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展示平台研究
2021-03-13尹雄陶丽萍潘伟晨
尹雄 陶丽萍 潘伟晨
摘 要:文章对江汉平原皮影戏数字化保护和展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以江汉平原皮影戏为例,基于博达CMS系统,进行了江汉平原皮影戏网站平台进行设计和构建。该平台包含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历史渊源,艺术价值,传承人,优秀作品,科学研究,文创产品等多个内容模块,是“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江汉平原皮影戏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706(2021)15-0156-04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gital protection and display of shadow play in Jianghan plain,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gital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akes shadow play in Jianghan plain as an example, and designs and constructs the website platform of shadow play in Jianghan plain based on Boda CMS system. The platform contains many content modules such as the historical origin, artistic value, inheritors, excellent work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of shadow play in Jianghan plain. It is a useful attempt and exploration for the digital prote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protection; Jianghan Plain shadow play
0 引 言
非物質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采集、数字处理、数字存储、数字展示以及数字传播等技术手段再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复原成数字形态并加以保存[1]。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有助于非遗文化提升艺术价值,展现文化内涵,有利于促进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良性循环,保障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如何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技术来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热点课题。对此,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展开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
1.1 国外现状
许多发达国家比较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比如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记忆世界”项目,在全球的范围内促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进程,旨在解决日渐变质的文献收藏的问题。美、英、日等多个国家也已经组织相关部门机构利用最新的数字和网络技术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2 国内现状
我国在“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起步较晚,近十年来,通过法律政策、工程项目、标准规范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力非遗实践性的发展。与此同时,众多学者从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和实践研究三个方面对“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亦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究。谈国新(2013)从信息空间理论的视角下,对数字化的采集标准、呈现和传播三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宋俊华(2015)认为当前数字化保护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面临着忽视地方性、难以展现非遗活态性、重形式轻意义等文化问题。黄永林(2015)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做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王伟杰(2018)认为“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具体实践中,应拒绝“转基因的非遗”和“开发性破坏”,主张对非遗进行有限度地利用,保持非遗原生态的“灵韵”和文化特色。
2 江汉皮影戏的内涵与价值
以江汉平原皮影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的是在5G时代下,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唱腔、表演方式、造型特征等特点进行数字化保护以及创新传承[3]。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指流行在湖北省中部、南部的部分省市,包括沔阳(今仙桃市)、天门、潜江等县市,具有较为一致的艺术特征的皮影戏。迄今为止,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是江汉人自己的“土电影”,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江汉平原皮影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它是“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汉平原皮影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传承价值、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
3 江汉皮影戏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其最大特点是带有特定的情感属性,同时兼具动态性和无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开发,依赖于当代新技术的积累和发展。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依托于精准的、多样的数据采集和储存,趣味的、专业的视觉设计,多方面增强用户沉浸感,增加用户体验。建立专业的数字化资源素材数据库,并将江汉平原皮影戏的保护与传播形式,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探索和整理江汉平原皮影戏的艺术特点,通过数字化手段,加大对江汉平原皮影戏宣传,提高其影响力和关注度。
4 江汉平原皮影戏创新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江汉平原皮影戏网站通过对江汉平原皮影戏的艺术特征进行可视化设计,生动的再现江汉平原皮影戏的艺术特征,工艺价值等。让平台用户更加便捷地了解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制作工艺、艺术特点和专业知识,进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与传播。
4.1 网站的用户需求分析
用户通过该网站,可以降低时间成本,及时全面的了解江汉平原皮影戏知识,获取专业的信息,促进相关知识的普及,提高大众关注度和影响力,兼具教育性、公益性和趣味性,拉近非遗知识与用户之间的距离,用户需求分析如表1所示。
4.2 板块内容
江汉平原皮影戏网络平台的板块内容主要涉及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历史起源、相关文化内涵、代表性传承人、制作工艺、工具、代表作品、以及相关文创作品等内容,旨在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专业的江汉皮影戏数据。
4.3 数据采集
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许多全新的采集记录手段,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包括图文扫描、立体扫描、全息拍摄、数字摄影、运动捕捉等[4]。此次江汉平原皮影戏的主要数据采集方法为文献查阅、田野调查和摄影摄像。
4.4 部分页面展示
平台以用户心理需求为基础,巧妙地运用皮影元素再现建烘托皮影文化氛围(如图1首页设计图所示),增加趣味性互动,增强用户体验感,促进皮影戏网站平台合理化。旨在将社会公益活动与文化传承结合,大力推广和宣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终希望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的重视[5]。
对江汉平原皮影戏制作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类管理,如图2所示,从制作材料、制作工具、制作工艺三类进行细分,方便查阅专业知识。
皮影戏表演者站在白色布幕(俗称亮子)后操作相关影人进行表演,辅助布置各类各样的道具。通过灯光将影像在银幕上显映出来,场景明亮,色彩丰富,像放电影一样,如图3所示皮影表演艺术页面。
5 域名和关键技術支持
域名:http://jhpyx.whpu.edu.cn/
为了提高平台建设的效率和兼容性,结合平台的实际情况,决定该平台的技术采用博达CMS建站系统,该系统可以便捷地完成建设和部署,后期的维护也是简单快捷。如图4所示,博达CMS建站系统页面截图。
使用博达CMS建站系统的流程为:建空网站,搭建模板,增加栏目,完善资料,发布网站。
(1)建空网站:进入站点管理界面,点击网站建设模块,如图5所示,建立一个空网站。
(2)搭建模板:首先编辑好本地html等文件,再在博达系统中用从本地HTML文件新建相应的模板文件,如图6所示。接着用系统自带的组件替换掉本地HTML文件中的相应模板,最后再把配套的CSS,JAVASCRPIT导入系统中,完成模板文件的创建。
(3)增加栏目:如图7所示,根据我们具体的需求增加栏目,设置主模板,并在资料库中设置相应的文章或者图片资料源。
网站建好后,完善内容资料,发布网站,即可访问,自此完成整个网站的建设。
6 结 论
目前该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面的有效的信息,专业的知识,亲和的互动都为用户访问该平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保护形式已经丰富化、多样化,用新媒体技术对皮影戏资源信息进行展示,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下一步笔者将探索把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技术融合进来,尝试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为用户提供更完善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赖文橘.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J].现代信息科技.2018,2(4):140-141.
[2] 洪运维,方世巧,李艳伟.数字化在传统手工艺传承与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广西乡村为例洪运维 [J].现代信息科技,2021,5(1)113-116+120.
[3] 徐浩宇,王茹,郑斌.湖南非遗“平江皮影戏”数字化保护与创新研究 [J].中国包装,2021,41(5):60-63.
[4] 陈强,罗笑.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媒体展示平台研究——以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为例 [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51-52.
[5] 胡凯萌.非遗视域下建盏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网站设计 [D].西安:西北大学,2020.
作者简介:尹雄(1984—),男,汉族,湖北襄阳人,高级实验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遗”数字化保护,虚拟仿真实验;陶丽萍(1965—),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潘伟晨(1994—),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生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3857500338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