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问题剖析和对策研究
2021-03-15王俊朱靖邹永超
王俊 朱靖 邹永超
[摘 要] 军校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真正的精英教育模式,对于提高新军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国防科技大学实施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例,分析了当代军校本科生的特点,通过多方调研,对军校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所提出的问题和对策对我国其他军校同样适用。
[关键词]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军校大学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01-0025-04 [收稿日期] 2020-07-02
一、引言
现代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1],时至今日,导师制的培养对象主体仍然是研究生,属于“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精英教育模式。在以学术科研水平评价大学层次的国际大氛围下,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作为高校科研的主要力量受到大学管理者和教育者的普遍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大批改革重组和全面扩招,一方面,本科生规模逐年增大,本科教育已成为大众教育;另一方面,研究生招生规模随之扩大,但培养质量总体下降,逐渐丧失精英教育初衷,这导致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负面评价增多。面对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研究者和管理者意识到,优质的本科生资源才是高质量学术科研成果产出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不竭源泉,因此,高校应该充分重视本科生教育。
目前,我国已有百余所高校采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对本科生进行差异化培养[2,3],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共同表现为制度可操作性不高、师生积极性不够、生师比过高、奖惩机制欠缺、监管不力等[4-6]。针对上述共性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造性的对策和建议,着力点多是在构建复杂的多层次、多任务分工的联合导师制模式,健全多方联动的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4,5],研究对象也多是以地方大学本科生为主,某些具体问题和对策并不同样适用于军校本科生教育。针对军校本科生这一特殊群体,有必要开展更有针对性的问题剖析和对策研究,以切实提高军校新军事人才培养质量,为国防科技创新和部队战斗力生成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二、当代军校本科生特点分析
我国军校主要分为技术类院校和指挥类院校,虽然职业培养方向不同,但两类院校对本科生管理和教育的方式差异不大,因此,本文以国防科技大学(以下简称国防科大)本科生为例进行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希望对其他军校具有普适性。
国防科大是军队院校唯一纳入“双一流”建设的A类院校,在本科生管理和教育方面既吸收了地方高校优点,又兼顾了军校教育特色,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军校人才培养模式。2010年4月该校在部分学院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的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因此,2011年春季学期,该校向全校各院颁发了《本科学员全程导师制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导师制全面展开,至今已近十年。十年间,在军队改革和新军事变革的大背景下,该校经历了院校改革和重组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培养对象也从“90后”变成“00后”,這使得当代军校本科生的特点相比十年前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对该校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根据OODA理论,在对军校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进行深入剖析之前,首先必须对导师制的培养对象——当代军校本科生进行精准分析。为此,通过对国防科大本科生群体的深入走访,我们归纳总结了当代军校本科生的主要特点。
(一)思想更加活跃,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当代军校本科生出生于世纪交替,成长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兴起,电子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年轻人能够更容易地获取资源、信息,轻松满足学习、生活和社交的需求。在新思想、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通过高考途径进入军校的本科生与他们的同龄人一样,思想也非常活跃,更容易也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比如,此次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就广受军校本科生的接受和欢迎,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电子虚拟环境和网络虚拟社交的接受度很高。即使在军事化管理模式下,当代军校大学生依然可以方便地通过社交平台和网络媒介获取最新信息、知识和资源。在虚拟现实流行的时代,军校本科生能够通过吸收内外部世界的养分保持思想活跃度,保持与外部世界不脱节,这也注定了当代军校本科生是“不安分”的。
(二)对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有明确的需求,目的性强
作为军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军队院校改革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就国防科大而言,学校在招生宣传、入学入伍教育、本科生培养方案上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使当代军校本科生对军校和个人职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大一开始,大部分军校本科生就已经开始思考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并会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有意识地培养相应的能力素质,比如:志向军事指挥的本科生会争取机会担任学员队骨干,锻炼指挥管理能力;志向科研的本科生则会积极参加各种创新竞赛活动,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也更加畅通,因此当代军校本科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三)更想获得快速成功,定力不足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快餐文化成为主流。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快餐文化进入了疯狂的时代,这慢慢演变成一种时尚,冲击传统文化。当代军校本科生正是在这种急剧的社会文化变革中长大的。当今社会文化价值导向偏向于功利,商业化的社会发展模式也使得人们更倾向于抓住看得见的短期利益,而对长远发展缺乏足够兴趣和耐心。在这种大的社会氛围下,多数当代军校本科生不可避免地也喜欢快速成功模式,定力不足。以教学为例,当代军校本科生一般在初高中时就已经适应多媒体教学模式,虽然课堂的信息量大大增加,但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则可能远远不如传统板书教学模式下成长的大学生。在网络资源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会以“拿来主义”和“投机主义”的思想对待学习,不愿意做深度思考,从而养成懒惰、肤浅和急功近利等不良习惯。
(四)在处理与学员队干部、教师关系方面较为激进
学员队干部是军校本科生的直接管理者,相当于地方高校的班主任和辅导员。在行政关系上,队干部作为本科生学员的上级,对本科生的日常生活、学习和思想动态负主要监督和管理责任。受限于军校管理模式,队干部不可能像地方高校的班主任一样对学生采取自由宽松的管理模式,而是采取较为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这与军校本科生对大学的认知和自由的向往相违背,因此通常会引起学生的不适和逆反心理,这在当代军校本科生身上表现得尤为严重。如果学员队干部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施管理,则会导致学员和队干部之间互不信任,甚至爆发不必要冲突,从而严重影响学员发展。
老师在军校本科生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则相对温和,但不起决定性作用。以往除了授课老师和竞赛指导老师,学员们较难有机会与老师进行深入沟通。随着导师制的实施,老师与学员的交流变得频繁,老师在学员心中的分量变重。在军校环境中,学员的思想较容易出现两极分化,呈现保守和激进两种状态者居多。老师的态度和指导方法对学员的影响很大,指导得当则会获得学员的充分信任,指导不当很容易打击学员的信心和积极性。
三、军校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问题剖析
柯朝雄在2015年已经以国防科大某院工程技术类本科生为例对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4]。文中指出,国防科大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学员对导师制认识不全面;二是学员与导师联系不紧密;三是导师制实施效果总体表现一般[4]。五年后,导师制的实施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上述三个问题已不是导师制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与部分导师及不同年级本科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我们发现,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师和学员的双向选择机制不健全
由于近几年军校招生规模减小,本科生变为稀有资源。以国防科大气象海洋学院为例,一个年级本科生仅数十人,而老师数量明显多于本科生。目前,气象海洋学院采取的导师遴选方式是:老师提供个人简历,由专业学院发布给本科生,本科生则根据导师的简历自由选择导师。虽然学院会调配师资力量,尽可能保证每位具备导师资格的老师都能够指导本科生,但结果还是学生单向选择老师,老师在选择学生方面则没有主動权。仅凭简历情况,学员和队干部对导师并不很了解,这就导致由学员队具体组织的导师选择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据我们了解,学员选择导师的原因并不理性。比如,有学生仅仅因为导师与自己同姓而选择。在这种无目的的选择中,学生很难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导师,而导师也没办法选择心仪的学生,胡乱搭配的导师和学员组合必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制度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不明显
学校颁布的《办法》过于笼统,并没有对导师制的奖惩机制提出明确的要求。虽然学校明确各学院需制定导师制实施细则,但各院对于引导老师进行本科生指导则缺乏切实有效的措施,更多的政策导向倾向于本科生导师制只是一种学员管理和教育的辅助手段,导师并不承担本科生培养的主体责任。因此,学生培养得好坏不能表明导师指导水平的高低,更不能作为对导师进行奖惩的依据,也无法给导师发展提供帮助。在这种制度导向的影响下,导师对学员的成长并不会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全力帮助,而学员也会产生导师制形同虚设的感觉,并不对导师抱有较大期望。
(三)导师与学员间的双向评价和反馈机制不健全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涉及导师和学员两大主体,必须对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界定。目前,国防科大采用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灵活性不够,导师和学员的双向评价和反馈机制不健全。虽然原则上导师和学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互相重新选择,但由于师多生少的局面和宽松的导师制政策,即使导师和学员互不喜欢,双方也不会轻易解除指导关系。评价和反馈机制的缺失使得双方得过且过,失去了全程导师制的意义。
(四)导师的精力和能力与学员的期望不匹配
不同年级的学员对导师的期望不一样。大一学员更希望老师能引导自己适应军校生活,厘清未来发展思路;大二、大三学员则希望导师在参加创新竞赛和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提供指导;大四学员更多地依赖于本科指导老师进行科研能力培养。不同阶段的学员对老师能力和精力的诉求也不同,导师所擅长的专业领域和技能也各不相同,能够投入的指导学员的精力也因人而异。当导师的精力和能力无法满足学员期望时,就会打击学员和导师的积极性,导致指导效果受到影响。
(五)行政引导和支持力度不够
军校采取学员队集中管理模式来管理本科生学员,队干部对学生的培养负主要责任,专业学院负责制定本科生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培养并不过多干预。在导师遴选方面,专业学院和学员队往往缺乏有效的行政引导和专业支持,导致理想配对的师生数偏低。采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专业学院的老师可以提前介入本科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但却不能干预学员队的日常管理。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基本处于自发和自由的状态,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此时,学员队干部若不能支持导师的指导活动,则导师制实施效果会显著变差。
四、军校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对策
针对当代军校本科生的特点和全程导师制暴露出的主要问题,通过与导师和本科生学员的广泛交流和讨论,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进军校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效果:
(一)增强激励、反馈评价和淘汰机制
当代军校本科生对全程导师制持普遍欢迎态度,多数本科生希望能够获得导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但目前的制度对导师的职责和义务界定不清晰,导师指导学生的可操作性不强,同时,在繁重的科研和教学压力下,导师往往很难真正抽出精力指导本科生,这就容易导致导师制流于形式。为此,需要完善学院级别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重点增强激励、反馈评价和淘汰机制。可以采用评选年度优秀全程导师方式增强导师荣誉感,并在职称评审、评功评奖和指导优秀学生方面向指导学生效果突出的导师倾斜。学校虽然设置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反馈评价机制,但可操作性不强。建议可以通过设置年度考核评价方式加强师生互评,每年对导师和学员进行重新调配,增加导师制的灵活度。同时,还可以根据年度考核评价结果,对导师进行淘汰,取消不负责任导师的指导资格。
(二)采用强强联合的导师组模式指导本科生
本科生学员对参加创新竞赛和创新项目的热情比较高,而与创新有关的能力涉及多个方面,如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等。在指导学员参加创新活动时,一个导师可能力不从心,需要强强联合的导师组进行集体指导,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可以采用这种模式。每名导师可以指导1~2名本科生,通过对导师进行优势互补组合,可以使得导师团队的综合实力得到增强,指导学员的效果也会显著变好。一方面,导师组的模式可以减轻单个导师指导学员的压力,避免出现学员无人问津的状态;另一方面,学员也可以获得多个专业导师的指导,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建议导师组的人数不超过3人,校院两级应配套政策对导师组的工作进行认定。
(三)以行政干预加强引导,增进师生交流
对于军校本科生学员而言,其日常生活和学习都是在学员队的直接行政管理下展开的,因此,学员队干部相比于导师对学员显得更加重要,换句话说,导师制若不能得到队干部支持将很难起到作用。为此,学院和学员队两级应该加强导师制实施的行政干预力度,为增进导师和学员之间的交流提供正向引导,创造便利条件。并可将学员队实行导师制的效果作为队干部任职考核的重要因素,以激发行政管理者热情。
五、总结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对于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防科技大学实施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为例,首先对当代军校本科生特点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多方调研,对国防科技大学实施的全程导师制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针对本科生特点和导师制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提出的问题和对策建议对我国其他军校同样适用。
参考文献
[1]李东成.导师制:牛津和剑桥培育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1(08):46,21.
[2]赵亮,谭春娇,沈立,等.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計算机教育,2017(04):109-111.
[3]陈慧娴,李涛,单仁亮.导师制在培养应用型本科生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学刊,2019(19):5-7.
[4]柯朝雄,丁吉超,王晓.全程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研究——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工程技术类某院本科生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5,38(01):78-82.
[5]平和光.本科生导师制:困境与出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9(11):105-110.
[6]谢生荣,陈冬冬,吴仁伦,等.基于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新思路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08):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