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发展分析

2021-03-15董斌霞

参花(上) 2021年3期
关键词:表现形式民俗文化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民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意义,介绍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探索历程,并围绕生存空间、表现形式、价值内涵、现代生活与民俗文化的融合渠道等方面,就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发展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民俗文化 现代生活 表现形式 价值内涵

民俗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现代生活中却正处于濒临消亡的窘境。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多样,其中固然包含部分民俗文化本身存在局限性或者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原因,更多的还是社会大众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认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对立、受西方国家文化冲击等原因。准确把握个中原因,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助推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发展,不仅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供生存空间,还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及精神需求等相关问题。

一、民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重要意义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其是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多年发展所形成的精神瑰宝、文化结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由于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科学技术等的快速发展,民俗文化逐渐被人们所忽略甚至遗忘,民俗文化已经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远,甚至到了濒临消亡的地步。尤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准确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遭受冲击、加速消失的现实威胁。同时积极把握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机遇,有效适应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扬而做出努力。而将民俗文化融入现实生活中,能够将离人们越来越远甚至被束之高阁的民俗文化重新融入社会日常生活中,全面开拓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让民俗文化能够切实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和生活需求的必要遗产,在传承民俗文化的同时对其进行适当创新,为民俗文化的有效弘扬与持续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现代生活与民俗文化的融合历程

(一)研究探索

自中国进入现代以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就受到了高度重视,民俗学也成为学术界不容忽视的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传统民俗文化依旧在现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得到充分体现,这是数千年文化在中华大地上传承和延续的体现,并为民俗学研究及探索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此过程中,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依旧不容忽视,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各种民风民俗、文学艺术、山水景观、園林建筑、科学技术、历史人文等,民俗文化依旧具有极强的生命活力。

(二)迷茫混乱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以飞速提升,同时,社会价值观也逐渐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变得更加多元化,现代性社会大肆侵蚀着传统民俗文化生存空间。在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民俗在各个方面都显得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逐渐被人们所摒弃和遗忘,传统民俗文化中的道德、秩序、结构、行动、意义等逐渐被新时代所淹没,难以再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是现代经济飞速发展下人们过分追逐物质需求的结果,也是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社会结构体系有着诸多天然性冲突的具体体现。人们渐渐习惯了节奏更快、更紧凑的现代生活,难以适应民俗文化中所蕴含的传统内涵,导致民俗文化逐步没落,甚至濒临消亡。

(三)回归日常

现代生活是时代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只不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快、现代科学技术冲击力度过大的情况下,人们在选择和适应现代生活时将传统民俗文化完全抛诸脑后,导致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不过,在现代生活与时代洪流的冲击下,人们逐渐意识到精神需求层面的匮乏难以支撑富足的物质满足,文化建设和发展正逐渐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心。这意味着民俗文化得以逐渐回归日常,再次进入现代生活以及社会群众的关注中心,而人们也越来越热衷于挖掘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致力于在现代生活中延续和发展民俗文化。

(四)现代和解

不可否认,现代生活的发展轨迹不可阻挡,民俗文化虽然能够逐渐回归日常,但却必然难以主导现代生活发展方向。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性的和解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在适应现代生活的前提下对民俗文化进行重新解构,以更加符合现代生活的方式再现民俗文化,是推动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进一步延伸发展的主要路径。实际上,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和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致力于挖掘现代技术外壳下民俗文化内涵的全新展现形式,从而构建民俗文化的新风貌,打造符合现代生活需求且能够在现代生活中稳定、持续延伸发展的民俗文化体系。

三、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发展策略

(一)全面拓展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生存空间

民俗文化要想有效融入现代生活,那么必须为其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实际上,民俗文化之所以会在现代生活中逐渐消亡,其核心原因就在于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缺乏适宜土壤的民俗文化必然不能扎根,自然会逐渐被人民群众所遗忘。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追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进程中,将传统文化放在现代化的对立面,无疑会快速压缩传统文化生存空间,而这也正是导致民俗文化逐渐消失在现代生活中的关键所在。因而在助推现代生活中民俗文化的延续发展时,有必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和解,以现代化的理念和形式对传统文化内涵进行重构,构建更加符合现代人需求的民俗文化体系,进而达到现代生活中民俗文化生存空间不断拓展的目的。具体到实践中,则应当着重凸显现代生活中人们对民俗文化的精神需求及生活需求,只有在需求的前提下,民俗文化才能真正具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否则很容易被现代化浪潮所淹没。从精神需求层面看,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而遗留下来的精神文化遗产,其有着丰富内涵与多样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精神瑰宝与文化结晶。对民俗文化中的精神、信仰等内容进行挖掘,不难发现诸如雕塑、建筑、绘画、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均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围绕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探索相应的传承发展路径,是拓宽现代生活中民俗文化生存空间的有效方式。而从生活需求层面看,民俗文化同样具有巨大的生存空间。实际上,民俗事项本身就源于生活、丰富于生活。常见的民俗活动如过年、贴对联、贴年画、放鞭炮、吃年糕、吃汤圆等便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约定俗成,是人们获取精神崇拜的满足、表达祈福愿望、放松娱乐的综合体现。即便在现代生活中,有些民俗活动已经不再适宜,如不少城市都禁止放鞭炮,但是民俗活动本身蕴含的生活需求依旧没有发生变化,和现代化并不存在冲突。因而在现代生活中,重点关注民俗文化中的生活需求而非关注民俗活动形式本身,将能在现代生活中为民俗文化开拓宽广的生存空间。

(二)创新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如前所述,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延续和发展应当是围绕其内涵与价值而展开,相应的表现形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创新和调整。从独特的艺术视角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再审视,结合现代生活习惯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从更为新颖而符合现代审美的角度深挖民俗文化的独特价值。以中国式的审美意识主导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性表现形式,借助传统象征图形、文字等构建立体化的艺术思维视角,让中国式审美贯穿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此为基础指导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创新。同时应当结合现代生活实际情况,从各个方面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合理创新,以更加贴合广大群众实际需求的表现形式展现传统文化魅力,促进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化在形式层面的高度统一。只有深度挖掘中华优秀傳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同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继承和创新,才能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与时代风采。激活传统文化,创新民俗文化样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区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融入现代生活的传统民俗活动中,为民俗文化赋予新的生命,通过移风易俗等方式促进现代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传统的承接与创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与教育活动,培育出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让那些久违的优秀文化遗产通过创新重新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另外,应当高度重视民俗文化的儿童画视觉表现,即将民俗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为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表现形式创新以及延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挖掘民俗文化中贴合现代生活的价值内涵

要实现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充分延续和持续发展,必须推动二者在价值和内涵上的高度统一。不可否认,传统民俗文化内涵价值丰富,其中难免有存在时代局限性的情况,但是依旧有大量与现代生活密切关联且值得长期推广发扬的。应当积极挖掘民俗文化中贴合现代生活的价值内涵,结合实际的精神需求、生活需求对其进行大力宣传和推广,让民俗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旧能够发挥其价值、功能和作用,为现代社会的道德生活、文化生活提供有力支持。

(四)打通现代技术和传统民俗文化的融合渠道

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下,一些传统民俗文化的消亡速度进一步加快。实际上,现代技术与传统民俗文化二者间并不存在冲突,只不过将后者放在前者的对立面,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冲突与矛盾。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正确把握现代技术和传统民俗文化之间的关系,并积极打通二者的融合渠道。借助现代技术创新传统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基于民俗文化凸显现代技术的深刻价值,能够充分助推传统与现代、科技与文化的紧密结合,为现代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四、结语

在物质生活水平得以快速提高、人民群众精神需求进一步增加、全球化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重新激活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将民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不仅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开拓生存空间,更能为现代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原希超.定位于现代生活中的民俗[J].小品文选刊,2016(04):202.

[2]李勇.让多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第三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暨第十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成果丰硕[J].河北画报, 2017(6):26-31.

[3]李向振.通过民俗:从生活文化到行动意义的摆渡——兼论当代民俗学研究的日常生活转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88-94.

[4]刘源隆.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J].小康,2016(06):27.

[5]张子秋.从七夕节看民俗现代化[J].祖国,2017(4):71.

[6]曹杨.历史与现代的对话:民俗文化的产业发展[J].文化月刊,2018(7):84.

(作者简介:董斌霞,女,本科,宝鸡市陈仓区文化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俗文化)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民俗文化
多元归一——中国画表现形式探析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皇天后土——山西民俗文化的生成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贪腐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消除对策
汉语动结式在维吾尔语中的表现形式
新闻策划表现形式:不拘一格,相互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