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卫大会开幕式致辞的隐喻分析

2021-03-13杨娟宋雨欣余敏赵时笑

艺术科技 2021年19期

杨娟 宋雨欣 余敏 赵时笑

摘要:文章在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以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指导,以批评隐喻分析为路径,深入探究政治话语背后传达出的隐喻效力和隐藏的意识形态。此外,还基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深入探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致辞中的隐喻策略,以了解当今国际背景下折射出的大国主流意识形态、时代政治以及大国的社会发展模式,更好地发挥当今国际背景下大国的政治力量和道德力量。

关键词:批评隐喻分析;政治话语;世界卫生大会;致辞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9-00-03

自亚里士多德的隐喻替代理论“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以种代种,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开始,关于隐喻的研究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1]。20世纪80年代,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标志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已经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莱考夫是第一位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政治话语分析的语言学家,他主要通过隐喻研究揭示语言背后的政治导向、政治理念和价值观,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功用[3]。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学界的不断探索,隐喻已经从一种简单的语言现象转变为研究话语群体思维方式的一种重要工具[4]。而政治话语中的隐喻不仅扮演着修辞的角色,更是传递政治思想、塑造政治家形象的有力武器[5]。

1 研究背景

隐喻是具有显著意义的认知表达,而不单单是语言的装饰。人们在运用语言思考所感知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时,隐喻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不同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找出相似点,建立想象丰富的联系。这是认识上的质的飞跃。

20世纪70年代,一门新的学科即批评话语分析出现。批评话语分析将语言学与其他社会科学联系起来,扩展了传统话语分析的方法。2004年,查特里斯-布莱克

提出了批评隐喻分析方法。这是在认知隐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隐喻[6]。批评隐喻分析实际上是批评话语分析的一种新的补充和扩展。它将语言分析、认知理解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综合运用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分析和语用学分析,帮助人们对不同概念域之间的关系作出解释,揭示政治话语中隐喻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态度和信念[7]。

政治话语中的隐喻不仅扮演着修辞的角色,更是传递政治思想、塑造政治家形象的有力武器。文章以认知语言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及其融合为视角,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的致辞中使用的隐喻策略,以更好地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致辞中所传达出的隐喻效力和劝谏效果,彰显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和积极推动全球合作抗疫的大国担当。

2 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的题为《团结合作战胜疫情 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致辞为语料(共计1699个汉字),依据查特里斯-布莱克在2004年最先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方法开展研究。隐喻识别、隐喻阐述和隐喻说明构成了批评隐喻分析方法的三个基本步骤。

2.1 隐喻识别

首先,细读全文,将具有隐喻意义的单词列入候选关键词,利用隐喻关键词辨别语料中是否存在隐喻,逐个分析每处隐喻是隐喻性表达还是字面意义。其次,对关键词进行精准定位,分析隐喻表达式的始源域,确定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使用Antconc3.5.8对语料中较为普遍的隐喻关键词进行削尾处理,统计每种隐喻类型的出现比率[8]。

2.2 隐喻阐述

判断隐喻表达式所归属的概念隐喻类型;结合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知识以及隐喻表达式所处的语境阐述每处隐喻的映射关系。

根据检索结果,将隐喻关键词代入原语境中,判断其是否具有隐喻义,删去纯字面意义的词类,然后将保留的关键词进行初步的隐喻分类,根据关键词对每一类隐喻数量进行统计。此外,查特里斯-布莱克提出的“共鸣值”概念也被视为分析概念隐喻的重要参考。共鸣值指的是用一个量化的标准计算出某類源域在语料中出现的频率,即共鸣值=某类源域的隐喻关键词总数×各隐喻关键词出现的总次数。参照共鸣值的概念,计算出每种类型的概念隐喻的共鸣值,然后计算出各种类型的概念隐喻的共鸣值在总共鸣值中占有的百分比,最后将语料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概念隐喻作为重点分析对象[9]。

2.3 隐喻说明

在完成以上基础步骤之后,将所选语料中的隐喻类型划分为六种,解释每种类型的隐喻背后隐含的深层意义,再将各种类型的隐喻在政治话语中的地位和作用阐释出来。深入分析特定语境下使用该隐喻的目的及功效,揭示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语境及认知、语用因素归纳隐喻的语篇功能,探究政治家是如何利用隐喻传达其执政理念以及国家意识形态的[10]。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的致辞中包含多种类型的隐喻,如旅程、战争、建筑、机器、家庭和水隐喻。

3.1 旅程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1980年最早提出旅程隐喻。之后莱考夫又对旅程隐喻进行了进一步总结和概括,他认为旅程隐喻指的是有目的地向一目标前进。旅途是以某一地为目的地的一段行程。在政治隐喻中,政治家们经常把国家发展历程比作一段旅程,而领导人和人民群众则是这段旅程中的旅行者。一般来说,旅程隐喻是一种积极的评价策略,其结果往往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在绝大多数政治语篇中,领导人频繁使用旅程隐喻形容国家的发展过程。旅程隐喻备受青睐,在本篇语料中旅程隐喻占比达到了17%。

例如:这是国际社会抗击艾滋病、埃博拉、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取得的重要经验,是各国人民合作抗疫的人间正道。

例句中提及国际社会共同抗击重大疫情获取了重要经验,因此国际合作被视为人间正道。中国将与联合国合作,采取种种行动,这个合作抗疫的过程经由旅程隐喻表达出来。

3.2 战争隐喻

抗击疫情就如同一场严酷的战争,语料中的战争隐喻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抗击疫情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表现出人们抗疫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致辞中使用战争隐喻表明人类同疾病和灾难作斗争的紧迫性。一般而言,政治家在演讲中使用战争隐喻的目的通常是激励人们战胜疾病灾难,甚至在必要时做出牺牲的决心。

例如: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疾病和灾难的斗争史。

例句中的“斗争”意味着人类抗击疫情的决心和勇气,是源域。团结合作共同抗击疫情,是面对疫情全人类需要具备的精神。

3.3 建筑隐喻

发展国家就如同建设一座宏大的建筑。本篇语料的建筑隐喻将社会主义中国视为一个整体建筑,党和领导人是这个建筑的首席工程师,人民群众是建筑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人们共同努力,协力共进,可以将国家发展得更好,令这座建筑变得更加坚固。很显然,本篇语料中使用建筑隐喻可以提升人们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建筑隐喻在本篇语料中的占比达到了22.4%。例如:

(1)加快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

(2)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例(1)中的隐喻关键词是“建设”,意味着发展目标域即抗疫机制。例(2)中隐喻关键词是“构建”,而目标域是体制。

3.4 机器隐喻

机器一般由多个部件构成。机器可以给人们提供能量并助力其实现目标。机器隐喻表达式中全球被视为一个大机器,各个国家是隶属于大机器的一个部件与子部分。只有所有的部件一起有效运作,大机器方能确保正常运行。因此,当作为部件的各个国家都认真履行职责时,全球这个大机器才能正常运作。

例如:中国将同联合国合作,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努力确保抗疫物资供应链,并建立运输和清关绿色通道。

例句中人道主义救援被视为机器,并由中国和联合国的合作驱动。在本篇语料中中国即将建立对非机制即30个中非对口医院也属于机器隐喻。

3.5 家庭隐喻

语料中的家庭隐喻可以理解为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是一个大家庭,各个国家是这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所有的家庭成员要共同努力、精诚合作,以建立和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的主人和国家的管理者都是人民。人民应该承担起责任并有所担当,人民的职责是将地球建设得更加美好和谐。

例如,我呼吁,让我们……,共同……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3.6 水隐喻

水资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政治话语中最易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隐喻就是水隐喻。水隐喻通常被用来展示新事物的源头以及新的发现。

例如:要加强信息分享,交流有益经验和做法……并继续……开展病毒源头和传播……

例句中“源头”是目标域,指的是病毒的起源。

4 结语

隐喻是人类的认知现象,而不仅仅是语言现象。在政治话语中使用概念隐喻可以传达领导人的领导理念,有助于领导人实现其政治目标,影响大众的判断、推理与行动,增强大众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发表的致辞中包含六种类型的概念隐喻,即旅程隐喻、战争隐喻、建筑隐喻、机器隐喻、家庭隐喻和水隐喻。经统计,旅程隐喻、战争隐喻与建筑隐喻的使用频率较高,这与现阶段的疫情防控有非常大的关系。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一直积极致力于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这表明在疫情防控中,中国一直以人为本,积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呼吁建立与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发表的致辞中所使用的隐喻策略,有利于了解当今国际背景下折射出的大国主流意识形态,更好地解读其政治话语中传达出的隐喻效力和劝谏效果,更好地发挥当今国际背景下大国的政治力量和道德力量,为建构合适的国际和国内公众形象而服务,为理解当今时代政治及大国的社会发展模式和现状提供重要的价值参考。

参考文献:

[1]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22.

[2] 乔治·莱考夫,马克·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80:3-13.

[3] 姚雪丽.政治语篇中隐喻功能研究[J].学理论,2009(17):199-200.

[4]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54-174.

[5] 凤群.隐喻和政治神话的实现:美国总统演讲的批评隱喻分析——从里根到奥巴马[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6(1):18-22.

[6] 查特里斯·布莱克.批评隐喻分析之语料库研究方法[M].英国: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2004:50-100.

[7] 李曦,易来宾.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研究:以拜登在葛底斯堡的竞选演讲为例[J].品位·经典,2021(17):46-48.

[8] 王剑.哲学矛盾和隐喻误用:对“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分析[J].中国翻译,2021,42(3):133-141.

[9] 孙毅,周锦锦.认知隐喻学畛域中汉英自我概念隐喻意涵重塑[J].外语研究,2020,37(4):13-21.

[10] 李炳楠.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人们如何理解认知隐喻学[J].人生十六七,2018(15):13.

作者简介:杨娟(1978—),女,江苏南通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宋雨欣(2000—),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英语教育。

余敏(1999—),女,江苏徐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

赵时笑(2000—),女,安徽蚌埠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翻译。

320550190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