控制视频的播放与暂停、进入永固陵园场景开始漫游、返回开始页面。
3.2 历史人文活动的动画纪录片传播
动画之所以能够运用于纪录片,主要由于其能够“真实再现”许多古老的场景,这些场景如果通过搭景和人物扮演等情景再现,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动画的出现使得许多抽象的文献资料可视化,许多古老的文物也可以再现辉煌,在已经完成的宴饮场景、礼制出行和棺床石雕等三个遗产项目数字动画影像的创作工作中,笔者根据收集到的文字、图片资料,整理分析再现北魏及永固陵相关文化历史活动。
传统纪录片主要靠摄像机实地拍摄完成,但是对于一些古代遗迹,文化遗产等主题的纪录片来说,则显的有些困难。根据史实记载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还原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事物,把晦涩难懂的文字记载转变为生动形象的立体图像,可以让观者更直观的感受到当时朝代的古风古貌,是视觉上的一次享受。
随着数字技术逐渐成为人类文化生活的新媒介,它不仅仅为纪录片的创作增添色彩,更可以运用到各种视频形式中,为动态影像制作提供无限可能,同时提供了多种创作思路。将永固陵的史实记载与三维建模、VR、AR及视频拍摄等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快速将北魏文化遗产通过“图”“文”“声”“像”以及与智慧主题App相结合,使观众在短时间内体验到所要传达的历史时空和文化内涵,对于北魏文化历史的保护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4]。
基于動画纪录片的非虚构本质和独特的符号美学价值,以及微纪录片观看时间碎片化,播放形式移动化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传播效果,作为北魏方山永固陵园遗迹数字化传播艺术形式是比较可行的选择。云深处工作室“古迹遗址的数字化复原和传播研究”课题组师生走访调查了方山永固陵、石窟寺及周边古长城十余处文化遗址、古村落、寺庙园林等,拍摄了500G左右的影像资料,上万余张图片,结合收集到的文献图文资料,利用数字动画和视频素材剪辑制作出了十多部时长6分钟左右的数字动画微纪录片,并通过云深处工作室公号平台、大同日报集团、大同文旅集团等媒体渠道定期推送。从传播效果来看,课题组坚持的这种全新融媒体微传播模式不再受到时间和平台的约束,可以在多种媒体上随时随地传播,而且其内容更新快,呈现出碎片化特点,视角呈现方式上有故事的叙述者和故事的接受者,传播效果更好,影响更加广泛,真正实现了内容平民化、受众大众化的开放式传播特征[6]。
古迹遗址的数字化技术复原和传播研究,是以数字化技术手段重组活化历史文化遗产资源,重新建构历史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传承方式和文化形象,通过与数字化技术的融合,对于历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新的创新引起新的共鸣,从而促使更多的人去探究历史,提高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质量,体现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使其更加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的需求,有助于解决以永固陵遗迹所代表的北魏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下更好地数字化生存和传播的问题;在数字化语境下如何复原并传播好北魏方山永固陵的古迹文化遗产资源,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7]。
参考文献
[1]付心仪,麻晓娟,孙志军.破损壁画的数字化复原研究:以敦煌壁画为例[J].装饰,2019(1):23-29.
[2]习近平谈云冈石窟: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EB/OL].[2020-05-12].http://www.xinhuanet. com/politics/leaders/2020-05/12/c_1125972560. html.
[3]贺艳,杨思,裴唯伊.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阐释与公众传播:以EMAX“重返·西洋楼”沉浸交互秀为例[J].装饰,2019(1):46-51.
[4]章雨晗.唐帝陵石像生艺术的数字化传播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
[5]赵海荣,周世菊.基于数字技术的北魏平城时代墓葬出行壁画活化策略研究[J].新媒体研究,2020,6(7): 53-56.
[6]周世菊,赵海荣.微纪录片《大同龙壁》对地方文化的表达和传播[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90-93.
[7]李剑.无锡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J].装饰,2016(8):132-133.
1024501186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