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绕家枫香印染的应用价值研究
2021-03-13黄艾薇
摘要:贵州省麻江县的民族服饰产业是地方重要的经济产业,枫香印染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民族服饰产业发展有疲软之势。文章基于民族学视角,结合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探析枫香印染的历史与技艺特征,以及该技艺与麻江县河坝村民族服饰的融合和其特色的具体体现,以管窥该地民族服饰产业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以及贵州绕家枫香印染技艺的应用价值。文章认为枫香印染技艺的应用是当地民族服饰特色之源,民族服饰产业的复兴需借助优化服饰制作工艺流程、倡导技艺生产性保护等方式。
关键词:枫香印染;应用价值;民族服饰
中图分类号:TS1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3
自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民族经济的发展得到更加充分的重视,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各地特色产业的发展也成了工作重心。贵州省麻江县河坝村瑶族人民孕育出的特色传统技艺枫香印染历史悠长、文化底蕴深厚、工艺流程繁杂讲究、图案精美秀雅,深刻体现了瑶族的传统与特色,早在1991年就有二十余件枫香印染制品被我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截至2020年7月,河坝村还有世袭染匠杨勋勇,点花传承人代表曹兴妹、龙盼宝、杨本安,染匠传承人杨万仁等多位枫香印染技艺传承人。枫香印染工艺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制作工艺繁杂、出品量少、制作者十分辛劳等,枫香印染技艺仍濒临失传。此外,随着外界文化对民族村寨的冲击越来越大,地方民众穿民族服饰的频率越来越低,需求量也越来越少,加之枫香印染制品的人工成本高,产品售价较高,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枫香印染制品在当地市场销售量骤减。相对的,虽然枫香印染制品针对本地人的消费市场有所缩小,但外地消费市场却随着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爱好者的增加等逐渐扩大,由普通游客、枫香印染的爱好者或研究者等外地消费群体构成的消费市场逐年扩大,并逐步成为枫香印染制品的主要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能否保护面临失传的枫香印染技艺,并吸引地方人才参与、增强当地人对枫香印染的认同,与当地乡村振兴的经济振兴具体实施,即民族服饰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
文章运用历史文献调查法和田野调查法,以贵州省麻江县瑶族村寨河坝的民族服饰为例,研究非遗技艺枫香印染的应用价值,试图通过分析当地枫香印染的发展历程、民族服饰引入枫香印染后形成的特色以及当地民族服饰市场效益情况,探寻当地民族服饰产业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从而针对枫香印染技艺应用之下的整个瑶族民族服饰产业的发展提出方向与提议。
1 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复杂精细的流程
1.1 “天染”之源:绕家枫香印染的历史
在瑶寨河坝村,枫香印染技艺有着约700年的历史,见证了绕家人的生境和文化变迁。瑶寨河坝村境内有龙山河,河谷、山地、台地、丘陵等不同地形组成了该地地貌,村寨四周有枫树、银杏、松柏,古木参天。总体而言,河坝村处于比较封闭的山区之中,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故历史上麻江县河坝村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传统文化保留纯粹。
一些长期居住于此的人,在利用当地环境繁衍生息的同时,创造了一种世代传承的特定文化,长此以往,此地就形成了具有一定特征的社区,即瑶寨河坝村。“绕家人”是河坝村瑶族人的又一名字。绕家有两支,位于都匀绕河地区的一支被称为上绕家,另一支是河坝村下绕家。因为河坝村在较长时间内都处于一个不与外界往来、通婚的相对封闭的状态,一般没有外界的人来到此地,其生态环境和文化形态保存相对完好。1990年左右,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民族识别工作,绕家人被归为瑶族,河坝村落后封闭的情况逐年改善。
关于绕家枫香印染技艺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其中一种说法是以口述史的方式流传下来的,传说一个小女孩在房子外的一棵有百年历史的枫树下编织织物,枫油流下来滴在白色的编织物上,用染料浸染白色织物后,枫油印处出现了白色的花朵,枫树染料便诞生了。另一种说法是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的,即天上之仙托梦传授技巧。此外,还有一种功能主义的说法,即枫木染色是古代宫廷女子的爱好,逐渐演变为染色和编织技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发现了一百多件古代蜡染物品。由于地方气候和墓葬形式的差异,总的说来,新疆和贵州的蜡染文物出土最多,且出土文物多属唐宋时期[1]。
黔东南自治州州级传承人杨万仁说:“听老辈子们讲,最开始来到这里的先祖们找不到其他食物,就只能用花鸟虫鱼充饥。这些东西救了他们的命,祖祖辈辈为了表达感恩和纪念,就把花鸟虫鱼的图案纹饰印在衣服上,穿在身上,记在心间。”说完他摊开一张制好的头帕,又说:“看这上面的花纹,没有别的,都是花鸟虫鱼。”正如杨万仁所讲,在众多枫香印染制品的图案中,常出现鱼类、鸟类的图像,这与河坝村瑶族人在历史上采用的狩猎采集的生计方式不谋而合,可见这些图案花纹确实与该民族的历史变迁息息相关。而据当地人口述,龙、凤、鱼、鸟类图案也是子孙繁荣的象征,拥有美好的寓意。
人们逐渐开始对这个拥有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古朴少数民族产生兴趣。河坝绕家枫香印染技艺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绕家枫香印染也逐渐走出大瑶山,向外界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1.2 “天染”之技:绕家枫香印染的技艺特征
河坝村瑶族妇女会先在自制的白色土布上画图案,然后将枫香油和牛油按10∶2的比例混合制成油料,并把它装在一个碗里,放在热的草木灰上。把几颗未燃尽的炭火石埋在灰烬中,保持草木灰的温度不变。两种油融合后,妇女会用刷子或竹签蘸油,反复涂抹在画好的图案上。待蜡风干以后,就可以进行上色步骤了。在染坊里,人们将涂好油料的布浸入靛缸,靛缸内的染料以蓝靛为主,黑色也较为常见。然后她们会取出这些经过反复浸染的布料到河边反复漂洗,直至布上的枫香油、牛油混合物完全被洗刮掉,再将布放至室内通风处阴干,之后布料上便會出现青底白花、蓝底白花,或青底蓝花等色彩对比鲜明的花纹图案,也有蓝青底与蓝白色的花纹图式搭配的图案。图案各异,色彩和谐,风格细腻,颜色调配饱满而不杂乱[2]。
枫香印染制品和蜡染制品的差异在于其染料和使用的绘图工具。蜡染制品是用蜂蜡和蜡刀制作的,枫香印染制品是用枫油、毛刷和小竹竿制作的。由于枫树油渗透性强,染布在风干后质地柔软,而且洗涤和染色后都不会出现冰裂的现象,印花会更加清晰,颜色对比也更加强烈。由此可见,枫香印染技艺具有复杂、精美和独特等特点[3]。
1.3 “天染”之缘:融合枫香印染的缘由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确立自己的身份是通过与他人互动而达成的,这种相互作用并不是单纯的刺激与反应,而是基于对某种意义的解释,必须通过符号实现。人与社会不是固定的实体,而是一个不断互动和变化的形态[4]。
根据符号互动论,麻江县河坝村的瑶族民族服饰可以用于区别人的不同身份,而这种互动是基于不同的人的家庭地位、日常活动范围的,这种身份的不同正是借助服饰这种符号载体实现的。如麻江县河坝村瑶族服饰以青和蓝为主色调,青和蓝体现了明快素雅的民族气质,而且在劳动时也不易弄脏。女装多以红色花纹配之,对于年轻妇女来说,鲜艳明快的颜色才不会显得单调,视觉效果十分强烈,表现了当地瑶族妇女热烈的性格特点。男装、童装较简便,因为男人一般是主要劳动力,需要轻便的服装以便劳作;儿童四处跑跳,轻便耐脏的服装更适合儿童玩耍。
将独具特色的非遗枫香印染技艺融入河坝村瑶族服饰,不仅能让服饰更精美,更具特色,更有市场竞争力,这也是对珍贵且濒临失传的传统特色技艺的一种传承和保护,能增强河坝村瑶族年轻人的主体性身份认同感。
1.4 “天染”之美:融合枫香印染形成的特色
瑶族女装由于花色、样式相较其他种类的服饰更多,因此更具有代表性。瑶族女装有盛装和便装两种。瑶族妇女在重大节日、隆重场合会从头到脚打扮,这种隆重的装扮被统称为盛装,其服饰中常用元素如四色布、彩色锦囊、肩部花边、花带、围腰片等多印有枫香印染的图案。清代后期以来,瑶族人渐仿汉人习俗,除重大节日、隆重场合着盛装外,均改穿便装。瑶族妇女便装的花纹图案相较于盛装而言更为简洁,但其所用布料也是枫香印染制品所用的原料之一,同时在头帕、搭头巾、腰带等处常有少量枫香印染的图案纹饰做点缀。从河坝村瑶族女性的盛装及便装的常用布料和图案装饰来看,枫香印染技艺已经融入当地民族服饰中,且运用十分广泛。
枫香印染的融入使瑶族服饰独特多样的花色和款式得以完美呈现,枫香油的巧妙运用使染制出的布料不像其他染制工艺产出的布料那般坚硬,反而质地柔软、体感舒适。用枫香油混合牛油制成的油料,既能避免在反复浸染、洗刮过程中图案开裂损坏,又能使图案不轻易褪色,长久保存。
2 河坝村民族服饰产业的发展困境
2.1 枫香印染的工艺效率与市场情况
麻江县河坝村涉及枫香印染的企业目前有十来家,都是以自家厂房的形式生产。传统的瑶族服饰往往都是一件一件手工制作,基本流程有准备工作、绘制样图、点花、染布、脱蜡。除自织布、制油料、绘草图的时间外,浸泡染布要六至七天,洗刮晾晒要一至两天,到最后制成枫香印染成品最短也要半个月。枫香印染制品制作流程复杂,纯人工生产,效率较低,不适用于大批量或紧急的生产销售情况。
国家级非遗保护行动已经进行了近二十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在非遗政策的引导下,河坝村瑶族人民有意识地突出其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当地的民族服饰产业特色组织均采用枫香印染技艺进行服饰的生产或销售活动。麻江县劳动技能实训基地每年会组织枫香印染技能培训,此地也是麻江县河坝靓丽瑶族文化产品旅游开发基地。
2.2 挖掘枫香印染的应用价值
麻江县的民族服饰产业特色组织立足于枫香印染技艺进行生产或销售活动,其主营范围较大,涵盖旅游产品、服装、饰品等多方面,专利产品众多,如利用枫树油进行染布的油脂混合搅拌装置、中草药材染布用的手工揉搓辅助器具等。这些无不显示出当地从业者有创新的主动性,但产品的特色并未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县级传承人龙明丽说:“我们的传统服饰和制作工艺非常有特色,我们瑶族的非遗传承(项目)应该被保护,枫香染技艺应该被更多人看到,希望更多人认识瑶族,让我们的特色文化制品走出瑶山。”可以看出,当地传承人开始思考怎样让本民族的特色技艺获得更高的知名度,想让枫香印染成为河坝村瑶族的象征符号,甚至是当地的文化名片。
河坝村传统文化知名度不高,村寨自发建设发展,整体风貌一般,文化挖掘深度不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严重制约。其文化整体还处于一种自发的保护状态,该地民族服饰的生产具有从众性,且夹杂随意性,这影响了该地特色技艺的文化魅力。河坝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枫香印染技艺不断传承发展,但是发展带动力不足。这表明枫香印染技艺亟待生产性保护[5],河坝村瑶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多样化路径亟须创新。
3 结语
在国家战略政策背景下,推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地方人才的参与和非遗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拥有崭新的机遇。在为当地民族服饰产业发展提供的几个建议中,优化服饰制作工艺流程是重中之重。在工艺流程上,提前制好油料、绘制样图,目的是既保留文化手工性,又提高效率。绘制样图时,可以以点带面,以传承人带领不会的滞留民工,还可以由传承人绘出样板设计图,其他人手工模仿。必要时也可通过机器生产的方式生产,以应对大单、急单的情况。除此之外,传承人应发挥好带头作用,如在管理方面,合作社可以召集多名传承人,形成村内枫香印染产业的组织规模后,再去参与市场竞争。合作社要发挥纽带和领导者的作用,让传承人充分发挥其文化和技术价值。
生产性保护就是要使非遗文化的核心技艺在生产性的活动中得到真实、完整和可持续的传承,且要保证传承的有效性,使产品在制造、售卖、购买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保护,实现良性发展。对于稍欠活力但又颇具潜力的枫香印染技艺,生产性保护更是有效的补救措施。瑶寨河坝村的非遗衍生品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在瑶寨河坝村民族服饰生产实践中,非遗枫香印染技艺的保护应该成为重点工作。河坝村要想以枫香印染产业为发展亮点,就需充分挖掘非遗枫香印染技艺的应用价值,以此带动民族服饰和其他周边文创产品的销售,逐步实现产业兴旺,推动河坝村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琛,杨文斌.贵州蜡染[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3-4.
[2] 杨军昌,徐静.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丛书: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卷[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185-188.
[3] 朱伍根.绕家枫香染 画在布上的青花瓷[J].旅游,2020(7):96-101.
[4] 李金云.符号互动论述评[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20(7):80.
[5] 田兆元.经济民俗学:探索认同性经济的轨迹——兼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本质属性[J].华东師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6(2):88-96,154.
作者简介:黄艾薇(1997—),女,四川内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学、民族文化与旅游经济。
372950190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