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1-03-15李扬漆家宏李欣
李扬 漆家宏 李欣
[摘 要]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提高。有效利用微媒体平台,充分发挥其特有优势,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该研究基于对在宁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总结大学生使用微媒体的现状,发现微媒体视域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受欢迎程度高、能拓展授课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形式等特点。研究着眼于微媒体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需求,发掘微媒体平台特点,就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建议,为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思路。
[关键词] 微媒体;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1-0156-04 [收稿日期] 2020-11-0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在爱国主义教育领域,微媒体所扮演的角色日渐重要。网络空间成为各行业博弈的制高点,也成为学生工作一个新的转折点(张丽,2020)。研究微媒体形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进一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大学生生活、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2,3]。本研究以微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探究大学生的微媒体使用情况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因素。调研对象为在宁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1200份,共收集到有效问卷1196份,问卷回收率为99.6%。
二、大学生使用微媒体的现状调查
(一)大学生使用微媒体的时间较多,对微媒体平台的操作熟练程度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并且在信息流动中主要扮演接受者的角色
在有关“微媒体使用时间”的调查上,43%的受访者每天使用1~3小时,28%的受访者每天使用3~5小时。说明大学生使用微媒体的时间较多。在有关“微媒体平台操作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4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操作熟悉度一般,45%的受访者认为比较熟悉,总体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同时,认为自己扮演的角色是信息的接受者的受访者比例高达98%。
(二)大学生使用的微媒体平台类型较为丰富,使用目的多元化
在有关“各类型微媒体平台使用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受访者使用的微媒体平台类型丰富,既涵盖了主流平台,如微博、微信、知乎等,也有专为学生服务的微媒体,如慕课等。有关“微媒体使用目的”的调查显示,28%的受访者使用微媒体以娱乐放松为目的,23%的受访者是为了解新闻时事,19%的受访者则为了学习课程,进行知识储备。这三者占据了主要比例。
(三)大学生在使用微媒体时展现出良好的信息鉴别能力、权威认同意识和国家归属意识。
在针对“转载信息前是否会对信息真实性进行验证”的调查中,有75%的受访者表示会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验证,这表明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鉴别能力。此外,有64%的受访者是通过官方渠道使用微媒体平台的,有60%的受访者喜欢浏览官方微媒体平台信息,这说明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权威认同意识。高达86%的受访者认为网络世界中应该有国家界限意识,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具备一定的国家归属意识。
三、微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一)微媒体平台深受大学生欢迎,促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普遍性
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微媒体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渠道(梁钦,2020)[4]。从偏好出发,近半数受访者表明自己更偏好微媒体方式,而更偏好传统方式的仅有10%左右,其余对传统方式和微媒体方式的偏好没有差异。本研究数据显示,高达96%的受访者会通过微媒体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9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愿意在微媒体上转发爱国教育相关内容。微媒体自身“爆炸式信息”的特点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大学生进行爱国思想的学习与爱国情感的表达抒发[5,6]。大学生进行的青年大学习、线上主题团日活动学习、在重要节点时刻朋友圈的“刷屏”、爱国主义相关文章的评论与转发等行为,都是属于微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投射。
(二)微媒体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文化交锋的主阵地,激发了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体性,价值导向功能得到凸显
微媒体所呈现出的平等、民主、自由的氛围让大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话语渠道更加畅通。大学生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能点赞、转载自己所欣赏的言论,也可以对不接受的言论发表见解,这种参与式、展示自我的体验能够大大提高他们的积極性。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微媒体能够让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加强,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吸收”,参与者可以通过微媒体这一中介实现不同观点的碰撞,反映最真实的心理状态[7,8]。
(三)微媒体拓展了授课老师与学生互动形式
微媒体作为思政教育的新途径,为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新机遇。93%的受访者所就读的高校任课老师会通过微媒体就爱国主义相关内容与学生互动。从施教方的角度讲,微媒体提供了更加富有吸引力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与传统方式下授课教师占据主要话语权、单方灌输的情况不同,微媒体能够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在“学习通”等软件发布讨论话题,给不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微媒体所呈现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多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
(四)疫情期间的微媒体凭借独特优势,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新成效
有81%的受访者表示,“疫情期间微媒体各种报道”让其更加理解科研、医务工作者的伟大。在关于“微媒体报道下最推崇的群体”的调查中,95%的受访者表示是医务工作者,66%的受访者表示是公共卫生与科研专家。另有44%的受访者表示疫情期间微媒体的网络舆情引导表现良好。调研数据说明,在疫情期间全民隔离的特殊背景下,微媒体借助独特的网络传播优势,为舆情引导和爱国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也展现出了良好的效果。有关“战疫英雄事迹影响”的调查表明,微媒体通过对于代表人物事迹的宣传,正向影响显著。
以南京某高校为例,其借助微媒体在疫情期间开展了包括“战疫云团课”“云演讲”等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微媒体背景下的爱国教育活动,通过内容充实、标题生动、内容格式丰富等特点获得独特的观众吸引力,为进一步提高爱国教育成效奠定了坚实的数据统计基础,该公众号爱国主义相关推文比其他普通推文的阅读量显著提升,增幅达到68%。
四、微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微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缺乏线上与线下的协同性,在促进成效提高方面作用仍然有限
微媒体背景下,很多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传统方式传递的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区别,线上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复印机”,换汤不换药,线上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依旧囿于线下传统教育。但更理想的方式应该是协同互补,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参观爱国主义基地”等方式弥补微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缺乏“实践性”这一缺点,线上通过新颖丰富的形式、便捷的机制增强爱国教育的趣味性。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微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传统内容重复率较高,协同性差。
(二)大学生对微媒体的依赖性较强,不利于其构建正确的价值体系
微媒体时代下,信息的碎片化不利于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的构建,大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常常被来自微信、微博的消息提醒中止。此外,微媒体的便捷性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当遇到问题时,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表示其第一时间想到的“求助对象”是网络,在百度、微博、知乎搜索标准化的解决方案,大学生个性化的思考被剥夺。值得一提的是,多数受访者认为微媒体时代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部分西方价值观的侵入,对爱国主义教育而言也是一种挑战。大学生还未形成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加之年龄与身份所赋予他们“热血,冲动”的特点,他们很容易受一些煽动性言论的误导。
五、微媒体参与下爱国主义教育改革策略
(一)精确捕捉学生偏好,搭乘流量便车
充分发挥微媒体形式优势,需要正确审视传统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制造出的刻板印象,挖掘微媒体独特潜力,找准核心契合点,带动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新突破。微媒体的重要特征是给予参与群体更强的选择性与互动性,精准筛选偏好,放大喜好效应。同时,流量爆炸带动“羊群效应”,引起更大范围的围观,增强内容本身吸引力。因此,在设计微媒体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及形式时,应当重点关注学生偏好,利用流量便车,发现有效切入点。主要形式如以下:
充分利用动漫动画、潮流剪辑等新型观影形式,吸引学生群体关注,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与理解。通过进一步的创新,将爱国主义教育进行有效分解,抓住核心讲点,落实新型载体。例如:可以通过设计“动画代言人”,增强可视化与深度理解可能,强化互动效应。
充分利用高流量平台,使爱国主义教育亲民落地,更接地气,增强亲和力与吸引力。共青团中央的红色教育在哔哩哔哩、抖音、知乎等在青年群体十分流行的平台展开,获得了很显著的效果。以抖音为例,短视频快节奏看似切割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实则是获得更强的关注度。将关注群体固定下来,通过不同于传统的新颖思想传播形式,进一步吸引新生群体加入,逐步扩大关注基础。截至2020年10月,抖音平台共青团中央的关注粉丝已达660.9万人,累计获得1.5亿点赞。在传播爱国主义思想、扩大微媒体形式爱国主义教育优势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二)有机结合线下教育,发挥乘方效应
充分发挥微媒体形式爱国主义教育优势,不是意味着降低甚至摒弃线下教育权重。何尊(2020)认为,“互联网+”红色基因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新技术领域的延伸,其实施效果很大部分囿于现实教育,包括高校课程教育的总体开展情况、辅导员个人教育能力、学生对学校整体的认同程度等。高盼(2020)指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育的融合。因此,在充分发挥微媒体线上教育优势的基础上,需要同时着力进行与线下教育的有机结合,发挥双方乘方效应,综合扩大与加深爱国主义教育广度与深度。在进行双方有效率的配合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优化高校课堂,加强微媒体形式的参与。高校课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推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内容与授课教师具备较强的权威性与公信力。但是,一般来看,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普遍乏味冗长,缺乏学生的关注与参与。因此,双向来看,微媒体形式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有效弥补高校线下课程乏味冗长的缺点,同时,通过线下高校课程教育对微媒体形式爱国主义教育的带动,发挥其权威性与公信力,也可以有效弥补学生担心的线上权威度低的问题。
线上线下综合搭配,设计完善的教育流程。高校教研室应当充分挖掘微媒体形式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综合线下课程教育教学任务,进行双方的有机配合。例如,通过微媒体形式,鼓励学生制作线上问卷,调查研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课题,并进行分析汇报;鼓励学生使用自己喜爱的互联网表达形式,抒发表达关于社会重要事件的感受或思考等。
(三)全面总结后疫情时代特点,建立长效机制
基于后疫情的常态化防控要求,包括减少大规模聚集、增加在线教育比重等,以微媒体形式展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优势,得到凸显与放大。在后疫情时代,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成为新常态,这是爱国主义教育领域发生的重要且长期的改变,教育方式需要根据时代要求进行进一步的革新。因此,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应当抓住微媒体形式爱国主义教育优势这一契机,建立合理有效的长效作用机制,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适时变革,提供爱国主义教育持续发力的可能。
抓住契机,提高中介工具技术水平。在疫情期间,高校推行线上学习模式,学习通、腾讯会议、钉钉等App一跃成为线上授课的主要工具。不少大学生从初次接触这类软件转变为逐渐习惯,甚至对其产生依赖性。然而在现阶段,部分软件存在流量过大发生卡顿、无法直接下载内容等缺点。基于此,应当抓住契机,在后疫情时代提高这些中介工具技术水平,完善使用体验,保证微媒体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可持续性。
激发兴趣,充分研究学生使用微媒体的习惯偏好与兴趣偏好。在精准投放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应当将创新放在首位,将激发学生兴趣置于重心。过分任务化、强制化的指标往往会减弱微媒体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不利于持续性发展。因此尽量减少业绩达标型任务发放,增加自由度高的探索型任务。此外,还应定期回收爱国主义教育反馈评价,总结经验,为建立长效机制做铺垫。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汪兴和,张璐.微媒体传播的人本主义趋势与转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7):153-156.
[3]李小玲.“微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新样态与引导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9(3):79-83.
[4]梁钦.自媒体对“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94-96.
[5]张丽萍,刘续梅,赵梦磬.浅议“互联网+”时代高校辅导员能力建设[J].教育现代化,2020,7(54):80-82.
[6]何尊,李少阳,黄维.高校“互联网+”红色基因教育发展对策刍议[J].菏澤学院学报,2020,42(4):81-84.
[7]刘蕴霆.浅谈“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8-9.
[8]高盼.困境与出路:论信息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J].教育现代化,2020,7(56):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