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长日记”搭建亲子沟通平台
2021-03-15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
文/ 广州市海珠区实验小学 杨 红
不可否认,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是一个天生的教育家,都应该懂得用各种方法来教育孩子,而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是教育的主要方式。世界上最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的。沟通,从其概念上来讲,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向特定个人或群体传递,并且达成共识的过程。沟通,主要就是交谈或交流,在广义上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交流,还包括文字信息的传输和理解。而沟通方式的选择对于是否达到有效沟通起决定性作用。
良好的亲子沟通会促进孩子的成长,否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可能会让父母终身不安与遗憾。作为一个教育者,作为家长和孩子的“摆渡人”,我一直在研究如何在他们之间建立一个有效沟通途径的课题,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借助“家长日记”加强亲子沟通的模式,通过“反思、理解、沟通”三部曲,在家长与孩子之间搭起一条沟通的桥梁,找到解决有效沟通问题的方法。
一、写作日记,搭建反思平台
随着社会竞争加剧,人们越来越焦虑,在生活和工作的多重压力下,家长遇到孩子“叛逆”的行为,往往难以控制情绪,在面对面教育孩子的时候不善于表达。而且中国文化经过长期的积淀影响到了中国人生活的点点滴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特别是上下级、长辈与晚辈之间,“面子”是制约沟通的障碍。在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一般上级或者长辈经常以“命令”语气表达,觉得“我是对的”“你就应该都听我的”。
但相对于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书面交流方式有着独特的优势。于家长,可以尽量斟酌语句,对自己要表达的东西更加认真地思考,具有周密、逻辑性强、条理清楚等优点,努力使自己的表达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效果;于孩子,在嗅着温馨墨香,感受来自家长亲笔关爱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和父母进行心灵的对话。而且,这还有利于孩子反复阅读,仔细揣摩。
家长日记是家长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笔者要求家长每周抽空写日记,用叙事的方式记录育儿生活的点滴,除了要求家长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鼓励之外,还特别要求家长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方式方法,总结并反思与孩子交流过程的对错得失。
在如此要求之下,家长在写作日记的时候,会有意对孩子多加鼓励,还会自觉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方式方法。父母懂得鼓励和反思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实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仅只发现孩子的错误,经验不足也因为自己也是第一次做家长,会在教育方式上出现问题,所以家长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也能发现自己的错误。
案例1:孩子在跟小伙伴玩耍的时候发生争执时双手叉腰、怒目圆睁、狠狠地朝对方喊道:“你是不是有病啊!”我惊呆了!这明明是我情绪爆发的时候喊过的,再看他那发脾气的样子,简直就是自己的小翻版。平日里,我从不忍心对孩子大吼大叫,也总是教他要做个文明有礼、不讲脏话的人。可是,我自己这不好的一面,还是被他学了去。
这时家长不免有深深的内疚与反思。父母作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点滴言行,都会给孩子带去不可磨灭的影响。教育孩子最难的,就是做父母的总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无法将自己当成清醒而客观的“旁观者”。
根据老师的要求而写的家长日记最大的功能就是能够让家长静下心来,认真地思考和反省,最终形成文字。在每个家长将内心想法用文字记录的过程中,家长日记就不知不觉地演变成为一个教育反思的平台。家长与孩子因年龄的差异,生长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差异。因此,用好家长日记这一平台,鼓励家长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使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理解与尊重,从而产生温暖感和满足感,构筑家长与孩子之间平等和谐的沟通桥梁。
二、阅读日记,搭建理解平台
如今的青少年教育,大家都认同一个观点:家长需要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前提,不仅仅家长要理解孩子,孩子也同样需要理解父母。简单地说,理解包含宽容与肯定,而且应该是双向的,双向的理解能让双方都清楚且包容对方的意图和想法。而大多数父母和孩子总认为“他不理解我”,那是因为他单方面希望获得对方对自己的认同。把家长的育儿日记给孩子阅读,相对于面对面“啰嗦”的训导说教,孩子更容易通过阅读“家长日记”诉说的故事和情感,理解父母做事的初衷、人生观与价值观。有研究表明,人类在阅读文字时,会更容易“代入”角色。所以,当孩子代入家长的角色,去“体验”日记所描述和表达的情景和情感时,会更加容易理解父母想表达的意图。
案例2:小时候你常常给我带来惊喜和感动,只要把你抱在怀里,你就会变得天使般安静。每次妈妈问你想吃什么,你总是大声回答“妈妈做什么我都喜欢吃”。每当听你这稚嫩清纯的声音,孩子你知道吗?你的这句话就是世界上最动听的语言。
这是一个平时最遭孩子埋怨的妈妈写的日记。孩子对妈妈诸多抱怨,妈妈也无法跟孩子好好沟通。在平时面对面沟通的时候,双方很难避免带着情绪说话,而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很难如此深情地表达。当我把家长日记中的这一段话念给孩子听时,她非常动容。随着日记交流的增多,母女关系融洽了很多。
家长能够用类似这样的日记,以第一人称记载的“家长日记”给孩子阅读,使得孩子有较强的代入感,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和理解问题。家长写日记,孩子阅读日记,从而搭建了一个互相理解的平台。这些放下身段交换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交流,一定比说教更容易令孩子接受,教育效果也更好。
三、分享日记,搭建沟通平台
想要达到沟通的效果,那必须要形成互动。所以,该模式的第三个步骤就是家长与孩子就日记进行分享、评论、交流。曾经有一个男孩和爸爸互动的小纸条的故事感动了全网。爸爸是高中班主任,工作非常忙,每天早出晚归,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于是,儿子把想跟爸爸说的话都写在纸条上,然后贴在门口或茶几上,纸条上既有他的心里话,也有他想问的数学题。爸爸看到,就会在纸条上写下回复,父子两人虽不能“朝夕相处”,却可以“纸条传情”,相处融洽。受此启发,我每周都会布置分享日记的作业,让孩子读家长日记后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望子成龙”的心态驱使下,每个家长或多或少都曾给过孩子很多强制的“爱”。比如周末给孩子安排了一整天的课程,孩子的成绩稍有退步便会大发雷霆甚至使用暴力;每当孩子厌烦的时候,又是好言相劝,又是物质奖励,把家长以为的“爱”强加在孩子身上。这种“爱”是单向的。直到有一天,当家长发现暴力不再有效、物质也不再有吸引力,孩子慢慢开始逃避父母。这种“爱”无情地拉开了父母和孩子的距离,使孩子逐渐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通过评论日记这样的交流互动,解决了很多孩子不敢面对家长真正表达内心想法的问题。分享日记时孩子也可以在“家长日记”回复自己的想法,对上课外兴趣班是否真正喜欢;考试成绩不好了是试题难度大还是平时上课经常开小差造成的,等等。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并与家长沟通,直到大家达成共识,显然家长日记构建的沟通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亲子沟通也达到了预期效果。
当家长与孩子能够用这种方式相互用心地去倾听和交流时,就有一种对认知理解的交换,会自动产生一种换位思考,令双方都愿意找到一种满足彼此需要的方法。例如,父母让孩子学钢琴不是唯一的目标,只是一个方式而已,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在某个领域学有所成,变得阳光自信。而也许孩子并不抗拒学习,只是“钢琴”非她兴趣,“舞蹈”才为其所好。所以,在通过适当的交流表达自己的期望之前,家长能够用尊重的态度先去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就有可能获得相互的理解和更深的联结,父母与孩子才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双方共同的目标才可能更容易实现。
有效的沟通,就是架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一座心灵之桥,通过这座桥,父母与孩子彼此了解,相互尊重。当社会上的很多家长渐渐感觉离孩子的内心越来越远的时候,“家长日记”能够搭建起一个亲子沟通平台,通过写作日记促使反思,通过阅读日记达成理解,通过分享日记顺利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