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上的牛类纹饰与造型
2021-03-15王玲
王玲
2021年春节后即进入辛丑年,即牛年。东汉王充《论衡》卷三《物势篇》载:“丑未亦土也,丑禽牛,未禽羊也。”中国是农业大国,牛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千百年来,牛在人类生产生活中担负祭祀、镇水、负重、拉车、耕地等重任,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古代文物中,与牛有关或以牛为造型的文物有很多,本文择几件介绍如下:
早在商周时期,牛为天子祭祀天地、社稷的牲品,牛羊豕三牲齐备即“太牢”,而使用“太牢”是最高等级的礼仪。青铜器上亦有大量牛的形象,但這时牛的形象基本是抽象的,只表现牛身上某些显著特点。西周铜杖首(图1)通长22.8、骹口径3.6厘米。杖首作双股式,内向弯曲,双尖圆突无锋,骹上饰两道凹弦纹,近口一对长方形卯口。此杖首形似牛角,两角上翘有力,角尖略向内曲,非常逼真。商周时期,牛没有被用于农耕,地位不低,牛的图案被用于青铜器上,反映当时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
自东汉末年开始,牛车因为行步平稳、宽敞舒适,受到人们的青睐,牛车逐渐成为王公大臣乃至皇帝的代步工具。六朝陶牛车(图2),牛车通长45、车高22、车宽27厘米。灰陶质,车牛相配。长方形车厢,卷棚式车顶,卷棚前后出短檐,具有遮雨防晒之功效。厢舆开敞无门窗,后面设小门,车厢内宽敞舒适,可以卧息其中,车厢前端设前舆,或可供驭者劳累时乘用。车体前接二辕,辕内套一牛,牛昂首目视前方,站立作驾辕状。双车毂形制简单,有辐条10根。这件牛车,虽说是六朝时期的随葬品非实用器,却大致反映出六朝时期牛车的形制及人们的出行情况。
铁牛具有“压胜”功能和镇水、驱邪作用,其作为随葬品在唐至元代的部分墓葬中见有出土。宋铁牛(图3),高11.8、长15厘米,铁质,犄角向后,坚硬有力,四肢直立。我国文化典籍《周易》称牛为坤,坤为承载万物生息的大地,可见牛的重要性。杜玥在《试论唐墓出土的铁牛铁猪》一文中推测《大唐新语》记载的“土龙”和“水龙”现象可能是代指墓室坍塌和地下水漫浸这两种除盗墓外最常见的破坏墓葬的力量,并推断:“坤为牛性属土,坎为豕性属水,恰与‘土龙‘水龙相对,而铜铁等金属本身即具压胜之能,故铁牛铁猪可‘御二龙使五行顺合,以保墓主安宁。”
宋金时期,牛成为图案的一部分被装饰在器物上。金许由巢父故事镜(图4),直径18.2厘米,圆形,圆钮,宽素平缘。镜背以翻卷流动的细密水波纹为底,几座连绵起伏的山峰坐落其间,钮右侧岸边置一株垂柳,树干虬曲,柳条自然下垂。钮下方河边陆地上点缀零星小草,右侧一人蹲坐岸边,左臂下垂扶膝,右手下垂伸向河中取水,面向左侧仰视牵牛者;左侧一人牵牛而立,牵牛者面向右侧弓屈站立,一手牵牛,一手指向右侧蹲坐者,作对话状。镜背画面峰峦起伏,流水自山峦间逶迤而下,配以二人牵牛对话,更富有山水人物画的意境。
据考,这一图案所反映的是上古唐尧时期许由巢父的传说故事。许由、巢父是我国有史记载最早的高士,且两人亦是好友。上古时代,尧听说阳城(今山西洪洞)的许由是大贤者,不仅多次向他请教处世为君之道,甚至想把首领之位禅让于他。许由不但不接受,而且逃到颍水之滨的箕山脚下隐居。尧见许由不愿接受禅让,又想委任他做九州长,结果不等传达的人说完,许由就忙不迭地跑到颍水边去洗耳朵,认为玷污了自己的耳朵。此时,巢父正好牵牛经过,听闻此事,语带讥诮地说:“你如果一直居于深山,不与世人交往,又有谁会来打扰你呢?现在你这样做,只是故作清高、沽名钓誉罢了,我还怕这水被你污染,牛喝了会害病呢!”说完便牵牛到上游饮水去了。
明清时期,牛的形象憨厚温良、悠然自得,或悠然漫步山林,或同农民耕作田野,或同牧童林间嬉戏,反映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清铜水牛(图5),高10.5厘米,铜质,匠者以简洁的线条刻画出牛的骨骼转折。牛昂首,两角上翘有力,双目炯炯,着重刻画出牛眼眶四周的睫毛,根根分明,让人感到其温顺又倔强的性格,鼻上穿绳,绳自下而上置于牛背上,水牛四肢强而有力,正慢悠悠迈步向前。
清桦木根牛(图6),高24、宽23.5厘米。摆件为桦木根雕刻而成,一牧童梳高发髻,穿右衽短上衣,肩后挂一草帽,正欢快地唱着歌,赤足骑于牛身上,牛眼睛乌黑发亮,十分传神,鼻子穿着缰绳,慢悠悠地迈着步子。这件器物刻工精美,神态逼真,形象地应和一句古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除了丰富的古代文物,也有许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与牛有关,如老子骑牛、牛郎织女、对牛弹琴等,出现许多与牛相关脍炙人口的名句,如杜牧的“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勤劳善良的象征,有镇妖灭邪、吉祥如意之寓意,受到人们的崇拜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