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2021-03-15谭文邦罗逍桃
谭文邦 罗逍桃
【摘 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民族地区是难点,也是重点。实现乡村振兴,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就是“人”。当前,民族地区面临人力资源开发组织及规划混乱、农村人力资源相对分散、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方式落后等问题。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从目标、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强化,通过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中的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等路径,有效推进乡村人力资源开发,进一步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1)01-0166-03
1 问题的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人力资源作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1]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显示,人力资源开发是国家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要依靠硬实力的支持,还要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文化等软实力支撑。因此,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优势,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大批农村劳动力往城市转移,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在我国的民族地区,尽管少数民族分布范圍很广,但其人口仍主要集中在西部及边疆地区,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的原因,以及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虽然充足,但是整体素质还不够高,加大了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难度,因此少数民族地区既是乡村振兴的“短板”,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和难点[3],把握好“人”的关键作用,坚持“内外”结合,把民族地区农村本土人力资源和外来人力资源紧密结合,顺利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独特价值,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奠定基础,为维护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做出重要贡献。
2 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困境分析
在我国推进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往城市转移,人口的流动导致农村“空心化”,妇女、老人、儿童成为农村的主力军,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给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带来诸多问题,民族地区相对封闭、落后,人力资源开发更是困难重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民族地区在人力资源开发、教育观念、人力资源分布、职业教育培训、产业发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境,这些困境是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1 人力资源开发的规划问题
人力资源开发是对农村人才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还处于发展阶段,人力资源开发的理念、制度在民族地区农村还没有得到深度推广,尚未形成专业的开发机构,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系统的管理。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单一化问题严重,大部分的投资是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教育经费支出。由于民族地区很多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因此民族地区农村的人力资源开发缺少科学的指导与规划,人力资源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还未能够充分发挥。
2.2 民族地区传统教育观的问题
据相关统计,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数量充足,存量增长,但是人力资源文化素质不高,人力资本存量较低,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短缺。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与影响,民族地区农村人们对教育的认识还处于提升阶段,特别是对现代教育的认识水平还不够高,人们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精神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目前,民族地区农村接受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各类教育发展不够迅速,人们吸收知识的能力不够强,高素质的人才不断流出,对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没有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
2.3 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分布的问题
民族地区地域宽广,处于高山峡谷、河流、戈壁荒漠、山区等自然环境的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人们居住较为分散,不便于组织进行规模化的人力资源开发。同时,尽管我国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提高了民族地区的受教育水平和程度,但相较于往城市转移的大批量农村劳动力资源来说,留在民族地区的农村人力资源接受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和水平较低,农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缺乏懂生产、懂管理、懂经营的人才,这些都不利于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2.4 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的问题
人力资源资源开发的成效得益于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等方式获取,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具有支撑作用,能够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民族地区农村受社会经济水平的影响,使得农村部分劳动力往城市转移,从民族地区农村产业发展格局来说,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农村的实际发展需要的衔接性不够,导致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强,一些农民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不高,参与教育的主动性不强、持续性不够,比如部分未升入高中的适龄青年不愿意接受职业培训教育,使得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受到影响[4]。
2.5 民族地区农村产业发展的问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之一。一方面是需要“人”,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要素外流,导致老人在家耕作、小孩由老人照看,使得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面临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难题;另一方面是需要“产业”,产业的成熟程度及发展环境影响农村本土人力资源的流向,民族地区拥有优质的民族特色资源,但受地理、自然条件的影响,组织规模化的集体经济能力、挖掘特色产业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对外来资本的投入吸引力还不够,不利于完善农村产业布局。
3 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策略
人才兴则事业兴,人才强则乡村强。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产业兴旺推动者、是生活富裕的创造者、是生态宜居的建设者、是乡风文明的缔造者、是乡村治理的保障者,因此加强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
3.1 明确目标,激发人力资源内生动力
因地制宜,规划先行。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助推力,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产业、生态、乡风、治理、生活等方面,一支数量足、结构强、素质高的人才队伍是乡村振兴战略顺利推进的重要支撑,因此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十分必要,进而增加乡村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人力资本的回报。二是对民族地区而言,农业人口较多,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使广大农民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各种专业技术和技能,对推动社会稳定、经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一大批懂知识、懂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知识人才。“栽好梧桐树,方可凤凰来”,吸纳发达地区技术、资金、市场往农村流动,开发本地特色产业资源,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农村现代化包括“物”的现代化,也包括“人”的现代化,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农村能人、贤人请回去、引进来、留下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保障,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愿意留在乡村、愿意回报乡村的人更有动力,为各类人才在农村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3.2 完善规划,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做好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必须提高效率,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又要脚踏实地,不断促进各项工作落地生根,产生效能。一是要做好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發的组织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辩证思维思考问题,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结构制度体系做出整体安排,既要考虑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和系统协调,又要注重人员管理的章程,从主体方面保证制度的实施。二是要结合民族地区农村的产业结构、人口素质、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根据具体需要做出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例如,有的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就应该着重培养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有的地方在边境贸易、跨国贸易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就应该重点培养国际贸易、商业等方面的人才。总之,民族地区的乡村在做人力资源开发规划时必须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不能脱离现实、脱离产业、脱离环境开发人力资源。三是要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规划能落到实处,实现制度效能,持续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做好规划仅是画好蓝图,而把蓝图变成现实,没有强大的执行能力和监督机制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既要会画好蓝图,更要会施工,只有这样,蓝图才会变现实,规划才能落到实处。
3.3 发展教育,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人才兴则产业旺,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基础。通过发展教育,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加强基础教育。从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需求出发,优化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农村教育发展落后的短板。要全面贯彻党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政府要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支持,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从改善乡村教师教学条件、落实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入手,为乡村教师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获得感和成就感,让乡村教师全身心投入乡村的教学中。同时,要重视教师技能的基础训练,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增强乡村教师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发挥农职院校优势,将农民科学文化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一批职业的农民队伍,既有相应的技术,又有经营才能,还能做好管理。依托最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定期组织民族地区农民开展各类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包括职业培训学校、涉农院校等各类组织和机构,为民族地区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争取政策的支持,推荐农民接受更高水平的学历教育,有效提升高素质农民学历层次和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三是着力提高农村高等教育质量,制定优惠的入学政策,提升农民整体的人力资本。政府鼓励农民接受高等教育,依托高校教育资源向农民提供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利用舆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农民通过高等教育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工报名入学。高校针对农民群体的兴趣爱好与现实需求提供相应的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及职业培训等。
3.4 优化机制,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
首先,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机制。政府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撑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通过政府、社会及个人的多方筹资,提升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将进城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完善商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这两项保障措施。相关部门要制定、完善并实施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管理、劳动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加大在农村的普法力度,切实提升农民的法律维权意识。其次,建立和完善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协调机制。在党委的统筹领导下,整合多个部门的资源,出台关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管理文件,明确部门责任,强化部门间的团结协作,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促进农民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与人力资源规划相结合,为农民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使农民能有效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增强应对外部环境的信心。通过政策导向,吸引优秀人才(如优秀高校毕业生和社会精英)加入建设农村的队伍,使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设立专项经费,对于具体从事农村建设的组织与个人、农业示范项目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给予奖金鼓励的同时,要加大宣传和表彰力度,让农民职工产生职业自豪感、获得感和成就感,激发他们建设新农村的热情。最后,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农村生态建设、公路、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 考 文 献
[1]佚名.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分别参加全国人大会议一些代表团审议[EB/OL].http://china.cnr.cn/
news/20180309/t20180309_524158313.shtml,2018-03-09.
[2]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26.
[3]潘松刚,杨利春.少数民族地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8(5):120-125.
[4]李丽,杨如安.乡村振兴背景下边境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