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创新发展
2021-03-15张笑荣朱厚毓林岳秀
张笑荣 朱厚毓 林岳秀
摘要: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为临床感染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其研究发展也经过了漫长的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临床微生物在临床上的发展各个阶段、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一些想法,希望能这门学科能够得到突破和创新。
关键词:临床微生物检验;机遇;挑战;创新
1.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发展
1.1传统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发展阶段
传统微生物检验技术是基于对其进行形态学检查和生化反应鉴定进行的,即采集患者的标本进行分离培养,通过染色和镜检或动力检查对某些病原菌做出初步鉴定,然后依据病原菌的特征进行生化反应鉴定,从而得知致病菌。
1.2诊断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发展阶段
在此阶段出现了成套鉴定装置和半自动微生物鉴定技术,为微生物检验工作提供了一个简便科学的鉴定程序。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之后的自动化微生物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系统为病原菌快速诊断和药敏实验提供了有力工具。[1]这个阶段还结合应用了免疫学检验技术,形成了诊断微生物学的检验技术[2]。
1.3分子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发展阶段
此阶段出现了核酸杂交法、聚合酶链反应等技术,不仅可以从分子角度更深入的了解微生物,还能大大提高微生物检验的速度和准确度[3]。
1.4基因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发展阶段
基因诊断技术是对微生物的本质进行研究[4],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的基因序列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用于疾病诊断。根据目前的研究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微生物的鉴别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我国微生物学诊断领域起步较晚,落后于国际水平,但是国内微生物学检验技术一直在发展,对临床诊断疾病也具有越来越高的参考价值。
2.临床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现状
微生物检验在临床上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检查环节,大多数医院微生物检验科室隶属于检验科,但是在一些专业水平较高的医院,微生物检验科室被设置为独立科室,与检验科平级,足以说明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
目前,微生物检验仍以传统方法为基础,首先对标本预处理,选择染色方法进行涂片染色,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分离培养;之后观察菌落特点,选择适当的生化反应或自动化仪器进行鉴定;药敏鉴定则采用纸片法或直接上自动化仪器进行检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微生物的检测一直是手工自动化共存,以基础微生物学方法为主,并结合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等手段辅助诊断。
微生物检验在降低医院感染方面具有指导意义[5]。医院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细菌感染,所以最重要的解决途径是要鉴定细菌,而微生物检验能够快速鉴定细菌,从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利依据,可以降低院内细菌感染的发生几率,延缓感染蔓延,为患者和医师安全提供保障。
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微生物检验成为更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有效、准确、快速的微生物检验报告可在用药治疗、抗生素使用方面提供准确指导,减少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风险[6]。
3.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机遇
3.1检验工作者操作水平的提高
经统计,一些三甲医院严格执行室内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工作,从临床医师开具检验项目开始,到采样前患者的准备,样本的采集、运送、处理、分析这一系列过程都要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及样本不受污染。加强对检验工作者的培训,增强变通意识,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和准确判断能力,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7]。
3.2微生物与临床紧密结合
微生物检验人员要走出实验室到临床中去,加强与临床医生的交流,避免不合理用药而产生耐药性。要主动配合、加强交流、互相协作、参加相关科室感染病例的会诊,讨论有关诊治方面的问题,提出方案,尤其对检出细菌的种类和耐药情况作出说明,提出防止耐药性和医院感染的措施。加之医院对临床微生物检验重视程度的提高,严密的微生物检验结果具有极高的参考意義。
4.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挑战
4.1检验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欠缺
检验工作者重视技术操作,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不足。缺乏对最终结果的分析能力,作为微生物检验人不仅要会操作,还要重视原理及对疾病的基本判断,才会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检验人员不断积累、不断思考,微生物检验将会有更好的发展[8]。
4.2机械化依赖程度高
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说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这一发展有利有弊,他可以大大减少工作者的工作量,提高检验效率。但是可能使检验者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工具人,会限制人的思维和发展。并且机器并不是万能的,它也会有罢工和出错的时候,所以不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保证自己的技术不生疏,机器始终是帮助人类而非取代人类。
5.结语
临床微生物检验即微生物室与临床相辅相成,临床微生物不断发展可以更好的为临床诊断服务。不断提高检验人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通过创新发展,创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检验技术。
参考文献
[1]王金良.试论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创新发展[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5,7(03):131-133.
[2]朱庆义,宋亚军,邵祝军,等主编.军团菌和军团菌病[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杨趁霞.3种分子技术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工程学,2020,19(04):586-587.
[4]韦敬业.试论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的创新发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3):28+30.
[5]张蕾.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12):1501-1502.
[6]辛忠玲.感染控制中微生物检验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8):157-158.
[7]罗刚.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你了解吗[J].保健文汇,2019(09):24.
[8]王俊羽.关于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质量控制的研究[J].饮食保健,2016,3(1):194-195.
作者简介:张笑荣,2000年4月出生,女,汉族,河北邢台人,本科在读,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 研究方向:微生物检验 ;
朱厚毓,2000年8月出生,男,汉族,河北保定人,本科在读,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方向:微生物检验;
林岳秀,1993年7月出生,男,汉族,河北邢台人,医师,河北省南宫市人民医院,研究方向:微生物检验。
(1.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 唐山 063000;2. 河北省南宫市人民医院 河北 南宫 055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