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学校体育新格局的构建

2021-03-13

关键词:体育学校课程

宣 丽

(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体育建设强国纲要》指出,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这为学校体育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坚定了信心,增强了力量。

1 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1.1 学校体育文化的长期缺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每天的时间都被电脑、手机等各种屏幕占有,没时间也没有兴趣锻炼身体。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在校学生也进入了以手机和电脑为主的生活状态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学校体育是发展群众体育的重要传播载体,学校是发展群众体育人口的重要基地。一个国家的体育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为体育强国的重要指标。据国家体育总局《2019年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体育人口占可统计的7~70岁总人口的33.9%,比1996年仅仅提高了2.5%,可见体育人口所占比例相比泱泱大国的人口来说还是较为低的。而这其中,年龄段为16~2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33.4%。可见,提高该年龄段的比例能够较快提升体育人口数量。但问题是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大都处于重要的学业阶段,学习压力较大,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目光普遍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导致学校并没有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青少年是体育健身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让这些学生接受好的体育文化,等将来这些学生毕业后分散到全国的各个角落,他们接受的体育文化可以熏陶并带动周围的人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从而提高体育人口数量。因此学校体育文化不可或缺。

1.2 学校体育发展指导思想陈旧

学校自身体育教育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现有理论的创新能力不足。对于国外先进的体育教学理论缺乏深入了解,对其理论的产生背景及过程没有进行充分的挖掘,导致没有结合自身教育情况创新出适合自身的、生命力强的体育教育理论。自身某些体育教育理论的建立脱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致使体育教育理论的建立没有强有力的联系教育国情,融入“课程思政”。

1.3 学校体育教育管理机制有待改革

学校体育教育管理体系归政府统一管理,虽然在职责划分,机构设置上利于体育教育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学校内管理体育教育的部门较少,对于校内体育教育缺乏直接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资源供应不足是制约校内体育教育改革重要原因。二是政府管理体系层次过多,管理繁杂,学校的宏观管理能力得不到保障。三是政府单一化管理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此种管理体系导致管理渠道运行不畅通。四是政府监督不如学校自己监督方便,快捷,专人专干,学校自己监督更有利于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1.4 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1)对于体育课程不够重视。当前我国各个阶段的学校大多还是强调文化知识的获取,大学之前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导致体育得不到重视,甚至很多学校体育课都被文化课所占用,大学阶段虽然有所好转,学习压力也轻松不少,但由于没有从小养成体育健身的习惯,导致很多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较差,抗拒上体育课,特别是设有考试或考核环节的体育课。加之,高校扩招,使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加,就业问题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压力,迫使学生对专业课内容的学习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一味重视专业性知识的掌握,认为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储备,才能在毕业时脱颖而出,从而忽略了体育课程的学习。

(2)学校体育运动场地及器材缺乏。由于受观念、经费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多学校存在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不全、体育器材设施缺少、人均面积不足、场馆管理维护跟不上、体育器材损坏严重等问题。此外,由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不够科学,导致场馆使用混乱、器材破损率高,极大影响学生的使用体验。而体育场地及器材是影响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们大都希望在上课时有建设合理、配置齐全的场地和充足的体育器材。同时,学生们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多时候都是课余时间,而这时很多场地和器材都是不对学生开放的,导致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为降低。当然课外开放体育场地和设施会加大管理的难度,如使用校内健身器材锻炼受伤后责任划分不明、给校内其他师生带来安全隐患、增加体育设施管理难度、降低体育设施使用寿命以及增加运动场所水电消耗等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应该成为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阻碍。

(3)学校体育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学校体育中师资力量不够完善,部分学校中体育教师数量过少且综合素质不高,教师教育水平薄弱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目前教育部或者当地教育部门针对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无论是项目还是名额都比较少,体育教师对相关运动领域的新技能、新规定大多通过社会培训取得,这些都不利于体育教师的自身发展。

2 构建学校体育新格局的措施

构建学校体育新格局的主要措施如下:

(1)深化体教融合。新形势下,体教融合发展是促进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推进体育工作进程,推动体育新格局早日到来的重大举措。将体育资源与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在保证学生身体素质的前提下,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教育体系,为我国体育人才资源稀缺做好人才输送。

(2)实行固本行动。固本行动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当前现有的课时分配,学分规定、教育资源、师资力量的前提下进行固本行动,学校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体育课程,不得无故占用体育课,对于有条件的地区建议适当增加体育课程,严格把控体育考试流程,将中考成绩作为高考的分数参考。在原有体育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的体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

(3)开设地域特色体育课程。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应将各地域,各民族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引入体育课堂,充分唤醒学生的锻炼兴趣,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最后根据学生的选课结果开展课程教学。不断深化体育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探索和总结体育教育模式并加以推广。

(4)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在人、财、物方面给与大力支持。合理规划高水平运动项目,完善高水平运动员文化教育机制,确保学业标准不降低、教学质量不降低,为优秀运动员完成学业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

(5)培养体育意识。体育教育不应只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不断磨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勇于直面失败,越挫越勇,积极向上。逐渐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让学生从体育中受益。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积极培养学生的劳动教育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学校,家长应充分认识体育教育的作用,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劳动教育的意识和精神。

(6)科学规划体育场地开放。政府应充分考虑体育场地的位置,深入调查人民的锻炼需求,最终建立以群众使用为主的体育场地。另外,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顶层设计,解决体育场开放的安全及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 结束语

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关键时期,学生通过体育教育,逐渐遵守体育精神、体育道德,最终内化到自身人格特质内。《纲要》为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提出了一系列实施方案,包括体育冬夏令营、体育技能培训、青少年体育赛事、体育俱乐部等,这些方案具有良好的前瞻性和指导性,符合当前体育教育国情下学生的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的还需要构建学校体育教育新格局,在体育强国背景下构建学校体育教育新格局是大势所趋,应当努力做好。

猜你喜欢

体育学校课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