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分析

2021-03-15江志斌

民族文汇 2021年4期
关键词:传承人相关措施法律保护

江志斌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对于整个国家的文化产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通过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地位,了解其生活情况,明确其权利和义务,进而对其进行法律保护。该项工作将成为我国今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下文将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现状;相关措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在开展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经济建设作为我国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一段时间内对我国的文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进而导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生活水平也得不到有效保证。所以当下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保护力度已经成为相关文化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法律保护的重要意义

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就是将某项技艺或者某种文化通过身口相传的形式传承下来,所以对传承人的保护就是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工作核心,通过提升传承人的社会地位、生活质量以及其社会认同感,进而使其认识到其所承担的责任以及该遗产对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要意义。所以加强对传承人的法律保护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现状

(一)传承人存在断层危机

根据我国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已出现断层危机。以广西钦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为例,近年来,钦州市政府重视传统工艺保护与发展,出台政策措施、改善传承基地设施、开展技艺传承、宣传展示活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注重培养传统工艺艺人,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存在一些问题困难,制约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是传承课堂和培训力度不够,系统机制未形成。近年来,全市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坭兴陶、烟墩大鼓传承人到中小学校开课传承,但是课程尚未形成系统的教学,同时缺乏现代的教学、培训、实习、成长、就业等机制或平台,更缺乏明朗的社会需要和创业前景,很难吸引更多学校参与和社会力量支持;二是宣传推广、开发利用不足。钦州市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如每年结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大型活动,以“展览+体验”的模式展示钦州传统工艺,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部分非遗项目的宣传推广渠道仍然较少,导致此项技艺社会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较低,青年一代难以产生共鸣。所以如何有效将其解决是当今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对传承人的保护观念不强

对于那种需要经过特定传承人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传承人对于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并且很多人认为其所传承的遗产不过是一种手艺而已。传承人文化知识水平以及法律意识方面的欠缺,以及责任感、使命感的淡漠都导致其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的法律保护。

三、有效对传承人进行法律保护的方式

(一)加快各地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以及落实速度

针对传承人法律意识淡薄这一问题,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部分地方相关的法律还不够健全,相关法律也无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传承人进行有效保护。所以针对这一现象,相关部门应当加快立法进程,使对传承人的保护拥有法律依据,进而通过法律来对传承人进行保护。2011年通过的《非遗法》和2019年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都是对传承人进行法律保护的依据。通过相关法律明确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以及其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通过法律对传承人身份进行有效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个体传承也有群体传承。所以在对传承人身份进行界定时,需要通过法律手段保证相关工作的准确性。在对传承人相关权利进行法律保护时,不能只是对真正的传承人进行保护,其保护的范围应当适当的宽泛一些,因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的参与者,才可以有效传承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加强这一部分人的保护工作也有利于实现保护工作的全面性,使保护工作更具有实际意义。

(三)保护传承人的财产性权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间存在纷争的主要原因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制造的经济利益无法进行有效分配。所以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就是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依据《非遗法》等法规,相关主管部门可尝试制定传承人财产利益的具体分配规则,以及后续产生的经济效益的分配规則,通过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方式,来有效利用相关资金。一部分用于对传承人的“反哺”,进而提升传承人的生活质量和经济水平,使其更好的弘扬相关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将资金用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面,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来对相关遗产进行更好的保护和弘扬。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加强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使更多爱好者可以深入地了解相关文化,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保护传承。

(四)加强对传承人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互联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关部门可以依靠互联网来建设相应的数据库进而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传承人的保护。数据库中可以上传相关遗产的图像资料、视频资料等,通过相关资料可有效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以及保护。

综上所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过程当中,首要工作内容还是强化法律建设,通过法律来对传承人进行保护。通过立法使对传承人的保护拥有法律依据,使开展的相关工作遵守法律章程,进而使相关保护工作可以更有效地对传承人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赵诗杨.云贵两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9,(9):2-3.

[2]陈瑶.对非遗传承人保护及传承机制建设的思考——以东莞非遗保护工作为例[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9,000(006):266-266.

[3]田艳,百秋.少数民族”非遗”法律保护机制的域外比较及启示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6(002):104-113.

3099501908258

猜你喜欢

传承人相关措施法律保护
阜蒙县蒙古包文化的法律保护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接地气”
电子信息工程在工业领域的设计与应用
新形势下煤矿企业如何强化党风廉政建设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浅析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浅论“非遗”技艺传承中的现场培训
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
关联企业从属公司中小股东的法律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