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弦断有谁听

2021-03-15破晓

少男少女·校园 2021年2期
关键词:鸣叫声赵构渡河

破晓

1

初秋,蟋蟀还活着。在万物真正枯萎的深秋来临前,蟋蟀们尽情地用尖锐的声音向世界宣告它们的存在。

薄薄的军帐自然是挡不住拼命喊叫的蟋蟀的鸣叫声的,岳飞躺在铺了一层薄毯子的木制行军床上睡觉。此时正是绍兴八年(1138年),他刚从临安回来。朝堂正考虑要和金人议和,他去临安是为了阻止此事,可惜无功而返。无论他怎么和皇帝赵构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的道理,但皇帝赵构就是不听,朝堂上也都是议和的声音。

岳飞知道签订和议不过是金人的缓兵之计,迟早有一天金人会毁约南下。于是他回到了鄂州,戮力练兵,好在日后阻挡金人兵锋,北上灭金,恢复中原。

蟋蟀的声音越发尖锐,如士兵持大刀全力劈砍时的破空声,又如从前线抢救下来的伤兵的哀号声……这让睡梦中的岳飞觉得有人在他耳边刺刺不休,他想打断这些声音,却又无法动弹,他被梦魇住了。

“渡河!渡河!渡河!”岳飞似乎又听到了宗泽将军临死前的吼叫,三声“渡河”,仿佛在质问岳飞,十年了,为何你还没能北上灭金,恢复中原。

此时,军帐外的蟋蟀鸣叫声越发尖锐,越发凄厉。

“宗泽将军,不是某不渡河,不是某敌不过金人,是皇帝不许,朝廷不许啊!”

岳飞猛地睁开了眼睛,慌忙地翻身坐了起来。他手脚发软,呼吸急促,脸上有不自然的潮红,心脏“嘭嘭”剧烈地跳动着。他用发软还颤抖着的手摸了摸身体各处,在这微凉的秋夜里,他居然出了一身的汗。

“宗泽将军……”岳飞双手捂着脸,手指关节处微微有些泛白。

2

十年前,已经古稀之年的宗泽将军一心北伐,宗泽将军在去世前的三个月连上二十四道奏章上陈北伐大计,却一直得不到皇帝赵构的同意,郁郁之中,背疽发作,含恨离世。作为宗泽将军培养起来的接班人,岳飞继承了宗泽将军北伐的事业。可是十年了,中原依旧在金人手里。

不是岳飞无能。两年前,岳飞奉命北伐,两个月内就收复了商、虢等州,兵临黄河,只等圣旨一下,便可渡过黄河,灭金人,复中原。可是朝廷以“孤军无援”“粮草不济”为由拒绝了岳飞渡河的请求。

当时的岳飞北望黄河,心中皆是茫然。

岳飞放下捂臉的手,站起身,披上外衣,一轮明月正倚着军帐的小窗上看着他。

岳飞踱步到小窗边。他没有看到星星,只看到刚刚那轮倚在窗边明月,但此时它已经悄然回到了天上,可望而不可即。月色皎洁,配合着几处火炬,能看见在军帐间巡逻的士兵。

岳飞看着巡逻的士兵们,想起当年刚参军时,他也常在夜间巡逻。那时还在北方,金人时常南下骚扰,军中士气不振。晚上为了防备金人突袭,也为了防止炸营,将军将巡逻安排得很频繁,就好像现在这样。

来往的士兵,熟悉的军营配置,这让岳飞觉得,好似一切都没有改变。但他心里清楚,其实人事早已沧海桑田。他从无名小卒成长为一军统帅,国都从开封变为临安,北方的家乡也成了金人的领地。两次北伐也没能恢复中原。

他心有不甘。

“北伐,一定要北伐!”蟋蟀尖锐的鸣叫声中,岳飞轻声说道,语气却十分坚定。

3

当初金人占领家乡,他心中愤慨,意欲投军,又忧及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乱世中难以生存,踌躇犹豫。幸好母亲深明大义,在他后背上刻下的“精忠报国”四字,鼓励他从戎报国。他才敢别过亲人,投身抗金前线。可是朝廷软弱,金人不但没被驱逐,反而占领了北方,纵使他再怎么“精忠报国”,也壮志难酬。

朝堂上,议和派只想偏安一隅,竟然宁可割地称臣,也要与金人达成“和议”。但与金人交手多年的岳飞知道,金人凶残,是不会被一纸“和议”束缚住的。

但皇帝和朝廷都被想象中的“日后两国交好,国家安稳”的假象蒙蔽了。他曾据理力争过,却无人肯听。他只好回到鄂州练兵,防止日后金人南下入侵。

若是宗泽将军还在,肯定会赞同他的想法的吧,岳飞抬头看着明月,此时开封,也定然沐浴在月色下吧。

岳飞放下绑在窗边的帘子,窗外的月光被遮住了,军帐陷入了黑暗。岳飞轻轻地叹息了一声,只是在尖锐的蟋蟀鸣叫声中,谁也听不见,也没有谁肯去听。

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南宋)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猜你喜欢

鸣叫声赵构渡河
关于“小船渡河”中最短位移下的时间问题
少时英雄宋高宗
“鸟人”
众猴渡河
谁是帝王之才
懂“语法”的鸟儿
夜幕下的森林
山中失眠记
少年赵构亦英雄
贾人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