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游戏 创新教学
2021-03-15杨义山
杨义山
摘 要:在小学教学阶段,体育是一门重点学科。随着新课标改革工作的开展与深入,教师更注重对小学生实施创新的教学手段,旨在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师将游戏运用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就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形式,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为小学生打下坚实的体育基础,也将对新课标教学工作进行实效性的贯彻落实。
关键词:巧设游戏;创新教学;小学体育课堂;策略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我国教育工作大力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创新的教学手段,体育科目亦然。教师将游戏形式与体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调动小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热情,也能提高学生自主运动的能力,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体育活动,收获理想的教学成果。
一、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教师想要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顺利实施创新的游戏化教学策略,首先应该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明确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制订有针对性的游戏教学计划,才能消除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弊端,实现创新教学的理想。纵观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教学效果并不乐观,经过深入分析和研讨,我们总结了现今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四个主要问题:第一,教师的教学思路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对体育课程没有高度重视,对提升小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性不以为然,忽略了备课工作,也没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导致体育课变成自由活动课,使体育教学失去了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作用。第二,教师的教学手段缺乏创新,没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融合游戏或竞赛等创新形式,使体育课堂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更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使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抵触心理,造成学生放弃参与体育活动的不良现象。第三,教师没有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学生常常“随大流”漫无目的地活动,对学生个体运动能力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也极大程度地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率。第四,教师没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在小學体育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课程结束后不评价或者沿用陈旧的评价形式,既不符合新课标教改的教学理念,也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效果[1]。
二、巧设游戏,创新教学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师热爱学生,营造轻松的游戏教学氛围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想要顺利开展游戏教学,必须先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教师一定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经常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掌握小学生的体育基础和学习理解能力,以小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为切入点,为学生制订人性化的体育游戏教学计划。教师和学生积极沟通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具有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师生关系的作用。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关系,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当学生对教师产生喜爱、钦佩、尊重等情感时,学生更乐于对教师敞开心扉,表达内心观点;这也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降低学生的思想压力,打消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抵触情绪,为学生提供发展体育游戏兴趣的舒适空间;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也为教师顺利实施游戏化创新体育教学策略做好前期的铺垫工作。
(二)积极沟通了解,设计适合学生的游戏项目
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工作中进行游戏教学前,首先应积极和学生沟通,结合体育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游戏项目。教师应考虑小学生处在特殊的年龄阶层,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弱,如果游戏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小学生就很难把游戏和体育运动的概念联合起来学习和理解。因此,教师选取的游戏内容应该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小学生的认知范围内,才能从根本上培植学生的运动意识。除此之外,教师也要对游戏项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游戏内容一定要积极向上,保证能够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正面效用,杜绝低劣的游戏内容,以免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总结下来,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设计的游戏项目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特性:第一,适宜性。游戏项目的内容要与运动相关,渗透与学生日常相关的生活元素,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在游戏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第二,趣味性。兴趣是学生产生一切学习活动的起始点,多数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态度都是兴趣使然,所以教师要设计具有趣味的游戏项目,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第三,安全性。教师一定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选择可操作性强的体育游戏项目,为学生排除一切安全隐患,为学生在体育课堂安全游戏、快乐运动保驾护航[2]。
(三)利用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
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的原因,综合学习品质还不够完备,常常表现出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学习状态,所以教师在开展体育课堂教学工作的初期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小学生大多数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等心理和行为特征,教师可以将这些特征充分利用起来,在体育课导入新课的环节采用游戏形式,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辅助教学的目的。游戏形式不仅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还可以唤醒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探索动机,为学生创造释放天性的机会,培养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教师以游戏导入新课,可以让体育课堂教学工作更加顺利流畅地铺展开来,同时实现创新体育教学的目标。
(四)指导游戏方法,锻炼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条件,也是一项最重要的体育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的游戏教学策略时,应该密切关注、指导学生的游戏方法。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做游戏示范,既增加了师生互动,也能让大部分学生掌握游戏技巧,然后再以大部分学生带动剩余的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并逐步形成乐于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强化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同时,也有效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彰显游戏教学在体育课堂的优越效用[3]。
(五)把握游戏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准把握游戏项目的难度设置,如果游戏形式过于复杂烦琐,会带给学生思维理解和身体活动的双重压力,不仅无法发挥游戏教学的作用,还会影响原本的教学效果;如果游戏太简单,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运动能力则得不到显著的提升。只有适当的游戏难度,才能发挥游戏教学的真正效用。这一步教师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对于体育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游戏难度;对于体育能力较弱并且对运动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降低游戏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消除对体育游戏的畏惧心理。
(六)组织体育竞赛,培植学生的团队精神
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实施创新教学计划时,可以利用小学生强烈的好胜心理,在游戏教学的基础上组织体育竞赛。竞赛不仅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的主要途径。体育竞赛中既含有游戏概念,也因为有胜负之分,进一步驱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学生的进取精神。学生为争得竞赛的胜利,必然会努力训练、协同合作,这个过程在无形中也培植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体育能力增强的同时,也完善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七)设置游戏规则,提升学生的体育品德
体育品德是一项学生在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两项素养基础上的升级版素养,体育品德是指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遵守运动规则或比赛规则的行为,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学生具备优良的体育品德,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将游戏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中时,应该设置明确的游戏规则,比如规范游戏动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游戏要求、在其他人进行游戏时不发出干扰的声音和动作等。让小学生形成规则意识,规范游戏行为,引导学生在体育游戏活动中遵守既定规则、尊重他人,养成公平竞争的优良体育品格,促使学生的体育品德健康发展,体育核心素养得到显著强化,最大程度地发挥游戏教学在体育课堂中的实际作用。
(八)调控游戏时间,明确体育课程教学重点
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实行游戏教学策略,主要是为了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注意游戏教学内容的设计比重,对学生的游戏时间进行适当的调控,避免学生過度沉迷游戏,忽略了对体育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导致学生本末倒置、因小失大的不良学习情况。教师在设计游戏内容时应结合体育课程的教学重点,不能脱离体育课的教学纲要,然后再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抓住体育学习重点,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得到更有价值的收获,运动能力和体育素养都有实效性的提升,实现游戏教学在体育课堂的完美渗透,取得寓教于乐的理想教学成果。
(九)完善评价机制,增强游戏教学效果
教师在体育课堂开展游戏化教学工作过程中,还应该在教学计划中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使教学计划有始有终,增强体育游戏的教学效果。上述我们提到了分层教学策略,教师在评价时也应该结合学生个体体育素质的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对于体育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应该适当地提高评价标准,促使这类学生坚持不懈、不断超越自我;对于体育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也不要疾言厉色地训斥,而要尽量采用鼓励式评语,保护这类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保持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和热情。与游戏教学相匹配的评价机制,不仅可以显著增强学生进行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也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催化剂,这一步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综上所述,游戏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形式。教师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推行游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也能让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体育品德同步发展。因此,教师应该不断研讨,为学生探求更多富有趣味的体育游戏项目,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让学生收获到快乐,实现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理想。
参考文献:
[1]李银冰.体育教学中游戏的选择和实施探讨[J].成才之路,2019(36):86.
[2]王玉娟.浅谈小学体育游戏化教学策略[J].才智,2019(36):142.
[3]邢毅刚.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20(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