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罗斯电影《他是龙》看重复手法在电影艺术表达上的运用
2021-03-13钱雅淇贾文婷
钱雅淇 贾文婷
摘要:《他是龙》(Он-дракон)是俄罗斯一部以唯美为主题的魔幻浪漫爱情电影,以浪漫、玛麗苏、跨种族等关键词获得了广泛关注,2016年引进国内后,更是收获了无数的少女心。无论是情节的重复,还是道具或歌曲的重复,都使电影的情节变得紧密和完整,同时使故事的情感表达更加丰满。
关键词:《他是龙》;电影;唯美;重复;线索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03
1 情节
1.1 残忍的仪式
该场景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在开头,以古老传说的形式表现,整体呈现悲哀肃杀的基调。第二次是女主角米拉第一次出嫁,其作为婚礼的仪式进行,却导致了龙的到来。第三次是女主角米拉第二次出嫁,也以此种形式进行[1]。
第一次是为了铺垫情节,此后的第二、第三次则是女主角心境变化的合理表现途径。虽然场景相同,但女主角的内心截然不同,从第一次出嫁时的懵懂到第二次的纠结悲伤,到最后决心唤龙时的坚定勇敢,能让观众感知到女主角的心境变化[2]。
1.2 家人的送嫁
送嫁的场景分别在首尾出现。第一次出嫁是整个故事的起因,第二次则发生在米拉从龙之岛回来后。
第一次米拉听从父亲安排而结婚,但姐姐却认为伊戈尔是为了身份地位才与自己的妹妹结婚,并不是因为爱情。第二次出嫁,父亲和姐姐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3]。父亲意识到了女儿应该与她自己真正爱的人在一起,说出了“希望你跟随自己的内心”,但同时姐姐误会了米拉是伊戈尔从龙之岛救回来的,向妹妹道歉,但这些后来都成了米拉在第二次出嫁时呼唤龙的契机[4]。
2 元素
2.1 风
风的元素贯穿了整部电影。一是开头用蜡烛表现了风的因素,代表了龙的到来;二是女主角米拉在第一次被龙抓走时以同样的形式出现;三是男主角用花瓣教女主角看见风;四是男主角教女主角放风筝;五是结尾起飞的纸龙模型;六是结局女主角主动唤龙,龙到来时雪花飞扬[5]。
在开头介绍习俗时,以“风吹灭蜡烛”暗示龙的到来,将整个祭祀过程的节奏把控得当,当一切陷入宁静时,蜡烛的熄灭代表着危机尚未解除[6]。
“风吹灭蜡烛”暗示龙的到来同样出现在米拉第一次出嫁时,随着蜡烛的熄灭,米拉被龙抓走。
第二次出嫁时,米拉下定决心呼唤龙的到来,但从观众的视角来看,男主角已经选择自杀,但空中忽然改变行进方向的雪花暗示了龙并没有死[7]。
另外,风也是增进主角关系的契机,该部戏的名场面都与风有关,如男主角在海边用花瓣教女主人公如何看见风[8],以及后来教女主角放风筝。
2.2 火
剧中火的用途有二:一是龙在繁衍后代时通过烧死少女让婴儿浴火出生;二是男主角在人形和龙形之间变换时出现火星。
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前期经常以火星的出现来暗示龙的出现,女主角发现男主角的身份后从悬崖不小心掉落时[9],男主角变身为龙以及再次恢复人形时,都有飞舞的火花出现,这样的设定在画面上更能体现电影奇幻的氛围,岩石上龙形的火星和灰烬也使整个画面看起来极具视觉冲击力。
另外,火星的变化表明了男主角的变化,暗示了前后期男女主角间情感变化的对比。飞舞的火星原本代表危险[10],而二人终成眷属后,龙变身的火星则代表美好。结尾时女主角与龙共同在空中飞行,这样打破常理的画面突出了跨越种族的爱恋的震撼[11]。
3 道具
3.1 皮影戏人偶
皮影戏人偶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开头以皮影戏的形式讲述了少女祭祀恶龙的故事;第二次出现在男主角的回忆里,人偶装在遇难船只的箱子里被风浪吹到岛上来,成了他童年最爱的玩具;第三次出现在女主角离岛后,男主角用人偶皮影戏怀念两人之间的故事[12];第四次是在电影结尾,给女儿讲睡前故事时出现。
电影开头用皮影戏的形式激起观众的兴趣。第二次则暗示了男主角人性的苏醒,人偶给了他对人类的美好幻想,为之后拒绝化龙作铺垫,表明了他本性是善良无害的,因而启发人们对固有偏见展开深度思考[13]。第三次运用主要是为了渲染男主角思念女主角的氛围,既是对美好回忆的依恋,也是对跨种族恋爱面临阻碍的悲伤和无奈,为后面男主角选择自杀作了铺垫[14]。第四次则突出了小家庭温馨的氛围,同时点明了开头皮影戏的叙述对象其实就是他们的女儿,整部电影便是男主角讲述的故事,表现手法十分新奇。这一箱皮影戏人偶过去陪伴男主角长大,现在陪伴女儿长大,象征着人性的温暖在不断地传承。
3.2 纸龙模型
纸龙模型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米拉第一次出嫁前,将它拿在手中把玩;第二次是米拉第二次出嫁前,纸龙乘风飞起;第三次是纸龙贯穿米拉第二次出嫁的全过程,先是从父亲的观台起飞,接着被未婚夫伊戈尔踩在脚下,最后在龙到来时乘风飞起;第四次是作为女儿入睡时的玩具出现[15]。
第一次和第二次出现时,纸龙能够起飞,是因为男主角教会了她感受风的技巧,同样情节的不同结果暗示了龙对米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后面米拉呼唤龙作了铺垫[16]。第二次出嫁时,纸龙起飞的身影与龙到来时的身影重合,设计巧妙[17]。最后他们的女儿将纸龙握在手中入睡的场景,更是营造了温馨美好的氛围[18]。观众一开始或许会对纸龙无法起飞感到遗憾,但最后纸龙却成了大团圆结局的标志[19]。
3.3 埙
埙一共出现了五次。第一次是刚开始女主角将其作为男主角的生日礼物送给他;第二次是女主角做噩梦时,男主角吹奏埙来安抚她的情绪;第三次是男主角在两人认识后第一次想要化龙时,在幻觉中吹奏埙,成功抑制住了冲动;第四次是第二次有化龙迹象时,男主角选择主动吹奏埙来抑制这种冲动;第五次是男主角决定自杀时,从高处坠落,为了抑制化龙自保的冲动而吹奏埙[20]。
埙第一次和第二次出现都是为了表现两人之间暗生的情愫。第三次和第四次出现则表现了男主角对化龙这件事的挣扎,体现了男主角的善良,同时暗示了女主角让他下定了决心,要“像人一样生活”[21]。而第五次则与前四次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之前男主角想像人一样幸福地生活,而这次心中则充满了绝望,为了抑制自杀过程中化龙自救的本能而吹奏埙,充满了悲剧色彩[22]。
4 音乐
4.1 《龙之歌》
《龙之歌》这首歌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次,且均为不同版本。一是在开头讲述祭祀少女的历史时,采用了女声合唱的版本[23];二是米拉第一次出嫁时,采用了男声合唱的版本;三是米拉再次出嫁时,站在湖面上下定决心召唤龙的独唱版本[24]。
第一次肃杀凄凉,是为了引导观众对古老祭祀仪式产生恐惧。第二次则充满了男性的力量,既表现了对屠龙士的崇拜,又突出了婚礼的庄重[25]。第三次由米拉独唱,表现了对龙到来的迫切渴望,也表现了米拉敢于追求爱情的勇气。与独唱版本同时出现的是龙自杀的情景,这样的强烈对比突出了悲剧感,在让观众惋惜之余,衬托出女主角有打破世俗偏见的勇气[26]。
4.2 《摇篮曲》
《搖篮曲》这首歌一共出现了五次。第一次出现在米拉割下自己的长发,并编成绳子从洞穴逃跑时;第二次是米拉照顾为了自己而受伤的阿尔曼时,为安抚两人的情绪而唱[27];第三次则是米拉用埙吹奏的,是送给阿尔曼的生日礼物;第四次同样是用埙吹奏,有三次都是为了抑制化龙的冲动;第五次则出现在结尾,作为幸福结局的背景音乐[28]。
第一次和第二次是米拉为了安抚自己的内心而哼唱,无伴奏,渲染了对各种不确定性事件的恐惧。第三次和第四次出现都与埙结合[29]。第五次使用这首歌的完整版本,营造了幸福美好的氛围,同时这首歌作为刻画一家人幸福生活的背景乐,配合女主角与化龙后的男主角在天空中翱翔的画面,将玛丽苏、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为这一跨越了种族的爱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30]。
5 结语
《他是龙》中重复手法的运用可供我们参考学习,例如如何通过单一物体的重复出现将故事串联起来以及升华主角情感。一般来说,重复手法没有技巧性,但如何运用到点上,以及如何为电影故事的发展服务,仍需要每个导演深入思考和精心编排。
参考文献:
[1] 盛家琛,张宁.浅析摄影对印象派绘画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20(12):52-53.
[2] 庄佳.艺术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9(14):204.
[3] 高琴.《航拍中国》的“点线面体”叙事结构[J].艺术科技,2020,33(23):91-92.
[4] 张宁,李君娴.从《绿皮书》看当下美国黑人的处境[J].大众文艺,2019(23):188.
[5] 陈思妤.简述风光摄影中的构图方法[J].艺术科技,2020(13):84-87.
[6] 卓超慧,徐雷.秦淮商业环境的形成与发展[J].艺术科技,2020(11):60.
[7] 王正崎,孙献华.探究《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构图形式与创作意义[J].大众文艺,2019(24):116-117.
[8] 张想辉,孙献华.以图像学方法分析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6.
[9] 张宁,李蕙廷.《绿皮书》主题内涵之解读[J].大众文艺,2019(24):182.
[10] 谈耘廷,湛磊,葛雪恒.“叛逆”与“脑洞”:浅谈拼贴艺术的历史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9(22):134.
[11] 王碧洋,朱宇婷.论南京地铁三号线《红楼梦》主题壁画设计[J].大众文艺,2019(20):99.
[12] 丁润怡,吴冬蕾.中国传统式园林在澳大利亚的地域化演进[J].设计,2019(10):143.
[13] 陆彪,李毅,房华.沉浸于五感中的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4):88.
[14] 刘梦飞,管雪松. MIHO美术馆:一座关于美的建筑[J].大众文艺,2019(3):63.
[15] 吴歆悦,李雪艳.日本浮世绘对西方印象派时期美术的影响[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34-35,38.
[16] 许欣妍,蒋晖.明清江南地区扇骨艺术的独立与兴盛[J].美术教育研究,2019(23):25.
[17] 徐恬甜,骆玮.小品摄影的意境表现:探索摄影创作的角度与观念[J].美术教育研究,2019(14):28.
[18] 魏辉昱,孙献华.对伦勃朗《夜巡》分析及光影研究[J].大众文艺,2019(24):52.
[19] 沈奕含,温再骞.康定斯基抽象绘画作品初探[J].大众文艺,2019(24):54.
[20] 鲁雅俊.渔村题材纪录片拍摄视角分析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9(23):189.
[21] 顾思慧,陈玮,熊瑶.基于消费文化新模式的商业环境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90.
[22] 张浩宁,吴曼.浅析《延禧攻略》中的文人审美[J].大众文艺,2019(23):77.
[23] 赵越,张宁.论数字媒体视野下的非遗传承人保护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4.
[24] 庄强,温再骞.浅析巴洛克艺术:荷兰小画派[J].大众文艺,2019(21):118.
[25] 苏婧.《红楼梦》的中国传统色彩运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9(21):37.
[26] 朱亦心,陈玮.论中国写意人物画派[J].大众文艺,2019(21):83.
[27] 王伊楠.论南京地区的绿雕艺术风格[J].大众文艺,2019(20):106.
[28] 顾沈奕,狄文和.论赵孟頫“秋郊饮马图”书画品鉴[J].大众文艺,2019(19):114.
[29] 智会.传统与当代形式的融合:以苏州虎丘雕塑[J].大众文艺,2019(18):138.
[30] 马胡勇.浅谈以民国元素为主题的地铁壁画[J].大众文艺,2019(18):67.
作者简介:钱雅淇(2000—),女,江苏南通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贾文婷(198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325950190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