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新任教师CS培训协同机制的建构
2021-03-15苟怀海甘永伦
苟怀海 甘永伦
摘 要:新任教师是新时代中小学教学一线最为急需的新型专业教师,但是对教学过程、教学效能和教学感受普遍缺乏合理有效的控制。文章基于三个维度尝试建构中小学新任教师CS培训协同机制,为教师进修学院提供一种稳定、成熟、有效的制度性支持。
关键词:新任教师;CS培训协同机制;教师进修学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小学校几乎每年都面临着新、老教师更替的问题,老教师到龄退休,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开始走进中小学担任教师。新任教师是教师队伍中可贵的新鲜血液。作为新任教师的培养者,各地教师进修学院要承担起新任教师的培训任务。随着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让新任教师完成“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承担社会赋予的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切实提高教学水平是中小学新任教师培训的当务之急。
一、新任教师培训设计的时代背景
近年来,国家一直把教师的培训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对新任教师提出了培训要求:培训时间应不少于120学时。这开启了我国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为新任教师设置培训(以下简称“新任教师培训”)是我国教育领域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新时期深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
新任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培训内容较多,主要包括新任教师理想信念、教学能力、教研活动、德育管理、科研意识等五个方面的培训。新任教师培训的举措和目标,促使中小学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方式等方面必须进行变革,这从政策引导的角度为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二、建构CS培训协同机制的现实基础
所谓“CS培训协同机制”,是指在各地教师进修学院的主导下,培训中心与中小学联手,为学校培养合格教师而建立的一种联动培训机制。“C”是College for TeachersVocational Studies(教师进修学院)的首写字母;S是英语单词School(中小学)的首字母。建构基于中小学新任教师CS培训协同机制具有以下深刻的现实基础。
1. 国内对培训工作有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和教师进修学院等对新任教师培训有极高的热情,在理论和实践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北京教育学院胡峰光认为,培训注重新任教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复杂问题,能有效缩短新任教师在工作之初适应岗位、胜任工作的时长,提高新任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华东师范大学夏寅在《旨在专业发展的新任教师培训个案研究》一文中,分享基于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新任教师培训改革的实践,从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方面对新任教师具体分析,对培训工作有很多的启示。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新任教师培训采用公共培训网络课程形式,研究深入,工作扎实,效果极佳,得到同行的好评。
2. 各地教师进修院校建构培训模式或机制
河北省保定市教师进修学校经过五年尝试,“三个走进”教师培养模式初步形成,即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研究。重庆市忠县教师进修学校采用集团化发展,建立集团内部学校之间教师培训精品课程库,实行学科培训内容共用、培训课程共享。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以“科研、教研、培训、信息”四位一体,推动区域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机制创新。福建省泰宁县教师进修学校以“专项研修”来搭桥,定期为新任教师开设“怎么备好一堂课——有效教学设计”“新任教师的自我修炼与提升”等讲座,促进新任教师更快适应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3. 我国早期教育家的做法推广
1920年6月,在陶行知先生的推动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暑假专门建立培训中小学教师的暑期学校。首届暑期培训学校招收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河南省等学员,利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学校课程开设丰富,有语言文学类、教育学、心理学、体育类,教师在陶行知等人的带领下,边干边学、边学边总结,收获颇丰。1936年5月,国立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在该校教育学系设学程开放办法,特颁布《学校附设小学教育通信研究处办法大纲》。此后,全国范围内普遍设立,对提高民国时期的新任教师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时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的叶圣陶对新任教师的需求,总是诚恳地去做,一点也不敷衍苟且,有一份力尽一份力。
4. 国外对新任教师培训的做法借鉴
澳大利亚借鉴英国对新任教师培训的经验,结合澳大利亚实际出台了培训计划,让新任教师有步骤地施行岗前培训,此举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美国,教育部门组织专家不断探讨新任教师的培训目标、方式、路径,有针对性地研究新任教师与辅导教师的人际关系、双边交往如何处理等,这给美国新任教师的培训提供了保障。我国新任教师的培养一直是各级政府重视的问题,除各地教师进修学院、地区教研室有序地组织新任教师参加各种培训之外,新任教师所在学校也为新任教师提供各种帮助和便利条件。
三、建构CS培训协同机制的三维叠加模式
建构CS培训协同机制,可以将教师进修学院与当地一些名校联合起来,尝试在CS培训协同机制内解决中小学对新任教师的渴求问题,尽可能摒弃教師进修学院的培训与中小学一线教学脱节的弊端,真正消除教师进修学院在努力“训”与学校认为不好“用”之间的尴尬局面。
建构CS培训协同机制,适用主体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刚刚入职,对自己要从事的职业不熟悉,有一些畏惧感。新任教师要迅速转变角色,较快掌握教学技能,在模仿中超越。基于这一理念,教师进修学院要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培训措施,对新任教师以“学科拔尖人才”的标准予以要求,中小学配合教师进修学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构想,力争将新任教师快速培养成为中小学教学一线的合格教师。建构CS培训协同机制,具体的操作模式表现为以下三个维度。
1. 教师进修学院与当地中小学联手协作
从教师培训方面来看,当下教育职能部门体系基本健全,但是教师进修学院培训新任教师时面临一个新问题,即教师进修学院承担了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重任,同时还肩负着新任教师的专题培训任务。在培训新任教师时,如何转换培训方式、确定培训内容,也就是如何把刚毕业的师范生在较短时间内培训成为能开展中小学各门学科教学的合格教师。另外,中小学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时也面临一系列新困难,如在学生人数不断攀升的情况下,教师数量也要相应增补,新任教师如何能迅速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让自己站稳讲台、站好讲台。中小学校希望有合格甚至优秀的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对教师进修学院的培训期望值比较高。这样教师进修学院与中小学都有一种向对方靠拢、彼此之间有相互协作的同心力。在协同合作时,教师进修学院充分发挥学术资源厚重的优势、中小学校发挥一线教学经验丰富的优势,优势渗透,共同组建一个“多校两方”的培训合作共同体,达到协同培训的目的。
2. 集中“四路”师资力量分级协作
教师进修学院聚合“四路”师资力量对新任教师进行协同培训,即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的专家学者来参与指导培训;组织省、市级骨干教师对新任教师进行定期的“大手牵小手”活动;邀请省级学科名师给新任教师做专业素养方面的讲座;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员以学科专长参与对新任教师的协同培养与培训。通过以上四类师资力量的参与,合力将新任教师快速培养成为熟悉中小学教学实际、有一定前沿教育理念、能够驾驭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师人才。
3. 新任教师彼此开展移位合作
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特征是教学的热情。新任教师刚刚参加工作,既是学习者,又是潜心的研究者。教师进修学院组织新任教师参与课程标准的解读,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课型、课例的研讨等。新任教师可以独立备课,写课例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分小组进行反复商讨、移位指正、互位评议。这样的学习和探讨过程,可以帮助他们熟悉教材,解决心中的疑惑;可以帮助他们分享不同的教学设计,弥补教学设计方面的短板;还可以让新任教师缓解教育教学的恐慌感,愉快地进行教学准备。
新任教师相互协作学习可以进行以下操作。
(1)同课循环:观课、评课、上课。
具体操作流程为:第一位教师上课,其余成员观课;上完课后,大家评课,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第二位教师汲取优点,并针对第一位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第二次上课;依此类推,第三位教师总结前两位教师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再上第三次课。每次上课的设计都是同伴集体共同参与、评议、再研制,一次比一次进步,一次比一次成功。通过“A参训教师课—B参训教师课”的对照,让教师感受相同教学设计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的把控能力,以期寻找有效的教学方式。
(2)异课同构:寻找多元教学方法。
异课同构是指磨课教师和备课教师,针对不同的课型进行说课、备课、磨课、评课,在此基础上展开组内集中研讨的一种教研模式。异课同构可以开展“多人多课”,如语文教学时的群文阅读课,可以采用异课同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课型选择上可以跨年级选课,授课教师独立进行教学设计,然后将教学设计交给磨课团队评议后再改进;授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后,磨课团队再进行多次评课,采用集体评议,集思广益后总结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
(3)微课分享:检验培训成果。
教学智慧是教学经验、理论修养和德性的整合结果。微课具有问题聚焦、制作方便的特点,能很好地体现教师教学设计、内容选择、资源运用的能力,检验新任教师培训后在教学智慧方面的提升效果。新任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示自己在课堂内、外过程中感触最深、收获最大、最能体现自己理念变化的点滴收获。
参考文献:
[1]时淑蓁,刘锦章. 新教师见习期培训的实践与思考[J]. 上海教育科研,1991(5).
[2]胡峰光. 走向真实情境:认知学徒制导向下的新教师培训探索[J]. 中小学管理,2019(4).
[3]徐雯. 美国和澳大利亚中小学师资培训体系比较[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1).
[4]朱德全,張家琼,桂平. 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 教育研究,2010(4).
[5]J HARLAN. Behavior Management of Strategies for Teachers[M]. Illinois: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s,1996.
[6]程广文,宋乃庆. 论教学智慧[J]. 教育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