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CLO3D平台的汉服十字型结构探析

2021-03-15张伟萌马芳

丝绸 2021年2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汉服

张伟萌 马芳

摘要: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传统汉服结构的研究,纵观汉服的发展,历经了各朝各代的创新,“十字平面结构”一直是中华民族服饰的基本结构形态。文章以十字平面结构理论为基础,对传统汉服加以改良,并且将传统汉服与改良汉服进行对比分析,再借助CLO3D软件建立十字平面结构的汉服穿着模型,以期达到所需效果。通过分析传统汉服结构设计中的要点,研究十字平面结构的汉服在虚拟试衣中的效果,探讨传统汉服的十字平面结构在现代服装应用中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 汉服;十字平面结构;虚拟试衣;CLO3D;交领右衽;传承创新

Abstract: More and more scholars begin to focus on the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Han Chinese clothing(Hanfu).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of Hanfu, they have gone through innovations from dynasty to dynasty. The "cross plane structure" has always been the basic structural form of the costumes of Chinese n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ross plane structure, the traditional Hanfu was improved, and the traditional Hanfu was compared with the improved Hanfu.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the CLO3D software was used to establish a Hanfu wearing model with a cross plane structure. By analyzing key points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raditional Hanfu, we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anfu with a cross plane structure in virtual fitting and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cross plane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Hanfu in modern clothing.

Key words: Hanfu; cross plane structure; virtual fitting; CLO3D; cross-collar and right-lape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汉服历史亘古悠长,代表着汉民族独具特色的传统服饰体系,同时汉服也作为代表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符号逐渐被世界所认知[1]。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以及国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汉服热又一次兴起,在城市可以看到很多汉服爱好者穿着汉服走上街头,有关汉服的各类活动也在逐年增多。然而现代学者大多是针对汉服文化和历史进行的研究,对汉服结构方面的研究较少。“十字平面结构”作为汉服的基本结构形态,蕴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且“十字平面结构”是中国传统服装平面裁剪过程中遵循的重要原则,如何让传统的汉服结构在现代生活中生存与传承,是当今应该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逐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体验走进生活中,许多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收集及存储,并且能够通过数字建模和虚拟展示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2]。光学三维人体测量技术开始应用在服装领域,利用三维人体扫描的人体数据构建个性化虚拟仿真模特,由此为虚拟试衣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平台[3]。通过对汉服社的走访,结合现有的汉服及相关文献,融合现代服装结构设计原理,本文提出了利用汉服十字裁剪结构处理方法,借助CLO3D软件建立十字平面结构的汉服穿着模型,以期为传统汉服的研究、制作提供新的思路。

1 传统汉服平面结构研究

1.1 传统汉服结构特征

通过阅读学习有关传统汉服结构的文献资料,了解传统汉服的基本服制形式,其中刘瑞璞撰写的《古典华服结构研究》[4]一书提出了中国古典华服“布幅决定结构形态”和“敬物崇俭”的“十字型平面结构”理论,参考此文献进而发现中国传统汉服延续了几千年的十字型整一性平面体结构。可是由于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有限,面料布幅宽度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在十字裁剪的过程中,服装也有裁片拼接,在汉服结构设计时经常将袖子部位单独裁开。通常来说汉服的衣身与袖部相连没有肩缝,所以传统的汉服没有袖山,对于袖部腋下的合体性没有要求。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查阅,以及调研泰州博物馆明代服装展品,其中比较典型的为泰州博物馆收藏的江苏泰州森森庄明墓出土的明代交領夹袄(表1)[5]。

1.2 汉服十字平面结构分析

现代汉服依然保留传统汉服的形制和历代服饰文化特征,呈十字平面结构。十字平面结构是汉服在平面裁剪结构中呈现十字型的裁剪形态,即在传统服装二维平面的概念下,通袖肩线(水平)和前后中线(垂直)为轴线所形成的“十字型”平面坐标为固有原始结构状态[6]。服装的裁片设置为直线裁剪,缝补成衣形态呈现T字型二维平面的结构形式[7]。汉服的内部构造更能表达传统民族审美情趣,中国人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及节俭、朴实的传统理念,展示出服装的飘逸、灵动,展现中国服装含蓄、优雅的特征。图1为传统汉服中明制祭服平面十字结构,这种集聚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结晶的十字型平面结构,可谓是自然之精华,精妙绝伦。

依据各朝代传统汉服的形制特征及结构特点,可以明确传统汉服的形制特点为上衣下裳制、深衣制及襦裙制、交领右衽、绳带系结、宽衣博袖,在结构方面其精髓为“十字平面结构”[8]。在传统自然哲学的支配下,通过文本的实证研究,传统汉服在结构上的最基本特征是“布幅决定结构形态”和“敬物崇俭”的十字型平面结构。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及科技文化进步,布幅宽度也在逐渐加宽,布幅决定结构形态的结构特征渐渐消退,由此看来服装结构特点的演变也可以反映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状况。

2 汉服款式改良与十字型结构分析

2.1 现代汉服发展趋势

汉服随着古色古香的“汉服热”潮流逐渐兴起。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2016—2019年,汉服爱好者数量连续每年增长70%以上,呈现高增长趋势。汉服圈不断扩大,“90后、00后”的年轻人为主要群体,且汉服市场已具备一定的规模[9]。越来越多的人将汉服融入到生活中,年轻人喜欢穿着汉服展现自我个性标签,几乎贯穿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常见的民俗活动、拍摄汉服古风写真、cosplay动漫展及公司年会等社交活动也成为汉服穿着的主要场景。传统汉服最独特的风格就是宽衣博袖,如汉代的直裙、魏晋南北朝的大袖宽衣,而这些繁琐的款式在现代生活中穿着不便[10]。由于传统汉服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较差,因此早在300年前汉服就处于一种消亡状态。目前,更多的汉服消费者喜欢传统元素和现代风格融合,改良式汉服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因此,传统汉服亦要与时俱进,将传统汉服加以现代风格和工艺进行改良。

而结构方面需汲取汉服十字结构的精髓,基于现代技术优化汉服传统工艺,将现代科技与传统理念结合到一起[11]。结构创新方面仍然遵从敬物尚俭的传统理念,在传统理念与工艺技法的支撑下,借助CLO Standalone三维虚拟试衣系统进行汉服虚拟试衣,以夹袄为例设计汉服整体造型以再现“十字型结构”的技术支撑。回归中国传统十字型结构的手法,加以现代汉服数字化设计和三维虚拟试衣,这种传统技艺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在未来设计中具有很大拓展空间,亦将成为别具一格且带有东方意蕴的服装表现形式。

2.2 改良款夹袄的十字平面结构分析

夹袄为典型的汉服上衣的一种款式,其主要特点为袖长较长、袖肥较宽而袖口较窄,夹袄的领型为典型的交领右衽。以“十字平面结构”为出发点,对夹袄的平面结构加以分析,确定夹袄款式结构和基本尺寸,然后利用富怡CAD绘制其结构图。

2.2.1 款式分析

图2为改良交领右衽夹袄款式,以表1中明代交领夹袄为参考对象,依据现代大众审美和服装舒适性对传统夹袄稍做改良。首先在琵琶袖的袖口处加上袖头,这样便于穿着夹袄时劳作。其次,开宽领襟部位,使得人体穿着时颈部活动方便,舒适性也会更好。在服装廓形方面,依然延续夹袄A字廓形,不过较传统夹袄呈小A字廓形。

改良款夹袄继承了传统汉服十字结构,更注重表达古典韵味,摒弃其宽大浪费面料、制作成本高、实用性差的缺点[12]。汉服改良理应保留原有形制和结构特点,应用现代服装设计理念来增加汉服实用功能。因此,改良款式各部位尺寸应符合现代人体穿着需求,改良款式夹袄领子为交领右衽,袖子呈琵琶袖,衣身呈小A型、后中破缝,下摆微宽。基本尺寸如表2所示。

2.2.2 十字型平面结构分析

以交领右衽结构的夹袄为例,结合目前市场上现代汉服的普遍结构分析改良汉服结构,进行现代汉服结构制图。中国传统服装大多以宽大平直为主,在交领右衽夹袄的基本尺寸基础上利用十字平面结构法进行结构制图。改良款交领右衽夹袄的结构及样板如图3、图4所示,裁片结构呈现十字平面型。中国古典华服布幅决定结构形态,因而会有接袖的出现,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布幅早已不再是结构形态的决定性因素,但本着华夏民族世代流传相伴的节约理念,采用接袖结构将袖部与肩部连接,所用面料便可大幅减少。

中国传统汉服之所以呈现宽松硕大的廓形,是为了体现一种宽大仁厚的和谐自然观,并不是因为古人没有认识到人体复杂的生理结构。所以,在汉服的结构上尽量采用直线裁剪,没有前后片的分割和衣身省结构,使得所裁剪的面料物尽其用,裁片呈现出平面的“十”字结构形式[13]。夹袄的十字平面结构可以说是汉服结构的缩影,汉服在历朝历代的改良下涌现出了多种服装形制及各种款式,而唯一亘古不变的就是汉服结构中的十字裁剪法。十字平面结构就像汉服的基础骨架一样,坚定地将汉服结构支撑起来,使得汉服文化源远流长。

汉服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汉服数字化设计、原型快速生成和三维虚拟拟合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要利用传统汉服的裁剪结构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结合古代社会基本的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深入研究汉服数字化,目前2D模式的数字技术主要分为模型参数化和3D-2D模型的自动生成[14]。结合改良汉服的款式特征,采用CLO Standalone三维虚拟试衣系统建立3D模型。这款3D试衣系统中兼备二维平面结构页面,将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相结合,进行夹袄汉服的虚拟试衣展示及图案色彩搭配,简单快捷地实现汉服快速个性数字化定制。

3 CLO3D虚拟试衣技术在汉服数字化展示中的应用设计与实现

3.1 虚拟人体模特的建立

采用CLO3D虛拟女性模特,在模特编辑器中输入相应尺寸,参照国家GB/T 1335.2—2008《服装号型女子》标准中的中号女子规格的各控制部位尺寸,设计虚拟人体的各项尺寸,如表3所示。

打开虚拟模特编辑器,根据标准人体规格设定三维虚拟人体各围度尺寸,虚拟模特的数据是进行服装结构设计的基础。以控制关键部位创建的三维虚拟人体模特姿势,合理的人体模特姿势能够充分展示汉服的着装效果。设定好各个安排点的位置,以便于为模特穿衣,虚拟模特的人体尺寸和动作设定好后,虚拟人体模特编辑完成,如图5所示。

3.2 虚拟试衣过程2D-3D交互式转化

CLO3D虚拟试衣汉服是以汉服为主要展示载体,通过建立合适尺寸的3D人体模型,将整理好的夹袄样板快速生成,进行排版处理,再将生成的样板文件转化为.dxf格式,导入CLO三维虚拟试衣系统,如图6所示。图6(a)为3D虚拟窗口,图6(b)为二维平面窗口,将整理好的服装样片排列在虚拟人体安排点周围,缝合后便可将汉服穿着在人体模特上,打开织物选择窗口,选择与夹袄相匹配的面料。丝织物高雅华贵且富有光泽感,是做汉服面料的不二之选,因此选择丝绸面料作为夹袄的面料属性。

3.3 着装效果评估

现代服装的裁剪大多溯源于西方的裁剪方法,讲究多片裁剪使服装呈现三维合体状态,尤其在塑造肩部造型时,很多肩袖部造型以挺拔平坦少褶皱为制作标准,与西方倡导的服装造型不同。如图7所示十字裁剪结构所呈现出的肩与袖相连,两个部位浑然一体,夹袄衣料自颈部顺着人体肩斜和手臂自然地垂落,肩袖部位由于人体结构而自然形成的褶皱,这正是用于手臂运动的活动量。

从美观性的角度看,传统十字型结构所塑造的服装形态再现了中国传统含蓄、内敛的意蕴,从夹袄CLO3D虚拟试衣效果(图7)可以看到其线条柔和流畅、典雅飘逸。十字结构造型的服装中没有省道、肩线和肩斜,自然地顺应了着装者的肩宽而呈现出柔和的肩线,因此穿着后会造成自领部至腋下的褶皱。这种褶皱与西式服装塑形理念不同,包含着胸围的松量与袖笼的活动量,塑造了自然肩形的褶皱正是宽衣博袖贯穿始终的灵魂所在。

服装舒适性是人体工效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而服装压力舒适性是评价服装舒适性的一项重要指标[15]。在CLO3D虚拟试衣过程中便可测试夹袄对虚拟人体的服装压,选取虚拟模特关键部位测试其压力(表4),虚拟试衣过程中打开显示压力点,如图8所示。由图8可以清晰地看到,夹袄的压力点和应力点主要集中在人体颈部和肩部,其他部位压力较小,从而判断夹袄穿着效果较为宽松舒适。

从舒适性的角度看,汉服穿着一般较为宽松。而现如今人们工作学习压力大,汉服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古代浪漫情怀,较之现代工业化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而言,更为闲情逸致。加上汉服本身穿着宽松舒适,在繁忙的生活中穿上汉服不仅能够舒缓身心,还可以释放精神压力,满足其情感与心理对传统美的享受。

4 结 语

本文基于CLO3D虚拟试衣系统对汉服十字平面结构进行了探析,通过对夹袄十字平面结构的制作和虚拟试衣,测试虚拟人体关键部位压力值及汉服着装效果进行客观性评估。传统汉服的十字平面结构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传承和发展传统汉服文化必不可少,中华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播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伴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将汉服的十字型平面结构与现代科技虚拟试衣相结合,使得汉服数字化CLO3D虚拟试衣系统进一步完善,汉服十字平面结构在现代服装结构体系中找到发展机遇,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时至今日,在现代繁荣的时装圈中,十字平面结构的造型技法在服装中几乎已经消失。承载着中国独特的传统服饰智慧和哲学思维的十字型平面结构,以期在汉服热潮的推动下在未来服装界延续传承。

参考文献:

[1]郭周卿. 消费文化视角下“当代汉服”的符号意义阐释[J].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20, 33(3): 20-23.

GUO Zhouqing. Explanation of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contemporary Hanf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umer culture[J]. Journal of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2020, 33(3): 20-23.

[2]陈虹婷, 李晶. 基于汉服文化的交互产品设计[J]. 设计, 2020, 33(4): 134-136.

CHEN Hongting, LI Jing. Interactive product design based on Hanfu culture[J]. Design, 2020, 33(4): 134-136.

[3]苏军强, 赵晓露, 沈津竹, 等. 三维人体扫描技术及其在服装领域的应用[J]. 服装学报, 2019, 4(1): 33-39.

SU Junqiang, ZHAO Xiaolu, SHEN Jinzhu, et al. 3D human body scanning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garment field[J]. 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 2019, 4(1): 33-39.

[4]劉瑞璞. 古典华服结构研究[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9: 11.

LIU Ruipu. A Study on the Structure of Classical Chinese Clothes[M]. Beijing: Guangming Daily Press, 2009: 11.

[5]王为刚, 张伟. 江苏泰州森森庄明墓发掘简报[J]. 文物, 2013(11): 36-49.

WANG Weigang, ZHANG Wei. The excavation of a tomb of the Ming dynasty at sensenzhuang in Jiangsu Taizhou[J]. Cultural Relics, 2013(11): 36-49.

[6]刘畅. 明代官袍结构与规制研究[D]. 北京: 北京服装学院, 2018.

LIU Chang.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Regulation of Ming Dynasty Official Robe[D]. Beij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2018.

[7]赵伟伟. 浅析中国传统服装的平面结构以及创新应用[D].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 2016.

ZHAO Weiwei. Analysis of the Plane Structure and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lothing[D]. Beijing: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2016.

[8]楊阳, 刘宝成. 谈汉服形制特点与文化内涵解读[J]. 中国市场, 2015(23): 271-272.

YANG Yang, LIU Baocheng.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Hanfu[J]. China Market, 2015(23): 271-272.

[9]何振阁, 李娟. 汉服品牌的电商策略研究[J]. 西部皮革, 2020, 42(7): 51-52.

HE Zhenge, LI Juan. Research on e-commerce strategy of Hanfu brand[J]. West Leather, 2020, 42(7): 51-52.

[10]姚珊珊, 刘玉冰, 程玲琼, 等. 汉服的创新与传承研究[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9(9): 188-190.

YAO Shanshan, LIU Yubing, CHENG Lingqiong, et al.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Hanfu[J].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Late Issue), 2019(9): 188-190.

[11]顾鸿炜. 现代服饰设计中汉服原素的运用所带来的影响研究[J]. 江苏丝绸, 2019(5): 19-21.

GU Hongwei.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use of Hanfu elements in modern apparel design[J]. Jiangsu Silk, 2019(5): 19-21.

[12]祝苗, 张钰, 官晶. 典雅精致, 传承民族文化经典: 浅析汉服文化的发展与现状[J].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20, 49(4): 38-39.

ZHU Miao, ZHANG Yu, GUAN Jing. Elegance and exquisiteness, inheriting the classics of national cultur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Hanfu culture[J]. Light Textile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2020, 49(4): 38-39.

[13]刘瑞璞, 魏佳儒. 中国古典华服结构的格物致知命题[J]. 服饰导刊, 2015, 4(3): 17-20.

LIU Ruipu, WEI Jiaru. The knowledge-making proposi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Chinese costume structure[J]. Fashion Guide, 2015, 4(3): 17-20.

[14]冀子辉. “现代汉服”款式结构特征研究及数字化实现[D]. 上海: 东华大学, 2016.

JI Zihui.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Hanfu" and Digital Implementation[D].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2016.

[15]李聪, 王燕珍, 赵华峰. 骑行裤压力舒适性研究进展[J]. 毛纺科技, 2020, 48(1): 92-94.

LI Cong, WANG Yanzhen, ZHAO Huafeng. Research progress on riding pants pressure comfort[J]. Wool Textile Journal, 2020, 48(1): 92-94.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汉服
Viral Revival
留学生创办汉服社让外国人爱上汉服
同袍异路
上台说汉服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创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