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新教材,挖掘唐诗教学中的美育素材

2021-03-12李冉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篇目唐诗新教材

李冉

一、唐诗的审美价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初中阶段古诗文课程目标定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在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重要教育方针的今天,古诗词的审美价值尤其值得教师的重视。作为诗歌发展到极致的表现形式,唐诗在遣词用字、表情达意和传承文化方面均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解读新教材中唐诗篇目的编写意图,探究唐诗教学中的美育素材的挖掘。

二、解读教材中的唐诗

统编语文教材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共收录唐诗39首,其中教读篇目17首(表1)。整合它们来看,我们首先可以感受到教材在篇目选择上的指导意义。

(一)基于诗人风格欣赏整体美

在这17首唐诗中,“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作品各占3首,“诗魔”白居易作品2首,“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诗骨”陈子昂作品各1;加上“小李杜”之一杜牧、边塞诗代表人物岑参等的作品,可以说是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

以李白的诗为例:教材除不同体裁的3首教读篇目,还选了《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送友人》三首诗作为自读篇目,与教读篇目互为补充。笔者在安排教学时,将《峨眉山月歌》作为《渡荆门送别》的课后自读篇目,请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不借助课外资料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学生可以读出“思君不见”句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小部分同学可以读出诗中“峨眉”“平羌”“三峡”“渝州”一句诗换一个地点的诗人离家的过程和蔓延开来的乡愁。有一位同学将两首诗歌联系起来,借由地理知识大胆推测出两首诗写作的先后顺序,且“万里送行舟”一句将故乡之水拟人化,不远万里为自己送行的江水形象较“思君不见”句少了离家的哀愁,多了仗剑远游的昂扬与豪情。另一位同学又通过伤感的“半轮秋”和明丽的“飞天镜”这两个对月亮的不同描绘方式印证了他的观点。这样的解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诗仙”情感丰富、飘逸浪漫的“游侠”形象就这样在学生心目中渐渐树立起来。

又如“诗魔”白居易入选教材的《卖炭翁》和《钱塘湖春行》,分别代表了他所擅长的讽喻诗和闲适诗两类作品,学好这两首诗对于学生了解白居易的诗风非常有帮助;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用浓艳的色彩表现战争的悲壮惨烈,带有他强烈的个人风格。

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凸显教读篇目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伟大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创作风格,并有意识地在诗句中寻找能够体现这种风格的部分反复阅读、赏析。这对于学生积累文学常识、初步形成对唐诗之美的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基于时代特征感悟人性美

在这17首唐诗中,按照时代划分,盛唐时期的作品占了10首之多。包头师范学院的吴静漪在她的论文中指出:“盛唐诗歌的选文多,不仅是因为其诗歌成就高,更深层次是源于盛唐诗人对自我、对社会、对国家的高度自信。”[1]这一观点给本文带来了很大启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杜甫青年时的作品《望岳》,即使是诗风以沈郁顿挫见长的“诗圣”,也曾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纵观这17首诗歌,有诗人对景物的描摹大开大合,壮阔雄伟,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诗人与友人相处的真挚情感,如“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总的来说,情感都是积极向上的。就算面对人生无常也依然豪迈豁达,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即便是面对家国灾难的忧国忧民,也隐隐含着真挚与希望,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这种积极的处事心态通过阅读教学传递给学生,也是唐诗篇目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新教材删去了《石壕吏》的用意想必也在于此。

基于这一点,笔者在去年疫情时期的网课中设计了“面对逆境”这个活动主题,请学生自选对象,结合学过的唐诗为身处疫情中的人们写一封短信。有同学用“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写给钟南山院士和张文宏医生,表达对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的感谢;有同学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写给不幸染病的人们,表达对他们终会战胜病魔的鼓励。诗句中蕴涵的力量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综上所述,唐诗大多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人文色彩,是很好的素质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感受大唐盛世的繁华和开放给诗人带来的豪放浪漫和自信坚定,以及战乱和流离给诗人带来的深切痛楚與悲悯。这样的真诚与开阔,就是唐诗中蕴含的人性之美。

(三)基于文体特色学习形式美

从教材选入的所有教读篇目古诗词来看,七年级共包含4首唐诗和5首其他朝代诗歌,兼有1首元曲;八年级共包含10首唐诗,另有3首其他朝代诗歌和1首宋词;九年级教材开始大量编入宋词,兼有元曲,只有3首唐诗。由此可得,教材的编排有意引导学生对比诗、词、曲三种文体,在诗这一文体中也更强调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对比。

如八上的《唐诗五首》组合了五首律诗,课后的补白“关于律诗”简单地介绍了律诗在对仗、押韵上的特点,且在课后“积累拓展”第六题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八下的《唐诗二首》则选编两首同为现实主义风格的古体诗,在“预习”栏目中引导学生“体会古体诗在句式、用韵等方面的特点”。

于漪老师说过:“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教师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品位时,也应参考教材编写意图,引导学生在不同体裁篇目的比较阅读中,初步把握律诗音韵和谐、格律工整等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感受其发展到极致的形式之美。

(四)基于学习规律践行思辨美

统编教材采用了“内容主题”和“语文素养”双线组织单元结构[2],最大的变化就是在重视人文素养的同时,兼顾了学科知识和能力。从栏目设计看,单元导语、预习、课后思考等内容均有年级之间的连贯性,又各突出了各阶段、各篇目的教学重点。厘清这些内容,将十分有助于教师用好新教材。

以涉及到唐诗教读篇目的七篇课文的“预习”栏目朗读要求为例: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教材对学生逐级递进的诗歌朗读要求。七年级在朗读中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八年级在朗读中关注不同体裁诗歌的风格和用韵特点,欣赏唐诗的格律之美;九年级则是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读懂诗歌内容,并结合自身阅读感受赏析诗歌之美。同时,“想象诗中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的预习要求也告诉我们,七上的《古代诗歌四首》将元曲《天净沙·秋思》与其他三首诗编排在一起,意在请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注意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领悟作品中相通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认真解读新教材,不断探索教学的新方向,我们就离“教书匠”更远了一步,离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更近了一步。

参考文献:

[1] 吴静漪.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唐诗选编研究[D].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2020.

[2] 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3-11.

上海市杨思中学 李 冉

猜你喜欢

篇目唐诗新教材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议题确认 过程组织 篇目对比——基于群文阅读模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唐诗赏读
唐诗赏读
也说方志的体例与篇目(设计)及二者的关系(随笔)
唐诗赏读
唐诗新学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