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学习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策略初探
2021-03-14符晓云
【摘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文学科正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不管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其都能通过恰当的语言文字将作者所要表达的事物、传递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古诗词的地位举足轻重,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篇幅精短,富有韵律美,使得学生在朗诵上很快就能驾轻就熟,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也将带给学生心灵上的启迪。对此,本文针对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进行探究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诗词;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4-130-03
【本文著录格式】符晓云.古诗词学习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策略初探[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24):130-132.
引言
传统文化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历史的考验,不断地积累下来,是人类文明传承中的经典再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是当代素质教育观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更是新时代人才的精神文化面貌。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师生更加注重古诗词的背诵而往往忽略了古诗词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小学语文中,虽然多数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积累,但是也只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义,学生仅局限于背诵,对古诗所传达的文化情感根本就不曾体会。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多注重自身文化专业素质的提高,丰富内涵,对语文课程中古诗词的运用落实到位,让学生感知古典文化美,体会到文字运用的巧妙。
一、点滴生活中感受古诗词的文化美
在滔滔岁月、历史长河中有多少文人骚客留下不朽的著作,在语文的课本上随处可见其瑰丽的身影。这是古人的智慧亦是现代教学中的宝贵财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传播者应将古诗词中潜藏着的传统文化魅力感染至每一位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让其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1]。
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可借助点滴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世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领悟到精髓。例如,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这首古诗早已在学生中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整首古诗看似十分简单,实则传递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农民耕种粮食的艰辛,劝诫人们应该珍惜粮食,杜绝浪费,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但学生往往对古诗是十分熟悉的,而对这首古诗所蕴含的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是置之罔闻的。对此,教师在教学时,需将古诗中农民的辛苦劳作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深刻体会“粒粒皆辛苦”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在平时就餐时引起对粮食的高度关注,学会节约粮食,珍惜粮食,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学会勤俭节约的中华传统美德。
二、情感共鸣中感受古诗词的意境文化
语文不同于其他的学科,知识水平的提升不是来源于大量的题海而是通过丰富的阅读积累来增强语言感知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在古诗词中,作者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可谓是炉火纯青,短短几句话就能呈现出独具魅力的美景和至情至性的情感,在古诗词中,文人们也很喜欢“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的创作手法[2]。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意境美,感受古诗词的意境文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真正做到体诗意,悟诗情。
例如,在《山行》这首古诗中,傍晚枫树林的优美景色极大的吸引了作者的注意力,为此停下来驻足观赏自然美景的绚丽优美,从侧面也反映了作者对秋天的喜欢赞美,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之情。生活中的自然美景其实并不在少数,但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相对而言就太缺失了。通过此诗,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再与诗中的秋天相比较,寻找共通的情感元素,再进行拓展延伸,深化主题,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引出关于描写其他季节美的古诗词,比如春天的《咏柳》,夏天的《小池》,冬天的《江雪》,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感知美,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在我国经典文化中,“美”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在古诗词中不仅具有朗朗上口的韵律美,更具有各式各样的意境美。在语文学科中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去追寻古诗词的意境文化。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境美赋予了生活中事物美的灵魂,让学生在古诗词的语言文字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3]。
三、丰富古诗词教学内容,弘扬传统文化
(一)传唱经典诗词,品味经典文化
长久以来,教师在语文的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文章类,无非简短的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内容学习,教师的讲解引导相对较少,而学生在学习上也大多都是一知半解,更多的是对古诗词的死记硬背。古诗词是中华历史文化的沉淀積累,量多而精,而沉闷枯燥的古诗词学习,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上的记忆停留短暂,经常是学了这首忘了那首,而且对古诗词中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化更是无法继承和发扬[4]。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应善学善思,铺开意境,引发联想,体会情感,让学生融于情境,发于情感,体会到我国优秀博大的文化魅力。
古诗词涵盖了语文学习的每一阶段,从低至高,在语文的课本中从未缺席,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以低段教学中的《春晓》为例,因学生是刚接触古诗词这种体裁的语文内容,低段的古诗词大多都是简单易读,直观易懂的。如《春晓》中就直接描绘了春天来临,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春之景。但由于学生是刚接触古诗,古诗相较于文章显得非常简洁,仅短短的16个字对于低段的学生来说,认知上、理解上难度都是较大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的实施中应先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由来,比如古诗词开始盛行的朝代,让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再展开对古诗词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古诗词的运用特点来设计趣味生动的教学环节,因古诗词的篇幅过于简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感到“无话可说”进而整堂课的学习氛围也是沉闷压抑,学生鸦雀无声,更多的时候是教师在自导自演,古诗词的学习效果也是走马观花,只具形不具神,对此,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就显得尤为关键。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仅限于讲解与背诵,殊不知古诗词也是可以进行传唱的。在古时,大多数的古诗词都是有相对应的曲谱,如“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所作的大部分作文品都是唱出来的。据于此,教师可将“经典咏流传”的方式贯彻到教学实践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古诗词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春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诗为词配以和谐的音乐进行教学传唱,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春天的美,在文字与音乐交织的世界中徜徉、遨游。
通过吟诵古诗、传唱古诗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语文的文字更具有敏感度、感知度,同时增加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拓宽眼界,丰富阅历,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继承优秀品质,提升道德情操
现代教育背景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注越来越高,教育也越来越全面,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人的一生当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所以,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会文字的运用是学习语文的“形”,对语文的“神”则是根据所学的内容挖掘出潜在的人生哲理,形成个人崇高的道德情操,以健康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或喜或悲,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磨难。这也正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道德品质,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作品:有自强不息的《石灰吟》、甘于奉献的《卜算子 咏梅》、也有深深的爱国情怀的《过零丁洋》等,无不是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品质。教师正是这些优秀的传统的引导者,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怀。
例如,在王安石的《咏梅》中,描写了严寒中依然顽强开放的梅花,实现自身的价值。其坚强的意志力,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地折服了作者,同时也给了世人启迪——需学习梅花般的自强不息的意志力,勇于面对困难,敢拼搏进取,从而体现出人生的自我价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将《咏梅》这首古诗的精神传递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在自我形态上具有如同梅花一样的勇敢坚强的品格,敢于面对生活的一切挫折与挑战。若学生只是通过简单地学习古诗的意义很难真正体会到梅花的品格,反而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梅花的科学生长规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实例来分析《咏梅》,将物拟形,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引发学生的深思。教师可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来寻找素材,比如刚举行过的运动会,学生王某在800米跑步比赛中因太过于拼命而导致身体失去平衡,摔倒在赛场中,可王某并没有放弃比赛反而坚定地从赛场中站了起来,不顾一切继续奔跑着,努力超过一位又一位的学生,最终获得了比赛的胜利。通过学生王某的事例与王安石的《咏梅》进行统一的对比学习,来引导学生,无论是自然界中的植物还是高等的动物,优秀的品质从不分等级,更是经得起时间的历练。
在语文中有着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运用表达,古诗词的语言文字具有简洁而精练的特点,这不仅是对教师语文教学上的一大难题更是学生学习上的挑战,为了将古诗词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找寻到其弘扬者和传承者,教师可根据现实生活来进行有效的分析讲解,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来体会诗中的情、境、意,从而完善自我,提升在语文学科上的造诣[5]!
(三)激发爱国情怀,弘扬民族文化
在众多的学科中,语文是百科之母,其不光注重学生学科知识的培养,更是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有效保障。语文是打开学生认知世界,学习知识的钥匙,亦是其他学科启航扬帆的助推器,语文的学习内容可谓是延伸到了方方面面。民族文化在语文的教学内容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意在让学生体会到祖国的繁荣昌盛,神圣伟大,且不同民族之间虽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但依然团结协作,友好互助,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国之强大,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古诗词的资源丰富,涉及范围也十分广泛,教师对民族文化的教学就可以从古诗词中着手,制定教学计划,进行引导教学。
例如,在《敕勒歌》的教学中,整首诗词呈现阴山脚下敕勒川草原的辽阔苍茫,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牧民们幸福生活的壮丽图景,歌颂了祖国草原的美丽富饶的风光,展现了一幅草原人民生活的画卷,透露深深的民族文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进行敕勒川的视频播放,带领学生走进广阔无边的大草原,带给学生以视觉上的震撼,体会到大草原的壮丽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之情,然后教师再进行对《敕勒歌》的教习,跟随作者在诗句中体会草原的民族文化,感受牧草低伏,牛羊成群,牧民辛勤劳作的少数民族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中行万里路,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受不同的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民族文化是人类劳动生产中创造的智慧结晶,极具当地的特色与风情,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作为国之未来、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是语文学习的必修课,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四)纪念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节日是我国的经典流传,其存在让一年四季更具有仪式感和纪念意义,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更是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为其填诗作赋,让经典永流传。在古诗中也不难发现关于传统节日的佳作。
例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就描绘了重阳节需敬老的传统美德。在《元日》中迎来了新春的喜气洋洋,焕然一新,祥和热闹的新气象,诗中描绘了春节中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一些习俗。根据诗中所营造出来的春节氛围感,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分享自己家庭在度过除夕的时候会有哪些习俗,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体会传统文化带来的和谐隆重的仪式感。再根据现代人与古人过春节的习俗,创设辩论小组——应不应该在原有的传统文化习俗上根据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对春节进行一定的改变与创新,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时俱进,更具有时代的意义。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生活实际将传统文化进行归纳与整理,潜移默化中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导者,同时也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四、运用多媒体丰富古诗词资源,加大传统文化传播
古诗词的创作虽然精美,意蘊深刻,但其文言式的文字概括运用对小学生而言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深入浅出将古诗词中悠久的文化素养融入课堂情境之中,为学生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缅怀历史,重温经典,发扬美德。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多媒体的辅助运用为教师的教学之路开辟了一条新道路,所有生僻难懂的古诗词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视频还原,直观感受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所带来的文化传递。例如,在《出塞》这首古诗中,这是一首边塞诗,学生对边塞的生活从未体会过,更不懂军旅生涯的艰辛。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边塞的环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边关的荒芜,交通不便,从情感上引起对驻守边关战士的深深敬佩之情。有了情感铺垫之后,再进行对《出塞》的讲解与学习,全诗反映了战争所带来的百姓疾苦,流离失所,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对美好安定生活的渴望之情,让学生明白了和谐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为那些英勇奋战的战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让学生形成强烈的家国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斗志和拼搏的精神,弘扬华夏不屈不挠,为美好的明天勇敢奋斗的优秀传统美德,也应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定和平的美好生活。
通过《出塞》古诗的学习,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全力以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不畏艰难,勇敢面对,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五、结语
古诗词是漫漫岁月流淌中的文化瑰宝,将古诗词引进课堂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如何更好地在古诗词学习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去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范兴伟. 浅谈在古诗词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J]. 东西南北:教育,2018(10):125.
[2]杨媛媛. 例谈传统文化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播[J]. 语文课内外,2020(9):316.
[3]符建美. 让语文课堂散发传统文化的气息——以古诗教学为例[J]. 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17(5).
[4]余军平. 古诗词教学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J]. 陕西教育(教学版),2019(4):40.
[5]范勇.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11):225.
作者简介:符晓云(1991-),女,山西朔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316450190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