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润乡村

2021-03-15金萍

安徽文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徐圩全乡贫困户

金萍

中国文学从未缺席重大历史和时代现场,伴随着脱贫攻坚吹响决战号角,因此有了我们这次“脱贫攻坚走读徐圩”的再出发!

徐圩乡,隶属于蚌埠市怀远县,位于_不远县西部,距县城约35公里,西与蒙城县接壤,东邻河溜镇,南临芡河,北与国营龙亢农场相连。区域面积1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37万亩,现辖14个行政村,247个村民小组,16231户56204人。产业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主要的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红薯、高粱、大麦等,经济作物有南瓜、辣椒、西瓜、梨果等,禽畜养殖以猪、蛋鸡、种鹅、羊、兔等为主。

地缘使然、历史积淀,徐圩这个怀远县的农业大乡一直发展缓慢。直到2014年,全乡14个行政村中还有5个贫困村,贫困户1761户,贫困人口3147人,贫困发生率6.28%。致贫主要因素中,因病、因残、因天灾人祸、因自然灾害居多。徐圩乡属于皖北平原中的下降堆积平原,俗称“湖地”,湖地其实就是低洼地。翻开徐圩的乡志,满眼都是湖。湖与湖相连,湖与湖相牵,连绵几十里,望不到边。低洼地,野湖滩,十年就有九年淹,不长庄稼不长粮,遍地砂礓泥土房。家里有粮,心里不慌;家里没粮,日子凄惶。“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就是从前徐圩乡的真实写照。那些困厄中的日子,是徐圩老百姓心中的痛。在褚湖村的文化广场上,几位古稀老人向我们诉说了他们曾经的乡村生活:红芋稀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吃的直吐酸水,烧心啊!一年四季就一件囫囵衣裳,冬天塞进棉絮是棉衣,夏天掏掉棉絮变单衣,春夏秋冬没穿过衬衣,里外一张皮,喝的是土井水,点的是煤油灯,走的是泥巴路,干的是牛马活,口袋里没有几分钱,吃个油盐都犯难。

贫困曾给徐圩老百姓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苦难。一代代人在与贫困博弈的历程中,挣扎、抗争、前仆后继,伤痕累累,留下了无尽的辛酸。在黄元村的王台子,我们见到了高高的台地上住着的两位老人,他们是八十七岁的王玉刚老两口。村里人大都搬进了王台子新村了,新规划的村子里,房屋整洁,道路宽敞,绿树成行,花草芬芳。可是这老两口恋旧不肯走,依然还在这生活了近百年的老台子上定定地守望,就像两尊古老的化石,日夜与一箭之地的芡河默默地对视。在他们的眼中,对面古老的芡河就是一条灾难的河,它无数次冲走了就要成熟的庄稼,冲走了乡亲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盖起的新房,也冲走了家家户户、男女老少美好的期盼和希望!村民们不得不垒高堤、打河坝、筑起高高的台子,把房子盖在高台上,就像垒在高台上的碉堡和炮楼。村民们平时要吃水,就得爬下高高的台子,跑到底下的土井里去拎。王玉刚老人还能记得发大水最厉害的一年,洪水已经漫过了台地,乜溜乜溜地拍打着台子上的屋根脚,台子上的人家都跑水反逃走了,只有他还留在家里看门。他用绳子把自己绑在门前的楝树丫上,他惊恐无比地亲眼看见老鼠和蛇在树梢上争地盘。淹了盖,盖了淹,居无定所,累断了筋骨连个窝也搭不起来,还不如门前树上的鸟儿呢!现在好了,好政策解民困、听民声、办民事,急老百姓所急,想老百姓所想,拆危房、盖新房、规划新村、整顿空心村,解决了农民居住的这个头等大事。自古以来,没有安居,何来乐业?解决了住房问题,政府还在王台建了个电灌站,涝能排、旱能灌!全村的土地都由旱田改为了水田,旱改水以后,土地的收益超过过去的一半!你看那王台新村,楼房盖得多排场!年輕人开车出去耍,老年人牵羊林地里放,老太婆跳起广场舞,小孩子笑得像花一样!

看着两位颤巍巍的耄耋老人,我们忍不住心生敬意!他们是历史的见证人,也是社会进程中的参与者,他们的心里悬挂着两幅鲜明对比的画图,他们最有资格享受今天的新生活!他们最有资格评判今天和昨天!

住在台子上总是有些不方便之处,我们询问老人为啥不走。老人说,人老了,就是怀旧,守望就是记住王台子的过去,没有好政策,哪来的今天好光景?再说,也没有啥不方便的,吃的是自来水,有电灯有电话,不愁吃喝就很好了!门口还有地,种点蔬菜自己吃,不上化肥绿色环保好得很!王玉刚老人边说边指着台子下面远处一望无边的稻田说:人老几辈子也想不到我们这里还能种稻。去年那白花花的大米拉到家里,我的眼都花了!一粒白米就像一颗小太阳啊!

是啊!多少年来,地处偏远,一代代人无不期待着这个“鸡叫狗咬听三县”的偏乡僻壤有所改变!今天,改变终于来到了眼前。眼前的光景,对八十多岁的老两口是最大的安慰!用一生来等待,是那么的不容易!今天的台子上,还在老屋里居住的人很少了,一位叫王玉柱的老人远远地走过来,他肩扛喷雾器,手提农药桶,大汗淋漓,脸膛黑红。他说,他刚从田里撒药回来,天虽然很热,但是农活不能耽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他虽然67岁了,但是觉得还年轻,还能扑腾几年!现在日子这么好,舍不得老呢!等新楼盖好,这里的房子一拆,他忙活了一辈子的老宅子也要变成一块绿油油的稻田了!老人说到这里,指了指前面浓密的树丛说:那里就是我的家,那猪圈、那鸡窝、那茅房,都是我一团泥巴、一片碎石垒上去的。那里有我的汗水、泪水,还有我大半辈子的心血!老人的眼睛湿润了。新生活固然好,但是新旧的转换也是有阵痛的。不走不行啊!拗不过孩子们,现在几个孩子都想着早日搬进新村了!这个旧村子,早晚都得和前面的稻田一个样!随着王玉柱老人的手指,我们看到前面的稻田里,白鹭翱翔、鸥鸟吟唱、绿波翻浪、绿里见黄、丰收在望。田边地头,绿树成行,梨果飘香。此刻,这个经过正式申报批准的皖北地区小有名气的市级森林村庄,正是浓荫覆盖、鸟鸣蝉唱。

三年前我们走读徐圩,记录了“一户一块田”的改革进程;三年后重返徐圩,仿佛走进了脱贫攻坚的宏伟战场。

剑指脱贫多少事?战地黄花分外香!

在湾西,我们看到了万亩藕塘,荷叶田田、虾蟹闹嚷嚷;在韩湖白湖宗庙村,我们闻到了草药的浓香,看到了万秆高粱向青天,满地玉米须穗黄。葱茏苍翠的青纱帐,嘘嘘作歌的纺织娘。大枣红黄梨香,溪水汩汩轻声唱。走进洁净的梨园村,就像在一个开放的公园里徜徉。东进张湖李湖褚韩湖,西去钞湖宗庙殷尚村,南下黄元梨园和湾西,北上钱湖马湖邵大湖!村村齐联动,户户有主张。你为脱贫献计策,我为致富日夜忙!在这里,我们一遍遍聆听着村民诉说脱贫的艰辛;在这里,我们一次次记录着土地上的突围与生长。

徐圩乡的脱贫攻坚是从2016年开启的,那时的乡党委书记蔡永刚刚走马上任,他带领着“两委”班子,经过广泛调研,深度谋划,于2016年3月,召开了“一户一块田”工作动员大会,在全乡试行推广“一户一块田”改革。“一户一块田”的改革,增加了耕种面积、降低了种地成本、减少了邻里的矛盾、增加了群众收入、加快了土地流转和科学种田的步伐,是一次成功的脱贫攻坚的尝试。彰显了徐圩人的智慧、积累了经验,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崭新的路径。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徐圩路径,引起了国家、省、市等各级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农业部、民革中央、省委政研室等部门相继到徐圩乡调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CCTV 2、CCTV 7、CCTV 13),《农民日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等国家级和省市媒体纷纷聚焦徐圩“一户一块田”改革的成功经验模式。“一户一块田”改革在2017年地方公共决策系列评选中,被评为“2017十大地方深化改革创新”。徐圩乡党委书记蔡永2016年获评蚌埠十大经济人物,荣获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8年度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2019年度投稿的《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及其实践路径》论文被评为获奖论文,他被人民日报社授予“2019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当蔡永书记在北京脱贫攻坚颁奖大会上接过奖杯的那一刻,全乡人民沸腾了!这是徐圩乡的光荣、这是徐圩乡老百姓智慧的结晶!但在徐圩乡党委班子的心中,这是脱贫攻坚伟大战役的冲锋号和进军令!

“一户一块田”的改革实践,奠定了徐圩乡脱贫攻坚的良好基础,老百姓获得了摸得着看得见,货真价实的改革红利,更加坚定了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意志。

急民所急、忧民所忧,听民声、集民智、解民困、办民事,成了徐圩乡领导班子的头等大事。脱贫攻坚是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实现这场战役的最后胜利,取决于两股力量,一是贫困人口的自身力量,二是帮扶力量,二股力量合为一体,才能尽快达到目的。精准策划,合理发力,徐圩乡除了分管领导之外,配备一名挂职党委副书记或党委委员专职从事扶贫工作,设置扶贫工作站,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设扶贫工作室和扶贫专干,真正做到扶贫工作有人管、有人干。全乡组建14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其中市县帮扶的驻村扶贫工作队8个,乡级驻村扶贫工作队6个。全乡帮扶责任人315人,其中市县级帮扶责任人160人,乡级帮扶责任人52人,村级帮扶责任人103人。驻村扶贫工作队吃住在村,每月工作日在22天以上,帮扶责任人每月入户实际帮扶不少于1次。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针对每户贫困户因户施策,制订详细的帮扶计划和脱贫计划,认真做好“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制定表,全乡形成脱贫攻坚计划表和作战图,实现领导联系贫困村、单位包村和干部包户帮扶的三个全覆盖,党建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提起前来参加扶贫的市县领导,老百姓都赞不绝口,说他们是脱贫路上的亲人、贵人、引路人!白湖村因残致贫的马全美说:年轻的第一书记易双本来在大城市有一份轻松的工作,可是,一头扎进咱这乡旮旯里就是四年,热天一身汗水湿透衣裳,冷天冻得脚手肿胀,日晒雨淋,蚊虫叮咬,睡不稳吃不香,人家图啥呢?人家老父亲病危,都没能回去照顾,甚至没见上一面,没看最后一眼,老母亲病重,交给妻子看着,自己抹把眼泪就匆匆赶回白湖了,人家是把咱老百姓的位置,放在爹娘之上呢!白湖村因残致贫的尚殿玲说:全村的贫困户都装在易书记的心里呢!谁家能干啥、能养啥、能做点啥?他都清清楚楚!你不干,他不怕,他能踏破你的门槛子!叫你想懒都懒不成!国家政策好,想叫咱富,干部热情高,拼命帮咱富,咱再不发力,还能对得起谁呀?

宗庙村的下派干部周家伟把宗庙村的贫困户时刻挂在心头,扶贫政策图就挂在办公桌前,那是他心里最美的图画!他吃住在村里,奔走在村道上,和贫困户谈心,和村民们交流,他把每天的扶贫工作感受和任务写在日志上,三年多写下了十几万字扶贫日志!每一个字都饱含了他的心血汗水;每一滴汗水都汇成了波涛汹涌的为人民服务的爱民之河;每一滴汗水都滋润着乡亲们的幸福日子。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还让在县图书馆工作的妻子加盟了他的扶贫队伍。“遍访贫、办实事、帮老济残不为名”是宗庙村的老百姓对他的评价。如今的宗庙村,已经成了周家伟的第二故乡,村里的贫困户都是他心心念念的亲人。

还有扶贫队长赵允辉,他吃住在村里,哪家有困难、哪家有病残、哪家需要帮扶、哪家需要鼓劲,他的心里都有一本账!他走村串户,他身体力行,村里人有话都愿意和他说,把他当作自己的知心人!

扶贫工作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没有细致的策划和制度是无法进行的。结合工作实际,对照县委县政府出台的“1+17+N,徐圩乡从目标任务、主要措施、责任分工、完成时限、检查验收等方面逐一进行量化、细化、实化。每个文件都有配套的组织保障体系,做到年初有分工、年中有调度、年未有考核,确保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完备、工作导向明确、措施落地见效。一名名共产党员、一个个扶贫干部如同一列列火车头,带领贫困户在脱贫路上脚踏实地前行。

攻坚脱贫,关键在精准。谁是贫困对象?贫困原因在哪?什么办法有效?徐圩乡将精准识别和精准退出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工作,坚持做到源头严把、过程严控,做实做细建档立卡,全面查准核实扶贫对象,加强定向跟踪,实现有进有出、动态调整,确保结果精准真实,坚决杜绝“两该两不该”现象。一是对2016年以来预脱贫户,严格按照“兩不愁三保障”的标准,严格执行“两公示、一公告”程序,由村、乡进行公示、公告。二是做好精准核查工作。通过两次精准核查工作,全乡共梳理新增贫困人口,其中系统中与户口本漏人的、嫁入的、新增新生儿、新纳入管理的贫困户等共89户135人,对明显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死亡的、户口本多人的、出国定居的、嫁出的等各类人群共45户63人进行删除,基础信息修改574条,解决了识别不精准、退出不精准的问题。通过开展2015年的“建档立卡回头看”、2016年“建档立卡精准核查”、2017年“动态调整”和历次动态管理,扶贫对象识别精准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以往“大水漫灌”或“撒胡椒面”式的粗放式扶贫难以“啃下硬骨头”,徐圩乡结合扶贫工作实际,围绕“精准”配“良方”。为摸清贫困底数、原因和帮扶需求,对全乡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着力构建返贫预警和防范机制,加强对脱贫户和边缘户的定向跟踪,加大帮扶力度。建立专人负责、定期核查、同步清洗的数据管理制度,对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筛查出的问题数据,同步更正、补充和完善建档立卡基础资料和系统数据,加强行业部门之间的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进一步提升基础数据质量。在梨园村的村标前,我们见到了正在晾晒玉米的村妇杨云,她正在大太阳下用木掀把颗粒晶莹的玉米摊匀,太阳正好,果园里梨香阵阵。她说,她的家还在路东边那栋楼,她说,她早已不吃低保了,自己也有两只手,好风好雨好政策,再吃低保咋见人?媳妇都不好找呢!说完,她仰起脸来看太阳,微黑发红的脸膛,健康又美丽!我们没有问她以前是不是吃过低保?那或许是一般村民的痛楚,但是我们看到了动态管理的好处,那就是激发乡民的斗志和摆脱贫困的决心及毅力,这才是脱贫攻坚的根本!是可持续的原动力!让那些急于摆脱贫困的老百姓,对眼前的脱贫伟业有着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薪火相传、烛照后人!

在梨园村村干部尚林春土地流转的梨园里,在褚湖村的村民褚思敢的种植大棚里,在怀远县盛世兴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徐圩村村民尚跃的大型田园综合体里,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了徐圩群众自觉自愿摆脱贫困、迈步小康的强大自信和无限潜力。培养更多的乡村致富能人,让他们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这才是脱贫攻坚真正的原动力!扶贫是输血,脱贫是造血,造血是关键!变输血为造血,产业扶贫是重中之重。徐圩乡在“一户一块田”改革的基础上,大胆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培育群众致富产业,努力构建“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徐圩乡打破了祖祖辈辈一季小麦一季玉米的耕作模式,整修水利设施,种上了从来都没有种过的水稻,亩均增收一千元以上,实现“旱地改水田”2万亩,“粮改饲”2万亩。50户贫困户也种上了水稻,稻鸭、稻鱼、稻虾共作,复合生态种养新模式正在兴起。如今在徐圩乡,已建设高标准农田3.5万亩,“土地平阔,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路成网、田成方、渠相连、树成行,万亩梨园、万亩西瓜、万亩花卉林木、万亩蔬菜、万亩良种繁育等高效设施农业正在建成。正在实施的“一村一品”,结合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公益岗位就业扶贫等,极大地增强了贫困村、重点帮扶村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促使更多的贫困户奔走在脱贫致富的“快速通道”上。

脱贫攻坚、拼搏奋战。徐圩乡的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绿色长廊,纵贯全乡,完成退耕还林2500亩,全乡深林覆盖率达13.5%以上。2012年又开发了梨园村的梨树产业,为全乡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开了个好头。2014年,徐圩乡实施了三线三边绿色长廊建设工程,总长度27.5公里,造林面积达到3057.7亩,建设内容为沿县道内侧20米的高大乔木生态林带,和沿县道外侧30米左右的苗圃和经果林带。2014年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全乡道路硬化60公里,新修046县道龙亢农场至尚庙段柏油路,052县道韩湖村至钞湖段水泥路。村村通路网里程152公里,实现了“村村相连、庄庄相通”。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道路的建设,改善了徐圩乡老百姓的生活生产条件和村容村貌,促进了全乡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想买的进得来,想卖的出得去!2013年,徐圩乡率先创建了美丽乡村白湖村。2017年,徐圩乡又创建了市级林业特色村梨园村,森林村庄黄园村,提升了徐圩乡村庄绿化水平,改善了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徐圩乡2019年税收收入480万元,比2014年全年增加39.9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60.23万元,比2014年增长51.35%;引进各类企业49家,规模以上企业1家,上市企业1家。

现在徐圩乡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所,其中乡中心卫生院1所,村卫生室14所。乡卫生院设置病床数60张,现有卫生人员64人,其中医护人员59人。全乡有养老服务机构1个,共有床位120个。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6.2%。徐圩乡有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有病报销最多“跑一次”。医疗保障条件加固,就医方便,过去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有所改善。钞湖村村民钞金桂说:现在有健康扶贫政策,看病不出村,几步路就到了,方便得很,乡村医保就是好,农民看病不愁了!

教育文化,大有长进。徐圩乡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5所,其中初级中学2所、小学14所(其中民办一所)、幼儿园9所(其中民办7所);在校学生4426人,其中初中897人、小学2479人、幼儿学生1050人;现有教职工259人,其中初中44人、小学150人、幼儿园6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适龄少年入学率100%,15周岁人口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100%。全乡有文化站1个,文化健身活动广场14个,成功举办第三届徐圩乡梨花节,组建花鼓灯表演队2个,广场舞表演队22个。在村小黄元小学、赵庙小学、尚庙小学、白湖小学、梨园小学,还有香港爱国人士援建的云华占美春雷小学,我们都看到了绿树掩映,鲜花盛开的景象。虽然正值放暑假,但校园里依然干净,墙壁上的宣传画清新如初,校园里的旗杆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参加校园暑假活动的孩子们,穿着校服在校园里朗声歌唱,歌声传递出孩子们的幸福和欢乐,也传递出乡村少年对未来的期盼!

在徐圩村、永红村、钞湖村的乡村大舞台上,我们录下了一幅幅激情的绚丽画面。钞湖村的广场舞大妈们把我们的摄影师围得水泄不通。她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跳广场舞的好处:跳广场舞的多了,打麻将的少了;跳广场舞的多了,吵嘴骂架的少了;跳广场舞的多了,家庭纠纷少了;跳广场舞的多了,看病的人少了;跳广场舞的多了,更加爱美了,注意形象了。广场舞跳出了自信、跳出了尊严、跳出了健康、跳出了生活质量,咱们的活法变了样!舞蹈队遍地开花,比赛、交流、探讨、表演,团队意识强了!自尊心强了!再也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现在的乡村妇女了!婆娘还是那些婆娘,不同的是,她们已经成了脱贫致富迈步小康路上的娘子军、生力军!

现在徐圩乡的群众吃不愁、穿不愁、住不愁、出行不愁、上学读书不愁、就医看病不愁、就业干活不愁,吃喝拉撒、生老病死,有人管、有人问、有人兜底!安居工程全面落实,全乡摸底排查,再无一处居住危房,自建、帮扶建、兜底建,人人都居有定所,家家都和谐安详,更有一批发家致富的村民,别具一格的乡间别墅,让我们这些城里人叹为观止、伫立仰望。生活原来就该是这模样,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孜孜追求的原点上。这才叫日子!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历史、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小康承载初心,小康点亮希望!

乡里的负责同志褚作新如数家珍地给我们介绍着那些貌似枯燥的數据,满脸都是长跑冲刺后的欣喜。

一条条大路宽又广,一排排电灯明又亮,一座座小楼拔地起,一团团绿树行对行,一辆辆轿车停农家,一阵阵欢笑传四方!徐圩乡的巨大变化,再一次证明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和必要性,揭示了脱贫攻坚战役的成功密码。

解脱贫困的束缚,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祖辈几千年来的梦想和生生不息的愿望!脱贫攻坚、全民动员,磅礴的气势犹如浩荡的春风,吹破了贫穷的坚冰,春风化雨、雨润乡村!乡村在变,徐圩在变,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美不胜收!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站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起点上,徐圩乡人民正借着怀远县“脱帽”的东风砥砺前行,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迈进。

责任编辑 陈少侠

猜你喜欢

徐圩全乡贫困户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今日醉弦歌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徐圩新区工业应急水源方案研究
连云港港徐圩港区西防波堤工程获评国家“平安工程”
重要的是给贫困户一份自立
连云港徐圩新区水资源供给保障措施研究
用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