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流域塑料大棚芦笋栽培技术(下)

2021-03-13汪李平

长江蔬菜 2021年4期
关键词:嫩茎芦笋根系

汪李平

5 大棚芦笋栽培技术

5.1 品种选择

芦笋是一次种植、多年采收的多年生蔬菜,品种选择对芦笋整个生长期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长江流域大棚栽培芦笋宜选择笋株高大、笋茎粗壮、抗病性强、适应性好、产量高、品质优的品种,目前表现比较好的品种有88-5改良系、2000-X、芦笋王子F1、冠军、格兰德、阿特拉斯和帝王等杂交品种。

5.2 整地和定植

①地块选择 芦笋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在长江流域栽种后管理得当,其经济寿命可以维持在10 a以上,因此,栽培地块的选择至关重要,选择适合芦笋根系及根株生长发育的土壤尤为关键。土壤条件适宜才能形成强大的根群,从而提供充足的营养,为芦笋笋茎的高产优质奠定基础。芦笋根系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广,但不同土壤下根群生长发育有显著差别。一般生长在疏松透气的砂质土壤中,芦笋肉质根数量较多、又长又粗,而生长在黏重土壤中的肉质根数量较少、且又短又细。长江流域大棚芦笋栽培宜选择土层深厚 (耕作层深30 cm以上)、有机质丰富、通气性好、排灌便利、保水又保肥的砂土或壤土地块,前茬应避免为桑园、果园、番茄,否则易发生紫纹羽病。透气性差的黏重土壤,不仅会影响芦笋根系生长发育,容易抽发畸形笋茎,还会影响培土、采收等操作管理。此外,芦笋根系生长适宜的土壤pH值为5.8~6.7,应避免在强酸性或碱性的土壤上种植。南方土壤pH值大多较低,酸度较大,应撒施生石灰调酸补钙。另外由于芦笋的根系可以深达地下2~3 m,因此栽培地块的地下水位不能过高,以免影响根系向下伸展,导致根群腐烂或植株死亡;土壤长期渍水或排水不畅会影响根系和植株生长发育;石砾过多的地块会使嫩茎弯曲,影响笋茎商品品质。

②改土整地 芦笋多年生根群纵横向分布范围都较大,定植前应进行深耕改土,从而创造有利于根系和植株生长发育的土壤环境。一般旱地深翻25~30 cm,水田深耕30 cm以上,通过深耕可有效打破犁底层,从而有利于雨水渗滤,避免田间渍水。一般在芦笋定植前结合深翻,每667 m2应撒施腐熟农家肥5 000 kg以上、过磷酸钙80~100 kg,土肥混匀后,及时整地开厢起垄。

③适时移栽 根据芦笋幼苗定植的时期可分为春季定植、秋季定植和生长期定植3种类型。春季定植是在早春芦笋根株的鳞芽刚刚萌动但尚未萌芽时进行;秋季定植是在晚秋芦笋地上部茎叶开始枯黄,根株刚刚进入休眠时进行;生长期定植是在芦笋幼苗的茎叶生长发育期间进行。具体的定植时期则应依照育苗方式、茬口衔接和当地气候条件等情况而定。通常一年生的芦笋大苗定植在春季或秋季均可进行,在冬季气候较寒冷的华北地区,因幼苗耐寒性差,起苗时易伤根影响耐寒能力,应尽可能选择春季定植,而在冬季气候温和的长江流域各地,春季或秋季均可定植,但以秋季定植更为有利。因为在晚秋芦笋地上部茎叶开始枯黄时,地下根系仍保持继续生长状态,此时起苗定植,根部伤口可很快愈合,翌春就能早早萌芽,促进芦笋植株旺盛生长。而在冬季温暖的华南地区,由于芦笋没有休眠期,无论春季定植还是秋季定植均属于生长期定植,其定植时期主要依照育苗方式和茬口衔接来决定,依照芦笋植株的生长节律,最好选择在早春定植。而芦笋的小苗定植则均应选择在生长期进行,注意采取保护根系的措施,带土移栽,且应避开雨季,以免幼苗受伤后难以缓苗,甚至感染病害而影响成活率。

④起苗护根 刚刚定植的芦笋幼苗根群小而细,吸收水分和营养能力较弱,幼苗的成活和早期生长主要依赖其肉质根系中贮存的养分供应,因此,芦笋起苗时应采取保护根系的措施避免伤根,确保幼苗旺盛生长所需的营养供给,从而提高早期嫩茎产量。应在起苗前将苗床浇透水,以免起苗与定植过程中伤根,最好采取营养钵、穴盘、营养土块等保护根系的措施,尽量保护好根系。起苗时最好边起苗、边分级、边定植,切忌长距离运输或隔天定植。只有工厂化穴盘育苗的才可以长途运输,异地供苗。

⑤幼苗分级 芦笋幼苗分级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幼苗移栽后田间水肥促控管理,确保幼苗生长发育整齐一致,促进芦笋早期产量和品质的提高。生长期长的芦笋大苗,主要根据其根株质量或肉质根数来进行分等分级,一般一级苗:根数20条以上,根株质量40 g以上;二级苗:根数10~20 条,根株质量 20~40 g;劣质苗:根数少于10条,根株质量20 g以下。生长期短的芦笋小苗,则主要依据幼苗株高、茎数、茎粗、根数等综合因素进行分等分级。

⑥栽植密度 栽植密度对芦笋植株的生长发育、笋茎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显著影响。一般栽植密度小的芦笋植株生长发育快,单株产笋量的早期增长也较快,嫩茎粗壮,品质优良;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芦笋早期单株产笋量显著降低,但早期总产量反而有所增加,随着芦笋植株株龄的增加这种差异也会逐渐缩小,但增加栽植密度仍能显著提高芦笋的多年累计总产量,而且对芦笋笋茎的品质并不会有显著影响。但栽植密度过大也会导致茎叶生长繁茂,影响通风透光,病害易孳生蔓延。因此,最适宜的芦笋栽植密度,应在保证单株嫩茎粗壮、产量不降低的同时,维持较高的单位面积总产量水平。在具体确定芦笋栽植密度时,应综合芦笋年生长周期、年均降水量、土壤肥力状况、栽培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来决定。如年生长周期长、土壤肥沃、雨水充沛、植株生育过旺、病害为害多的则应扩大行距适当稀植,以利于通风透光,控制病菌孳生。栽培白芦笋需要进行培土,因此要增加行距以利取土,一般白芦笋培土栽培行距为180 cm,株距30 cm。大棚芦笋一般采用东西方向建棚,南北方向定植。6 m宽标准棚作畦4行,棚边保留50 cm空间,畦面单行定植,株距 28~30 cm,667 m2定植密度1 400~1 500株。每行铺设1根滴灌带进行节水灌溉。为避免株间剧烈竞争,且避免病害流行蔓延,长江流域芦笋都不宜双行栽植。

⑦栽植深度 栽植深度主要受芦笋幼苗大小、土壤质地和立地气候影响。一般在土壤黏重、通透性差、雨水较多的地区,宜适当浅栽;而在土质疏松、透气性好、干旱少雨地区,宜适当深栽。芦笋幼苗栽植的深浅会影响栽植后的缓苗时间、幼苗成活率、植株生长发育、笋茎抽发时间、笋茎产量和品质等。栽植过深一是会导致缓苗时间延长,成活率降低;二是会因根部缺氧,影响芦笋前期生长发育导致春季笋茎抽生延迟;三是会在嫩茎采收时使地下残留部分过多而影响笋茎产量。而栽植较浅时,虽然缓苗快、成活率高,但植株生长茎叶繁茂而容易倒伏;春季笋茎抽发提早且数量增加,但由于地下根茎鳞芽瘦弱,抽生的笋茎较细;栽植过浅还易受干旱、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栽植深浅只是影响芦笋植株早期的生长发育,经年以后地下茎分枝密集时,新生分枝有逐渐向上生长的趋势,会导致整个根盘逐年上抬,使根株在土壤中均处于相似的位置。因此,无论当初是栽深还是栽浅,多年后植株周围的地下茎的位置,大体上都会处于同一深度。

⑧栽植方法 长江流域芦笋幼苗栽植时,宜先将幼苗按一定株距摆放在预先开挖好的定植沟中,并注意行内株间排列成一条直线。为了使肉质根与土壤密切接触,摆苗时要使根系舒展,不可弯曲或相互重叠,覆少部分土后可将苗株向上轻提,防止根部与土壤留有空隙,然后再覆土镇压,浇稳根水后再覆细土防止土表板结导致根系缺氧而影响幼苗成活。

5.3 田间管理

育苗方式和定植时间直接影响芦笋从幼苗定植到笋茎初采所需时间的长短。长江流域一般在上一年育苗,第二年3~4月定植的,定植当年可生长5个月以上;大棚或小拱棚育苗,5~6月定植的,定植当年也还可生长3~4个月,这2种类型的育苗方式和定植时间,定植第二年的春天都可采笋,而且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只有春季露地育苗,8月以后才定植的芦笋,定植后第二年春天没有笋茎采收。

①查苗补棵 定植前期的芦笋幼苗抗逆能力和再生能力均较弱,要注意保苗护苗,发现病虫为害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治。芦笋定植后15~30 d及时查苗补棵,确保全苗。补栽的芦笋幼苗注意定向栽植,且浇足底水以利活棵。

②棚温管理 芦笋嫩茎10℃时开始抽发,但17℃以下抽发的嫩茎易空心,在17~25℃时抽生的嫩茎数多且品质最好,30℃时抽发嫩茎则易散头、老化,且苦味加重,35~37℃则植株生长受抑制,甚至地上部枯萎而进入夏眠。大棚覆膜保温时间在冬季清园后的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如在2月上旬以前采收春笋的,需多层覆盖保温。芦笋嫩茎出土后,棚内温度白天以25℃左右为宜,夜间应保持在12℃左右,冬春季节夜间低温寒潮过境时应多层覆盖保温,遇阴天或雨雪天延续时间长,还应考虑短期人工加温,确保棚室内夜间最低温度不低于5℃。早春季节棚室内的温度主要通过通风来调节,早春通风换气可在晴天上午温度达到22℃时开始,至16:00时前稳定降至 25℃时结束。夏季气候炎热时,应除去裙膜,只保留顶膜避雨。

③水分管理 芦笋幼苗定植后及时浇定根水促进活棵,待水渗下后再覆细土壅根。定植后应根据天气状况和土壤墒情适当灌水,生长期追肥也应随水冲施。大棚栽培尽可能采用滴灌措施以实现节水灌溉和水肥一体化。秋季是芦笋秋茎旺发期,也是养分积累的关键时期,遇秋旱要适时浇水,否则会影响来年笋茎的抽发和减产,且易引起早衰。一般从大棚扣膜到芦笋笋茎采收中期,为避免因浇水降低土壤温度造成笋茎产量降低,可不浇水;在芦笋笋茎采收后期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通风量逐渐加大,可适当浇水,棚内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左右。

④追施肥料 芦笋幼苗移栽成活后20 d,应及时追施尿素、沼液等速效氮肥,促使幼苗快速生长发育。一般每667 m2随水追施尿素 7~10 kg 或 1∶4 的腐熟沼液1 000 kg。移栽成活后40~50 d,正值第二批嫩茎将要抽发时期,应追施秋发肥促进抽发笋芽数量多且生长健壮。追肥以复合肥为主,氮肥为辅,每667 m2可追三元复合肥30~40 kg、尿素10 kg,确保芦笋停止生长之前的肥料所需,利于秋季发育到最大限度,积累更多的同化养分,为来年笋茎丰产奠定基础。注意追肥时不要将肥料直接撒在土表或距植株根基太近,以免养分流失或灼烧植株,应距芦笋植株根基20~25 cm顺垄开施肥沟,沟深10 cm为宜,将肥料施入沟内及时覆土耙平,追肥后及时灌水促进肥料溶解和吸收。

⑤植株调整 一是母茎留养:3月下旬4月上旬留养春母茎,留养数控制在2~3 a生芦笋3~5根,4 a生以上芦笋 6~8根;8月上中旬留养秋母茎,2~3 a生芦笋留养8~10根,4 a生以上芦笋留养10~15根;进入10月后抽发的嫩茎不能作母茎留养。二是植株打顶摘心,根据不同高度大棚确定植株打顶高度,8 m宽单栋棚打顶高度为1.3~1.4 m,6 m宽单栋棚打顶高度为1.2~1.3 m。三是防止倒伏,可以采用立支柱、拉绳等方法。

5.4 芦笋采收期管理

芦笋定植后第二年即进入笋茎采收期,也是芦笋植株管护的关键时期,直接影响芦笋植株的生长年限和每年笋茎采收产量品质。长江流域芦笋一般在早春大棚育苗,当年夏季定植,第二年开始有少量笋茎采收。但早春露地育苗秋季定植的芦笋,因当年生长期较短,第二年春季一般不宜采收。

①采笋前的准备工作 a.清园。清园工作一般在早春土壤解冻后进行(清园过早会因冬季温度过低导致芦笋地下根茎受冻),此时芦笋地上茎的入土部分开始腐烂,容易拔除。清园时芦笋地上部越冬母茎只能逐根拔除,不能用刀割,防止残茬遗留而孳生病虫害,也不能用锄头刨挖,以免损伤鳞茎盘上的越冬笋芽。清园时及时拔除芦笋地上部越冬母茎,清除残枝、落叶,将拔除的茎秆集中在一起烧毁、深埋或沤肥,对病虫害发生严重的芦笋田还要开展全园消毒工作(对整个芦笋田喷洒50%多菌灵300倍液)。清园工作完成后,及时划锄松土,然后耙平地面准备培垄。

b.培土软化。通过培土作垄使抽生的笋茎不长出地面,是栽培白芦笋的技术关键。具体培土作垄的时间依各地气候条件而定。培土作垄过早,会导致土温回升过慢,延迟芦笋笋茎抽发;培土作垄过晚,笋茎极易长出地面而见光变色。长江流域一般在地下10 cm深处的土温达到10℃,大概在采笋前的15~20 d培土作垄最为适合。培土作垄可分一次或多次进行,如果芦笋田土层较厚,春季土壤温度回暖较慢,则应采取多次培土作垄,每次培土厚度在10 cm左右,待土壤温度升高后再培土一次,最终通过培土构筑标准的土垄。培土作垄时一是要求土壤要湿润适度,不能过干或过湿;二是要在离芦笋根茎鳞茎盘40 cm以外处取土,以免损伤芦笋根系,根系损伤则会影响芦笋产量和品质;三是要将土壤中的砖、瓦、石块拣净,打碎拍细土块,以防笋茎抽发时碰到硬块弯曲变形,影响商品外观。垄的大小应根据株年龄和芦笋生长的状态而定。一般依照笋株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宽土垄,生长健壮的盛产期成龄笋株垄可适当宽一点,而生长势较弱的幼龄笋笋株垄宽应适当窄一些。培土作垄的高度则主要依照芦笋罐头加工对原料长度的要求标准而定,对于不同笋龄和生长状态的芦笋植株,培土作垄的高度相同。一般采出的笋茎长度比原料标准要求的长1~2 cm,如原料要求净长18 cm,培垄的高度应从地下茎根盘表面至垄顶25 cm,这样采笋时还可以留下2~3 cm的笋茎基茬,以保护鳞茎盘免遭损伤。笋茎在土垄中生长至离地表1~2 cm时及时采收,这样就不会因超长或缩短而导致减产。

②芦笋采收及采笋期管理 长江流域大棚芦笋栽培以采收绿芦笋为主,一般在笋茎23~26 cm高时齐土面割下。每次采收不论好坏应全部割取,否则遗留的笋茎残桩会继续生长而消耗养分,且易腐烂传染病害,影响后续采收笋茎的产量和品质。芦笋的采收一般可持续50~60 d。采收时间长短、采收量的多少,与笋株年龄、植株生长状态等有关。芦笋采收清洗分等分级后用布条或尼龙绳捆扎上市。

芦笋采收期间,笋茎的生长需要大量养分和水分,因此需要加强田间管理,才能取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

a.施肥。芦笋采收期间施肥一般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适当混施少量优质氮磷钾复合肥,每667 m2总施肥量约为腐熟农家肥5 000 kg,同时施入三元复合肥60 kg、尿素 20 kg、氯化钾 10 kg。一般在采笋前结合培土作垄按总施肥量的30%左右施入,采笋结束后再施入全年总施肥量的70%左右腐熟农家肥。而采笋期内尽量不施肥或追施少量复合肥作为补充。

b.浇水。芦笋虽较耐旱但对水分要求十分敏感。一般笋茎采收期间,土壤质地为壤土的芦笋田,可保持土壤含水量在16%左右,以利提高笋茎产量和品质,以后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土壤蒸发量逐渐增大,适当灌溉以保持土壤湿润,可10~15 d浇灌1次(以隔行轮浇,浇小水为宜),尤其是高产芦笋品种更应及时浇水,否则容易散头。采笋结束后结合施肥灌大水1次。

5.5 采收后的田间管理

笋茎采收结束后,为了使抽生的嫩茎形成植株并生长茂盛,以促进来年笋茎的生长发育,必须搞好肥水管理等工作。

①施肥 成龄笋在8月中旬时应再追1次秋发肥,每667 m2追施三元复合肥 50 kg、尿素20 kg、硼肥 1.5~2.0 kg,重施钾肥,硼肥可增加芦笋的营养品质和增强抗茎枯病的能力。

②浇水 根据芦笋生长需要,一般浇3次关键水。第1次在采笋结束后放垄之前,首先施足底肥,待芦笋嫩茎抽出地面之后再浇水,以利迅速发挥肥效,促进值株健壮成长,此时采过的笋茎伤口尚未愈合,不宜浇水过早,否则易引起伤口腐烂导致植株死亡。第2次为促进秋芽的萌发,避免植株早衰,争取来年嫩茎丰产,于8月初追施秋发肥时遇旱也要及时浇水。第3次在立冬(11月7~8日)前后,为防止冬旱,确保笋芽安全越冬,及时浇1次防冻水,以利来年春季幼芽萌发与生长,减少芦笋空心。

6 病虫害防治

芦笋主要病害为茎枯病、枯萎病、根腐病等;虫害主要为斜纹夜蛾、甘蓝夜蛾等夜蛾科害虫及蚜虫、蓟马等。应采取生态措施、农艺措施、生物措施、物理措施等综合措施进行绿色防控,禁止使用违禁化学农药。采笋期间用药应注意安全间隔期。

病害预防措施主要有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栽培;清洁田园,割除病茎,烧毁或深埋;结合清园施用生石灰或石硫合剂进行土壤消毒;田间覆盖地膜,控制氮肥,防止植株生长过旺;发病初期可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 1 000倍液、80%乙蒜素乳剂 1 0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乳剂 2 000倍液或 1∶1∶240的波尔多液喷雾防治,每7~10 d喷1次,连喷 2~3次,茎枯病还可用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可湿性粉剂加白乳胶黏合剂涂茎。

虫害防治措施包括夏季保留顶膜、撤除大棚裙膜并加盖防虫网,进行避雨防虫栽培;棚室内在植株顶部以上20~40 cm处悬挂黄板诱杀蚜虫,每667 m2用黄板20~40块;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夜蛾科害虫,每2 000~3 000 m2安装1盏;利用性诱捕器诱杀夜蛾类成虫。每667 m2分别防治1~2个斜纹夜蛾诱捕器和甜菜夜蛾诱捕器。防治蚜虫、蓟马选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1 5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或每667 m2用1%苦参碱可溶性粉剂15 mL对水50 kg喷杀;防治夜蛾科害虫,可选用15%茚虫威悬浮剂4 000倍液、5%氟啶脲乳油1 500倍液、5%虱螨脲乳油1 000倍液或1%甲维盐乳油2 000倍液喷杀;防治地下害虫可采用敌百虫拌菜饼诱杀。

猜你喜欢

嫩茎芦笋根系
绿芦笋结出“绿笋情”
欧洲“芦笋季”
叶用黄麻新品种帝王菜4号
雅安市:织密根治欠薪“根系网”
波罗蜜叶绿素缺失突变体嫩茎转录组分析
文冠果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无公害芦笋栽培技术
根系分泌物解铝毒作用研究进展
西班牙芦笋替代南美芦笋
烤烟漂浮育苗根系致腐细菌的分离与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