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一体化专业思政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
2021-03-15任文娟陈双邢卫兵
任文娟 陈双 邢卫兵
[摘 要] 该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在“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基础上,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借鉴国内外价值观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成熟经验,充分挖掘各类实践活动所能承载的育人功能,拓展隐性教育;进一步探索构建了基于四维空间课堂的“专业思政”课程体系,拓展课堂空间实践应用,并针对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该文的研究对于实现培养新时代有能力、有担当、具有工匠精神的社会主义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专业思政;课程思政;立德树人;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1-0173-04 [收稿日期] 2020-05-28
一、引言
“课程思政”是指导高校各门各类课程充分发挥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新时代教育理念[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中指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如何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效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构建更高层次、更大效力的系统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职计算机类专业为例,通过借鉴国内外思政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成熟经验,系统考虑专业思政课程体系,致力于多维多向协同研究,既提升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又发挥专业课、通识课、实践活动、党团活动等的育人功能,拓展教育教学空间,构建一体化的“专业思政”育人体系,并探索实践。
二、研究现状
在国内,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影响,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出现了滑坡现象。自2014年起,上海将德育教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2017年,上海市教委启动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上海各大高校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并为全国各大高校提供了可推广的“上海经验”[2]。如上海复旦大学尝试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采用混合式(MOOC)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两种授课方式;上海交通大学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采用“1+4”教学模式,1即多元组合的教学团队,4为“大班教学、小班讨论、社会实践、网络教学”4种类型的多课堂教育[3];上海师范大学则积极探索融入式课堂设计,积极探索以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为突破点树立课程观,以思政元素融入专业培养方案为着力点调适专业观,探索“3+X”模式。目前,上海各大高校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构建起全员、全课程育人格局,专业课程发挥育人功能正逐步蔚然成风,对全国各大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从国际上看,国外高校也高度重视德育教育并且有了成熟经验。如在美国,将承担思政教育功能的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正式开设的课程,如美国宪法、美国历史、西方文明史等课程;隐性课程指课堂外的一切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活动,如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心理咨询、环境陶冶、宗教作用等,隐性教育让学生不知不觉地通过这些体验走进教育者预先设计的情境中[4]。而澳大利亚以“关心和同情、竭尽全力、平等、自由、诚信、正直、尊重、责任感、理解和宽容”九种价值观为核心,从个人、民族和国家三个层面设定价值观教育课程目标,开发课程内容。
通过国内外高校思政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在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给我们如下启示:要系统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思政课程体系,要重视实践活动和隐性教育在学生价值观教育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重视专项价值观教育。
三、专业思政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建立健全组织保障
推行“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在价值导向、目标协同、动力支持等方面实现多维并进[5]。学校党委应发挥统揽全局的作用,在组织保障、师资建设、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明确学校、院系及各职能部门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职责分工,使各职能部门紧紧围绕“三全育人”的目标形成育人保障的合力[6],为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改革提供组织保障和机制保障。
(二)将价值观教育和德育教育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之中
一是明确专业核心素养要求和德育培养目标。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通过学习课程思政先进经验及对人才市场的充分调研,结合专业特点和区域人才需求,进一步明确本专业核心素養要求和德育培养目标。
二是构建一体化的专业思政课程体系。充分考虑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党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不同课程和活动在育人过程中所承载的不同作用,从不同层面系统构建一体化的专业思政课程体系。
三是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中融入德育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课程标准中,充分考虑计算机类专业特点和学科特征,将严谨科学的行为习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等职业素养融合到课程目标设计、资源建设、项目内容要求和实习实训中。
(三)构建育人评价体系
“专业思政”课程体系育人效果最终要落到学生的德育素养和专业素质培养上,教学效果的评价应立足学生全面发展,突出素质素养、职业精神评价,合理配置德智体美劳在考核中的分值比例,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相结合。从教师、学生方面分别考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与用、知与行,建立多元主体全程参与式的考评体系。构建完善的育人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专业教师的“立德树人”能力。
四、基于四维空间课堂的专业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
专业思政育人体系,在以学校党委为领导的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人事处的有效体制机制作用下,由专业院系和思政部、基础部协同完成专业育人,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多元主体参与、多维度的定量和定性评价考核,形成闭环。[7]在课程体系中,充分考虑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活动等在育人中发挥的不同作用,拓展课堂教育空间,从教室空间拓展到校园、社会、网络,构建四维空间课堂,四维空间课堂相辅相融,在不同空间中依托不同类型的课程和活动载体,实现一体化育人体系。基于四维空间课堂的思政育人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一)教室课堂
教室课堂是指在教室或者实训室进行的各类理论实践教学,是各专业正式开设的课程的教学,在教室课堂实施的课程包括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及专业拓展课程。思政课为教育部规定的思政类课程,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主要承载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法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育人功能;通识课是培养学生专业发展和成长成才所必需的文化素养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承载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情感审美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等育人功能;专业课及专业拓展课是培养学生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技能的专业相关课程,在育人中主要承载职业素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工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内容。不同类型的课程在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形成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及拓展课的同向同行的教室课堂。
(二)校园课堂
良好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不仅是一所大学精神风貌的高度体现,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高尚的品德和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基本素养。校园课堂是指通过营造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而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为了营造健康而有特色的育人环境,除了校园内体现学校的“e文化”特色外,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一系列的校园活动,如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月系列活动、价值观专题教育讲座、道德讲堂、科技论坛、大学科技节及特色展览等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社会课堂
社会课堂是指学生在家庭、社会中所受的教育。如在家庭中所受的家庭教育,到校外实训基地所接受的企业认知、顶岗实习教育,以及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和志愿活动等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学生通过在企业和社会活动场所接受企业文化熏陶,职业素养教育、法治意识教育、社会责任意识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教育,育训并举,实现立德树人。
(四)网络课堂
网络课堂是指将教育教学从教室、校园、社会拓展到网络空间,面对“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新一代大学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拓展教室课堂,强化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凝聚力和引领力,进一步创新融媒体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助力网络思政育人工作,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慕课、微课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打造干净安全的网络空间课堂,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拓展空间。
五、思政育人体系实施关键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教师管理部门和系部的主导作用。教务处和学生处牵头对全体教师和辅导员进行思政能力培训,系部也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将思政能力建设放在首位,组织一系列活动。如思政理论培训、“课程思政”专题讲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等学习和活动,以及通过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合作进行教学活动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在对教师的督导评价中如学生评教、督导听课、同行评教中体现出课程思政元素挖掘等的评价点,规范要求,确保质量;人事处和系部对教师的考核中着重体现教师的课程思政对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促进。建立起上下贯通、多方协同参与的运行机制。
二是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和专业带头人的带头作用。我们通过组织支部党员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开展思政专题讲座、参加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比赛、参与优秀教学案例展示活动等多样化的支部活动,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改革。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组建由专业带头人带领的思政教师、通识课教师和专业教师及企业导师构成的专业建设团队,通过面对面讨论,采用集体备课形式,充分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元素,收集优秀课程思政设计案例,出版课程思政特色教材,使教师的智慧充分交融,共同提升。
三是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和辅导员的引导带头作用。学生党支部创新工作方法,组织形式多样的党团建活动,对学生加强组织引导和监督。辅导员定期培训,举办辅导员论坛,进行育人心得交流等活动,积极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班级活动、第二课堂等系列活动,为学生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等,实现润物无声的德育教育。
(二)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建设
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客体出发,分别制定针对教师评教的评价指标和针对学生的评价指标。针对教师的教,除了考查教师个人自身的德育素养外,还考查教师授课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评价点,由教师自评、教师互评、督导评教和学生评教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评价。针对学生学,从学生的学与用、知与行等方面进行评价,需要辅导员、任课教师、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自评、考评相结合,考查学生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职业素养等德育因素,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六、小结
本文通过构建专业思政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大学生思政教育培养的途径和培养模式,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系统考虑思政课、通识课、专业课和实践活动及网络载体所承载的不同育人功能,拓展课堂空间,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追求。更好地落实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育人职责,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和意识,有效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处、教务处、各教学院系协同工作,建立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协同格局。经过实践,高职教育的育人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2]刘昕璐.“课程思政”改革的“上海经验”[N].青年报,2018-07-27(A08).
[3]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4]王立,魏丹.美国高校德育课程的特色及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2):88-90.
[5]王振雷.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三维进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72-75.
[6]项波,吴仰祺,杨路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04):152-155.
[7]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