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季茭白品种引进对比试验
2021-03-15杨凤丽马海荣姚军华
杨凤丽 马海荣 姚军华
茭白(Zizania latifolia)属禾本科菰属水生草本植物,在浙北种植历史悠久,历史上湖州曾被称为“菰城”[1]。茭白是浙北地区栽培面积最大的水生蔬菜,作为地方特色优势蔬菜品种,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湖州德清县、吴兴区、南浔区等地广泛种植,其中德清县是种植最为集中的区域。茭白为无性繁殖,品种容易退化[2],多年来,茭白主栽品种为浙茭911、浙茭2号、龙茭2号等,生产中因新品种应用较少、老品种种植多年,部分产区出现产品产量和品质下降、雄茭和灰茭增多以及病虫害严重等不良状况,严重制约了当地茭白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丰富茭白品种、筛选出适宜浙北地区种植的双季茭白品种、促进茭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引进4个优良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评价和综合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6个,其中浙茭3号、浙茭6号、浙茭7号和余茭4号由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于2019年4月引进种植,以浙茭2号和龙茭2号2个本地主栽品种作为对照。
1.2 试验地概况
供试田块在德清县舞阳街道双燕村,前作为茭白,肥力上等,土壤为缸泥田黏土。
1.3 试验设计
采用大区试验,6个品种随机排列,不设重复,1个大区种植1个品种,每个品种作为1个处理,单个大区面积为2 000 m2。2019年4月2日种苗寄秧,单株移栽到育苗田,行距100 cm,株距25 cm;2019年7月10日定植于大田,行株距1.1 m×0.6 m,每667 m2定植1 000丛左右。双季茭白各参试品种田间管理措施一致,均参照当地对照品种栽培技术,应用地膜栽培方式,2020年1月23日采用普通厚度白色薄膜覆膜,覆盖期间,温度较低,一般为封闭状态,期间如遇高温天气,通过两头和中间揭膜通风,以免高温灼伤植株。2020年3月11日揭膜,进入露地管理阶段。根据生育期进行科学水肥管理、压墩、疏苗等农事操作。2019年7~12月为秋茭生长阶段,2020年1~6月为夏茭生长阶段。
1.4 测定项目
茭白定植后,分别对6个品种进行苗情观察,采收前记录株高、叶长、叶宽、有效分蘖数等生长指标,记载孕茭期、始采期、采收结束期等生育期信息,在秋茭生长阶段病害盛发期(9月27日)调查锈病和胡麻叶斑病发生程度(病情指数)[3,4],根据记载信息及时对各品种进行田间测产,测定茭壳质量、肉质茎长度等商品性状指标,从采收始期到结束分批累加产量。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防治效果进行Duncan's新复极差法(DMRT)差异显著性分析。茭白采收盛期进行品质指标测定,测定机构为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及加工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杭州)。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生长指标比较
由表1可知,各品种生物学特征差异明显,始采期也不尽相同。在秋茭生长阶段,浙茭3号、浙茭6号和余茭4号植株高大,比2个对照显著高19.3~22.8 cm,其中余茭4号株高、最大叶长、最大叶宽、叶鞘长均为最大,浙茭7号稍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有效分蘖个数浙茭2号最少,浙茭6号和余茭4号较多,每墩分别为12.3、12.5个,均高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始采期从早到晚分别为浙茭7号、浙茭2号、浙茭3号、浙茭6号、龙茭2号、余茭4号,其中浙茭2号和浙茭3号同一天采收。
表1 供试品种主要生长指标比较
夏茭生长阶段,总体上每个品种平均株高均低于秋茭,4个品种与对照的差别趋势相同,有效分蘖个数远远多于秋茭,最多的为余茭4号和浙茭6号。始采期从早到晚分别为浙茭7号、浙茭6号、浙茭2号、余茭4号、浙茭3号、龙茭2号,其中浙茭6号、浙茭2号差别不大,余茭4号、浙茭3号、龙茭2号也较接近。
2.2 主要商品性状比较
由表2可知,6个品种秋茭的单茭壳质量和单净茭质量均比夏茭高;因2020年4~5月温度比常年温度偏高,且不稳定,导致夏茭肉质茎偏短[5],普遍比秋茭要短;除浙茭7号外,秋茭平均肉质茎横径均比夏茭长。秋茭生产中,余茭4号单茭壳质量和单净茭质量最大,显著高于对照,浙茭2号最低;夏茭生产中,龙茭2号的单茭壳质量和单净茭质量最大,余茭4号次之。净茭率上,浙茭7号最高,秋茭和夏茭分别达71.0%和69.0%,浙茭2号最低,秋茭和夏茭分别为64.2%和63.4%。平均肉质茎长度浙茭7号最长,浙茭2号最短,但无显著差异。
表2 供试品种主要商品性状比较
表3 供试品种产量和抗病性比较
2.3 产量和抗病性比较
由表3可知,秋茭产量表现为余茭4号>浙茭6号>龙茭2号>浙茭3号>浙茭7号>浙茭2号,夏茭产量为余茭4号>龙茭2号>浙茭6号>浙茭3号>浙茭7号>浙茭2号,全年产量为余茭4号>龙茭2号>浙茭6号>浙茭3号>浙茭7号>浙茭2号。浙茭3号、浙茭6号、浙茭7号和余茭4号667 m2产量分别高于对照浙茭2号(CK1)17.1%、21.6%、4.7%和34.6%;与对照龙茭2号(CK2)相比,余茭4号667 m2产量高10.6%,浙茭3号、浙茭6号和浙茭7号分别低3.8%、0.1%和13.8%。余茭4号的产量显著高于2个对照和其他3个品种,浙茭7号总产量显著低于龙茭2号,与浙茭2号无显著差异,浙茭3号和浙茭6号总产量显著高于浙茭2号,但与龙茭2号无显著差异。病害发生程度方面,锈病:浙茭3号和浙茭7号田间病情指数最低,显著低于对照,抗病性表现较好;浙茭6号、余茭4号和龙茭2号病情指数居中,三者无显著差异;浙茭2号病情指数最高。胡麻叶斑病:从病情指数看,整体发病程度重于锈病,其中浙茭3号和余茭4号病情指数显著低于浙茭2号,但与龙茭2号无显著差异;浙茭6号和浙茭7号与2个对照均无显著差异。
2.4 产品品质比较
由表4可知,维生素C含量除浙茭3号(秋茭略高于夏茭)外,其他5个品种秋茭明显低于夏茭,秋茭中浙茭3号最高、浙茭6号最低,夏茭余茭4号最高、浙茭3号最低。可溶性糖含量秋茭明显高于夏茭,但各品种间差异不大。蛋白质含量浙茭3号秋茭高于夏茭,其他5个品种秋茭低于夏茭,秋茭中浙茭3号最高、浙茭7号最低,夏茭中浙茭6号最高、浙茭3号最低。氨基酸总量,夏茭和秋茭间、各品种间均差异不大。
表4 供试品种产品品质比较
3 讨论与结论
从各供试品种的田间表现来看,浙茭7号为早熟品种,分别比浙茭2号和龙茭2号提早10、20 d以上采收。浙茭3号、浙茭6号和余茭4号均为中晚熟品种,浙茭3号和余茭4号秋茭中熟,夏茭晚熟;浙茭6号则表现为秋茭晚熟,夏茭中熟。4个引进品种相比2个对照品种,均不同程度表现出商品性好、品质佳、产量高等特点,其中余茭4号有效分蘖数多、单茭壳质量和单净茭质量最大,产量最高,表现最突出。浙茭3号和浙茭6号比对照品种浙茭2号具有明显的生产优势。对照品种龙茭2号无论在生长性状、商品性状还是产量上均表现良好。
综合比较得出,浙茭7号、余茭4号、浙茭6号、浙茭3号4个引进品种和本地主栽品种龙茭2号均可在浙北地区大面积推广,浙茭7号虽然产量不占优势,但成熟期较早,在销售和效益上具有明显优势;因浙茭2号在浙北已经连续种植多年,品种退化严重,浙茭3号和浙茭6号可作为浙茭2号的替代品种;余茭4号综合性状表现最好。考虑到目前劳动力日益紧张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等突出问题[6],建议生产上结合市场需要,根据各个品种的特征特性,科学进行品种搭配,错开上市高峰期,保证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