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构建

2021-03-13侯贻菊杨永艳

世界竹藤通讯 2021年1期
关键词:竹林贵州省产业链

张 喜 侯贻菊 霍 达 周 华 杨永艳

(1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阳 550005;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丛生竹工程技术中心昆明 650224)

竹产业是绿色产业,具有基础性、循环性、碳汇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以及涵盖范围广、就业容量大、产业链条长和产品种类多的发展潜力。2018年2月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竹产业被列为农村产业革命12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及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引导产业重点扶持[1]。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下,如何构建贵州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竹产业巩固贵州省脱贫攻坚成果、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支撑乡村振兴和提速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管理部门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目前,我国对林业产业链形成机制[2]、整合[3]、运行过程[4]及其稳定性[5]有过初步分析,对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和国家扶持政策[6-7]、林业产业金融体系[8]、林业特色产业发展与林业补贴政策[9]等也有零星报道。安徽省于2010年就颁布了《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意见》[10],随后福建、四川、贵州和浙江等省也颁布了相关政策支持竹产业发展。本文系统疏理了近20年来国内竹产业发展的政策文献,针对高原山地的特点和近年来的实践构建了贵州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旨在为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及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案例。

1 资料收集与研究思路

1.1 资料收集

通过对浙江、福建、湖南和四川等地实地考察,同时网站收集国内主要竹产区各级政府近10年出台的竹产业政策文献,共收集到省级政府文献10余份,市(州) 及县(市、区) 政府文献30余份。通过中国知网(CNKI) 收集到近20年林业产业链建设和产业扶持政策文献近50篇。从贵州省内420余家竹企业中随机抽取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企业30余家,调研政策的落实现状与对政策的需求。

1.2 研究思路

应用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产业链理论[1-5],针对贵州省山地竹产业生态系统[11-12]及发展特异性[1-2],综合数个竹产业发达省份[10]的成功案例构建支撑政策框架,将贵州省近年的实践与企业案例剖析相结合,提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2 竹产业发展政策框架

围绕竹产业“原料供应—产品生产—市场营销”主体产业链,针对竹产业发展现状差异性和发展目标区域性的特点,建链、补链、延链和强链,对现有竹产业链整合、重组和优化,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围绕竹产业链,建立工作链,建设资金链、物流链、增值链及创新链等;制定包括资源培育、资源利用、产业脱贫、投资金融、科学技术、公共服务和乡村振兴等领域助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图1)。

图1 竹产业发展政策框架Fig.1 The policy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mboo industry

2.1 产业布局

依据“两山两水”及“星罗棋布”的竹产业发展格局[1],贵州省制定了竹产业发展图谱及区域竹产业链(网) 建设框架。

1) 赤水河竹产业带。赤水市为产业集聚地,重点利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慈竹(Neosinocalamus affinis) 和硬头黄竹(Bambusa rigida)等资源,以竹纸、竹笋和竹(木)家具产业链为主体,产业链前延部分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推进美丽乡村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产业链后伸部分与产业园建设相结合,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打造西南竹产业高地和贵州竹产业发展的领军者。

2) 大娄山方竹产业带。覆盖桐梓、绥阳和正安等县(区),重点发展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 等西南地区特色笋用竹种,打造方竹全产业链及食用笋系列高端品牌,弘扬绥阳“旺草竹编技艺”等竹文化产业。

3) 清水江竹产业带。包括黎平、从江和榕江等县,竹资源以毛竹、慈竹、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 等为主,竹产业发展和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建立特色竹产业链,重点开发竹雕、竹编、竹扇等竹工艺品和竹筒酒、竹筒饭等特色食品,弘扬丹寨“中国鸟笼之乡”等竹文化产业。

4) 武陵山竹产业带。覆盖碧江、江口等县(区),竹资源以毛竹、光箨篌竹(Ph.nidulariaf.glabrovagina) 和雷竹 (Ph.propinquacv.prevernalis) 等为主,主要建设毛竹和光箨篌竹产业链,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竹缠绕、竹生物医药、竹活性炭等高科技企业,弘扬玉屏“中国箫笛之乡”等竹文化产业。

5) 星罗棋布区。指贵州省“两山两水”竹产业重点带以外的地域,以特色竹产业链建设为主,如盘州市毛金竹(Ph.nigravar.henonis) 分布相对集聚,面积在2 000 hm2左右,有竹海景区及苗族大筒萧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七星关及邻近区域金佛山方竹天然林分布近7 000 hm2,有产业化基础;贵阳市近年大力引种金佛山方竹等笋用竹种,适应性评价良好,产业化前景广阔。

2.2 产业组织

组织政策是一个自适应循环体系,由目标、内容、形式和手段构成(图2),由省联席会议制定,下设工作专班(办公室) 执行。

图2 竹产业发展组织政策框架Fig.2 The framework of organizational polic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mboo industry

1)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1名省领导领衔的省(直) 相关部门及重点市(州) 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贵州省竹产业发展推进机制。联席会议主要职责:①传达学习省委、省政府关于竹产业发展的相关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省领导重要批示;②负责全省竹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制定竹产业推进方案、发展目标、重要政策[6-7]、重大事项及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及专项资金安排,组织召开全省竹产业发展工作调度会;③审定有关市(州) 竹产业发展方案,协调解决竹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汇报工作推进情况、存在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④指导竹产业重点发展市(州) 及相关县(市、区)建立相应的联席会议制度。

2) 组建工作专班。工作专班(办公室) 在省联席会议领导下负责具体工作,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局,其他单位专班成员为联络员。联络员负责对接、沟通和协调本单位牵头完成的重点任务,按时向联席会议报送推进完成情况。主要职责:①负责全省竹产业发展日常事务,督导检查各有关责任单位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竹产业发展方案的执行情况;②组织调查研究,开展日常工作调度,拟定全省竹产业有关文稿及需要联席会议研究决定的有关事项,协调解决竹产业发展中的具体工作问题;③指导竹产业重点发展市(州) 及相关县(市、区) 建立相应的工作专班。

3) 成立竹产业发展联合体。联合体由省—市(州) —县(市、区) 3个梯次构成,日常事务由各级工作专班负责(图3)。联合体围绕贵州省竹产业发展,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品牌支持和企业主体的原则,按照“1+2345”产业链推进模式,相互赋能、协同创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政府机构、产业主体、学界力量、金融机构和行业协会各方优势,通过工作链搭建竹产业交流与合作平台,实现“产、政、学、金”合作,产业链上下游互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3 竹产业发展联合体架构Fig.3 The framework of consortiu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mboo industry

①政府部门:由省竹产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组成,负责制定贵州省竹产业发展方案,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措施;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桥梁与纽带作用,加强政府部门、服务机构及行业组织合作,统筹解决竹产业发展相关问题。②企业:包括省外大部分国家级(林业) 竹产业龙头企业和中国竹藤品牌集群企业、以及省内涉竹的一二三产企业,推进千企引进和千企改造“双千工程”深度融合竹产业发展,实现工作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三链合一”;通过“延链、补链和强链”措施实现竹产业升级,产业链“重组、整合和优化”实现竹产业现代化。③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充分发挥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企业研发中心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开展竹产业发展规划、学术研讨、专题培训及技术交流等服务,解决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进竹产业科技创新。④金融机构和财税部门:包括财政和税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贵阳市分行等10余家金融机构,以及“国家林业产业投资基金[13]”等基金组织,落实竹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及税费优惠,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为联合体成员提供风投、贷款和资金支持。⑤行业协会:以中国竹产业协会和中国林学会为主体,邀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中国造纸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药学会和中国营养学会中涉及笋竹研发的专家组成智库,为贵州省竹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⑥农民合作社:省内涉及竹产业的农民合作社数量众多,覆盖一二三产业诸多领域,是竹产业发展的基础单元;农民合作社连着千家万户,是乡村振兴和竹业现代化的重要实践者。

2.3 产业结构

贵州省提出在2020—2022年全省完成新造和改培竹林20万hm2,其中新造2万hm2、改培18万hm2,竹林总规模达到33万hm2,采伐竹材264万t,生产竹笋118万t,3年竹产业产值达390亿元以上。

推动竹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现代竹林经营基地、竹产业加工示范园区、竹产品展销交易中心和一批竹业旅游示范景区(点),基本形成“一产优、二产强和三产兴”的产业体系,绿色生态、优质高效和三产融合的生产体系,标准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经营体系,全方位、全链条、一站式的服务体系。达到产业融合推进、重点突破和量质齐升的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品质化、高端化和特色化的竹产业发展道路。

3 竹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

3.1 完善经营政策

1) 推进竹林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建立健全林权流转交易平台,支持开展林权抵押、担保、评估、处置等服务,鼓励依法通过出租、承包、抵押、互换、转包、入股、转让、合资和合作等方式流转竹林进行规模化经营。鼓励收储与流转林权建立竹林基地或开展竹林游憩活动,依法取得竹林经营权的,切实保障经营主体合法权益。竹林道路及生产用房设施,竹林科研、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设施,供水、供电、供热、供气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用地标准范围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无需办理使用林地手续和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2) 多途径扩大竹林资源。鼓励对评估后的失败造林地规划营造竹林基地,在交通干线网络两侧建设竹林风景线,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建设小型笋用竹林基地。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或通过对已退耕还林地实施林相改造等方式建设竹林基地。现有竹林科学间伐,对自然保护区内的竹林优先办理采伐备案等手续。允许在自然保护地一般控制区,适度发展竹林生态旅游和竹林康养等产业,支持建设竹家乐、竹林人家、竹林小镇和竹林风景线等服务设施。

3.2 健全财税支持

1) 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贵州省政府明确2019—2022年每年从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安排1亿元支持竹产业发展。实行“问题导向、示范带动、分类施策、绩效奖补和总额控制”的原则,重点扶持从事竹产业的企业、农民合作社、个体生产经营者等经营主体以及科研机构。支持范围包括竹林基地建设、产品加工、缴税奖励、品牌创建、宣传推介、交易平台、科技研发、融资创新、贷款贴息和产业保险等,优先资助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

2) 整合财政等资金。包括: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如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项目资金;②中央财政资金,如财政扶贫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高标准农业建设资金、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专项补助资金等项目资金;③省级财政资金,如省级财政扶贫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和森林植被恢复费等项目资金;④地方投资,如市(州)、县(市、区) 人民政府安排用于农村发展的相关财政专项资金;⑤整合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涉及中央、省、市(州)、县(市、区) 投资的乡村道路建设、村庄整治、工业园区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

3) 财政补贴[9]。用于竹林生产的伐竹剪等小型机械可比照农机补贴方式给予适当补贴。将竹林育苗基地配套灌溉设施纳入农田水利建设补助范围。将竹区旅游步道、生态厕所、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纳入省级旅游专项资金补助范围。从2019年起,将新造竹林、低产竹林改造纳入国家森林资源培育、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支持范围。

4) 税费优惠。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 中规定的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的竹加工企业,可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对符合政策规定的农民合作社或大户牵头组织进行简单加工的初级笋竹产品和加工剩余物,收购方凭农产品收购发票或销售发票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75%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175%摊销。

3.3 加大金融扶持

1) 信贷资金。支持国开行[8]、农发行等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放宽贷款条件、降低贷款利率、简化贷款手续。

2) 融资担保。鼓励和支持建设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市(州)、县(市、区)、乡(镇) 3级互动性担保体系。构建以农民合作社互动担保为基础,农户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平台,行业协会为桥梁纽带的竹产业发展融资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发展破解融资难题[14],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3) 社会资本。支持企业申报《贵州省绿色产业扶贫投资基金》 和《贵州省工业及省属国有企业绿色发展基金》[1,13],享受国有企业同等政策待遇。支持企业通过并购和重组等方式招商引资发展竹产业。

3.4 完善科技支撑

1) 成立专家服务组。以贵州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为主要对象,建立竹产业“科学技术—产业经济—市场营销”高端人才库,设立省外专家顾问组和省内专家咨询组。组织专家为贵州省竹产业发展方向及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供决策咨询,为竹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企业及招商引资项目等提供技术支撑,完善毛竹和方竹为主体的“资源培育—笋竹加工—产品质量”地方标准体系[15],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为标志,指导重点县(市、区) 建立竹产业品牌体系。

2) 建立人才培训体系。依托省内大专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和知名企业,建立竹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上岗培训和定期轮训制度,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3) 建立科技推广体系。建立省—市(州) —县(市、区) —乡 (镇) 4级竹业技术推广体系,服务于竹产业系列科技成果推广、标准体系应用和优化模式推广。

4) 建立研究院(中心)。支持在竹产业重点县(市、区) 内,依托管理部门和主要企业,联合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建立竹产业研究院(中心),如赤水和桐梓等地的竹产业发展中心,推动区域竹产业高质量发展。

3.5 高效利用竹林资源

1) 完善基础设施。竹区结合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将“村村通”“组组通”和产业路联网,提高竹林单位面积道路率,实现通电、通水和无线网络全覆盖。

2) 建立示范基地。在竹林资源相对集中县(市、区),集合竹林培育中的高新技术,创建示范基地,展示现代技术在竹林提质增效中的效应[15]。基地基本实现运输路径网格化,灌溉设施自动化,作业机械小型化、轻量化和便利化。

3) 建设仓储工程[12]。竹林出笋期短,上市时间集中;竹林需年年间伐,竹材材质至稳定期后宜及时利用。在竹林资源相对集中的赤水、桐梓、碧江和黎平等县(市、区),建立鲜笋冷藏库和竹材仓储区,延长市场供应期。

4) 建设竹文旅游景点。建设提质增效、林下经济、竹林康养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竹林示范体验基地,引入竹文创产业打造竹林精品景点及竹林精品旅游线路。

3.6 提升经营主体质量

1) 建立企业库。以贵州省3条主体竹产业链[2]为主,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竹制品、竹制工艺品和竹林旅游产业链,建立企业链(库)。甄别每条产业链中起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和起制约作用的关键企业,建档立案,一企一策地重点扶持及扩容提质。推动省内外企业以联合、并购和品牌合作等方式整合重组,实现产业链高效率发展。

2) 招商引资。利用“双千工程”实施企业招商[14],引进省外国家级及林业行业重点龙头企业中竹企业、中国竹藤品牌集群企业,整合省内竹企业、重组与优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设计、包装与建立省级竹产业发展项目库,包括竹产业精深加工项目和产业链现代化建设项目等,利用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国际竹产业博览会等平台推介,实施项目招商。

3) 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落实《贵州省优化营商环境集中整治行动方案》 《贵州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方案》 和《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若干措施》[14,16],税务、投资、金融和市场监管等部门做好宣传解读,制定和出台覆盖产业链各环节的推进政策,主动上门服务,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确保优惠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3.7 打造特色品牌

1) 完善产品商标。贵州省仅“红赤水”“竹王”和“顶菁”等几个品牌获贵州省著名商标称号,无驰名商标。创建“黔林臻品”“黔林优选”系列黔贵绿色有机竹笋品牌,打造竹浆纸、竹家具、竹工艺品等竹类产品知名品牌。鼓励贵州茅台集团、“老干妈”公司等贵州省知名企业利用IP知名度,在其产品上增添竹元素,带动与创立竹产品新生品牌。

2) 建设品牌企业。贵州省现有国家级林业行业及省级龙头企业分别为2家和9家,同420余家的企业总量不成比例,需进一步完善“市(州) —省—国家(行业) ”系列龙头企业等企业品牌申报与评定工作,推进企业建设与产业培育规范化、规模化和现代化,进一步“建链”和“强链”。

3) 建立产业园区。结合国家部 (局) 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园”“林业产业示范园”和“林业科技示范县”等园区建设与认定,在竹产业重点县(市、区) 建立一批国家级示范园,展示竹产业发展效益。

4) 建设县域品牌。结合国家部(局) 建立的著名品牌,如赤水市的“中国竹子之乡”、桐梓县的“中国方竹笋之乡”和三穗县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推进竹产业重点县(市、区) 建设特色竹产业品牌,示范竹产业发展效益。

3.8 培育产品市场

1) 建设竹产品交易市场。依托赤水市丰富的竹资源及现有产业链,建设西南竹(木) 家具产业园、竹纸制品产业园和竹笋制品产业园,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桐梓县的交通便利条件和渝南黔北近20万hm2的金佛山方竹资源,建设西南竹笋制品交易中心,打造区域高端竹笋产业高地。

2) 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在“京东”“淘宝”和“多彩贵州”等国内知名网络平台开设展销窗口,推介贵州竹产品。以村、组及大户为基点建立农村电商平台,线上销售竹制品及竹林产品。

3) 加强产品产销对接,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在贵州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和4A级以上旅游景区,择点设立专柜展销竹产品,在东西部对口帮扶城市中设立贵州竹产品窗口,实施“黔货出山”战略。开展“黔货进超市”和“黔货进军营”等方式对接产销,建立相对固定的产销管道。同中美企业家商会等中外商业组织建立联系,开拓贵州竹产品海外市场。

4) 加大竹制品政府采购力度。简化和提速企业生产的竹产品进入政府采购名录程序,积极推动竹产品进机关、事业单位和学校。支持竹企业定向生产航空、高铁、酒店和大中型企业专用产品。

3.9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1)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依据不同竹产业链的特异性,建立以农户为中心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农户”和“合作社+农户”等形式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4-5],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引导竹农通过参与土地流转、劳务服务和入股分红等方式,与企业及合作社形成紧密联系的产业发展共同体。

2) 保障竹农合法权益。设立竹农投诉热线,竹产业重点县(市、区) 政府定期召开协调沟通会,及时掌握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利益联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协调解决。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争取不断加大生产保险力度。对参加保险的企业、合作社、大户和农户等经营主体在信贷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探索建立农业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互动体系。

3) 积极稳定价格。对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竹材和竹笋原料,积极探索建立阶段性最低保护价,协商确定交易指导价,约束企业和竹农遵守承诺,降低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加大“合同帮农”力度,强化订单双方法律意识,着力解决订单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鼓励打造联合品牌,降低经营风险,实现利益共享。

4) 强化金融服务。建立竹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与竹业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大力推广“竹链贷”“信贷贴息”等模式,打通竹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鼓励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投向“三农”,实现涉农信贷投放规模持续增长,满足竹业生产经营多层次和多元化的融资需求。

5) 构建诚信体系。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将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状况列为龙头企业的监测与考评指标。引导企业建立行业自律、企业诚信和承诺活动,探索建立合作社、大户及农民等为主体的诚信体系,对失信主体不再给予项目扶持、信贷担保等惩戒。

3.10 创新经营管理机制

1) 改善供给侧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改善供给侧的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匹配性和有效性。改善竹业生产条件,提高集约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并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制度性安排。整合并做大做强竹业品牌,提高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提高竹产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

2) 改革管理机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要求发展高效竹业,推进林下经济、竹旅一体化。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着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推动形成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产业发展的竹业发展新模式。发展产品精深加工,延链和强链竹产业,拓宽竹业增效、竹农增收空间。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竹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完善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机制,健全产品质量例行检测体系,整体提升竹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的运行机制,提高竹产业管理组织化水平。

猜你喜欢

竹林贵州省产业链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为什么大熊猫生活在竹林里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铲除论文造假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竹林野炊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