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中含“程度”义词的勘误

2021-03-13赵园园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量级火候

赵园园

(贵州师范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以下简称《词典》)是目前最新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笔者在该《词典》中搜寻含“程度”义的词,发现这些词条存在偏误:鼓:形容凸起的程度高。撑:充满到容不下的程度。火候:比喻修养程度的深浅。以下将具体分析这些词条存在偏误的原因,并进行更正。

一、对《词典》释义的勘误

(一)鼓

《词典》对“鼓”的解释为形容词,形容凸起的程度高。钱包很~|口袋装得~~的[1]468。对《词典》中所列举例句分析如下:

例(1)a:钱包很鼓。(形容钱包凸起的程度高)

(1)b:钱包鼓。(只形容钱包凸起,并未描述凸起的程度如何)

例(2)a:口袋装得鼓鼓的。(形容口袋凸起的程度高)

(2)b:口袋装得鼓。(形容口袋凸起,并未描述凸起的程度如何)

由例(1)b 可以看出,去掉“很”之后,句子便不再表示“钱包凸起的程度高”的意思,只表示“钱包凸起”这一状态。例(2)b 中,当去掉形容词“鼓”的重叠形式后,句子不再表示“口袋凸起的程度高”,只表示“口袋凸起的状态”。以上例句表明,“鼓”本身并没有“形容凸起的程度高”的意思,“凸起的程度高”之意是由其前面的程度副词“很”或其重叠形式来表现的。

造成此情况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释义不当,如例(1)b 和例(2)b 中的形容词“鼓”在句子中表示凸起,用以描述“钱包里装的钱很多”或“口袋里装的东西很多”,即“容器中所容纳东西的量很多”,这容易被误认为是“凸起的程度高”,强行将语境义附在具体词义上;另一方面,由于程度副词“很”或重叠形式的干扰,会使读者误将其作为“鼓”的词义,混淆二者词义。

(二)撑

《词典》对“撑”的解释为:充满到容不下的程度。少吃点儿,别~着|装得连口袋都~破了[1]164。

对《词典》所举的第二个例句分析如下:

例(3)a:装得连口袋都撑破了。(形容口袋装的东西充满到口袋容不下的程度)

例(3)b:装得连口袋都破了。(形容口袋装的东西充满到口袋容不下的程度)

例(3)c:装得连口袋都撑了。(“撑”用在这个语境中不合适)

在以上例句中,“撑”只表示“支持、支撑”。例(3)b去掉“撑”同样可以表示“充满到容不下的程度”。由此可见,“撑”并不能表示“充满到容不下的程度”,这一释义是由其后面所带的补语“破”来表示的。例(3)c单用“撑”,仿佛将“口袋”拟人化,如果不使用拟人修辞,一般“撑”用在这句话中是不恰当的。可见,“撑”对主语的选择有条件限制,不能用于描述非生命体“充满到容不下的程度”。

释义不当是由于“撑”所带补语“破”的干扰,误将主语和“破”组成的语境义“充满、装得过满”强行加到了“撑”的词义上。

《词典》释义中第一个例句“少吃点儿,别撑着”中的“撑”字,姑且可以表示“充满到容不下的程度”。但这个释义不够准确,应改为“因进食过多造成肚子饱胀、容不下”更恰当,如下面例句:

例(4)a:徐二先生道:“却是真的。我今天清早吃的那炸鳜鱼、猪排都好。我向来吃西餐吃不饱的,今天把肚子都撑破了。(张恨水《春明外史》)

例(4)b:徐二先生道:“却是真的。我今天清早吃的那炸鳜鱼、猪排都好。我向来吃

西餐吃不饱的,今天肚子都撑了。(自编)

例(4)a表示“徐二先生吃得过多而饱胀”,例(4)b去掉“破”,句子的意思不变。

所以,“撑”仅可以表示“因进食过多造成肚子饱胀、容不下”,不能完全表示“充满到容不下的程度”。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撑”对主语的选择有所限制。贝恩德·海涅(Henine)等将语法化看作若干认知域之间的转移过程,他们把各个基本的认知域排成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等级,即人>物>事>空间>时间>性质,此等级的前半部分(由人到空间)是实词变为虚词的过程,后半部分(由空间到性质)是虚词进一步虚化的过程[2]。“撑”尚处在语法化过程中,其在进一步虚化时,很可能出现“充满到容不下的程度”的意义,但现阶段这一意义还需要借助补语“破”来实现。

(三)火候

《词典》对“火候”的解释为:比喻修养程度的深浅。他的书法到~了[1]590。

例(5):他的书法到火候了。

例(5)中谓语“到”作为动词,表示“到达、达到”,引介动作行为发生的终点。既然是终点,所带宾语须是定指的地点或层级,但释义中“程度的深浅”是一个动态的量级,具有不确指性,所以该释义是不恰当的。

“火候”在《词典》中的初始义为:“烹饪时火力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

例(6):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宋·苏轼《猪肉颂》)

例(6)中,“火候”表示烹饪猪肉时的火力强弱和时间长短,句子描述“火力和时间合适的时候,猪肉鲜美可口”。初始义有两个语义要素:“过程”和“目的”。“过程”指在烹饪时掌控火力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目的”指达到满意的程度。在“火候”的初始义所在句中,“过程”要素作为显性信息,被言者凸显,引起听者重视;“目的”要素作为隐性信息,表达言者目的,使烹饪食物的程度达到理想的水平。后经过语义泛化,“火候”从只适用于描述烹饪的过程到适用于描述其他所有事物的进展过程。

例(7)叫雷子掉下来炸,可又不能碰地,碰地会弹起来崩着人。这火候拿不准,手指头就炸飞了。(冯骥才《炮打双灯》)

例(7)中,“火候”的显性信息指的是“对炸药的处理过程”,隐性信息指的是“想要达到炸药不伤害人的目的”。

例(8):不过其实我文字火候已到,关说不关说,又是其次了!”(刘斯奋《白门柳》)

例(8)中,“火候”的显性信息是“对文字的修炼已达到他认为可以考试的水准”,隐性信息是“他在文字方面的修炼过程”。如果“火候”仍表达修炼的时间长短或程度高低,那这句话应改成“不过其实我文字火候已到可以考试的水平”,加上宾语来明确达到的程度。但这句话后面并未出现宾语,所以“火候”已经出现“事情发展或水平修养已达到期望的阶段”的意义。

沈家煊指出,事物的显著度跟人的主观因素有关,当人把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到某一事物上时,一般不显著的事物也就成了显著的事物[3]。“火候”在语法化过程中由于人的认知作用,事物的显著度发生了倒换。人把注意力有意识地从“过程”要素倒换到“目的”要素上,使“过程”要素变为隐性信息,“目的”要素变为显性信息。当人们提升了“目的”要素的显著度时,“火候”就演变出“事情发展或水平修养已达到期望的阶段”的意义。

二、释义不当的共同原因

这些释义不恰当的原因存在共性。曹春静提出,学界将数量范畴和程度范畴视为并列的两个范畴,并都隶属于量范畴[4]。“程度”是事物变化达到的状况,程度的量主要表现为量级的差异,而非量的数值大小。程度的差别是认知主体通过客体与参照对象的比较获得的,可以呈现为一个量级序列,所以不处于程度量级上的词义不是动态的程度。

通过研究释义发现,“鼓”和“撑”的词义都处于程度量级上,可以表达程度义,但未指明各自在程度量级的位置。程度量级和程度等级,如图1所示:

图1 程度量级和程度等级的区别

图示的标尺代表程度量级,标尺上的数字代表程度等级。前者是动态的量级,不具有定指性;后者是静态的层级,具有定指性,可以准确标记词义的级别。“鼓”和“撑”的词义就代表整个程度量级,至于具体处于这个标尺的哪一级别,是等级1、等级2或是其他等级,词义并未指出。二者只能在前后添加程度副词“很”或补语“破”、运用重叠等手段来确定语境义处于哪个等级。《词典》释义易将程度副词或补语的意义与“鼓”“撑”的意义相混淆的原因就是未区分动态的程度量级和静态的等级。

注释:

① 本文例子中的b 和c 均是作者为便于对比分析的自行举例。

猜你喜欢

现代汉语词典量级火候
说火候
火候足时它自美
从脸谱说起
没有什么火候不火候
21连胜
现代汉语中艺术类行业语泛化现象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字母词收录与修订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