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爱上欣赏评述课?
2021-03-12刘妍
刘妍
摘要: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教学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是不可或缺的。学会欣赏是一种生活情趣的显现,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情操。在美术教材的课改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对欣赏教学的重视,新教材中大大增加了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安排了不同派别的世界名家名作,既有专题欣赏,又有课堂欣赏内容。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了多种形式的美术作品,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促进学生对美术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对学生认识、学习不同的美术语言、表现手法,激发创作的灵感都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读画 比画 品画 评画
欣赏教学对学生审美素养的提高,乃至在人一生的成长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在新的美术教材中,可以体会到对欣赏教学的重视,新教材较之原教材大大增加了美术欣赏的量,安排了较多世界名家名作,既有专题欣赏,又有课堂欣赏内容。让学生感受多种形式的美术作品,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促进学生对美术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对学生认识、学习不同的美术语言、表现手法,激发创作的灵感都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如何让学生爱上美术欣赏课呢?通过对人美版教材的美术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实践,总结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读画——欣赏作品的内容
古人将看画称之为“读画”,想来是很有道理的,我们看一篇文章:粗略一瞄,只能称之为浏览,而读就需要一字一句地看。这里提出“读”的意思也是如此。欣赏的第一步就是要引导学生仔细地读作品中每“一字一句”,即每一个细节。《星月夜》是荷兰画家凡高的代表作,画面内容丰富,色彩对比强烈,笔触强劲有力,此画被安排在了人美版第8册的第20页的左上角,大幅的插图,并配了文字简介,欣赏本画时我首先安排了读画的环节。
师:请仔细地观察画面,你在这张画中看到了哪些颜色?
学生1:我看到了黄色、蓝色、白色、黑色、橙色、绿色。(学生可能在看画时顺带读了作品简介。)
师:这些色彩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1:对比强烈。
师:非常好!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学生2: 反差大。
师:你不仅观察得非常仔细,而且非常善于思考。
师:你又看到了哪些线条?线条的排列有什么变化?
生3:弧线、短直线、曲线。
生4:有长有短,叠加在一起。
师:继续来欣赏,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
生5:我觉得这幅画很美。
生6:我觉得村庄很平静。
生7:我觉得天空和村庄的对比强烈,画家画画时的心情很复杂。
生8:天空的面积很大,我觉得画家当时的心情一定很压抑。
师:你们对这幅画的感受不同,源于你们欣赏艺术作品的角度是不一样的。
通过这个环节的欣赏发现,学生仔细地观察画面中每一个细节,了解了画面所表现的内容与环境,还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比画——发现艺术美的规律
“比”是对读的延伸,为的是更好地读懂内容。是呀,有了参照物作比较,就能见之长短,分出优劣,显现风格。通常面对一件作品时难以读出,难以读懂的内容,通过比较就会一目了然,因此在欣赏教学中比较是一种有力的手段。
1.不同风格作品的比较
《黄河逆流》是唐代著名山水画家马远的作品,表现了黄河波涛汹涌的场面。欣赏时,学生把《清明上河图》表现汴河水的线条与《黄河逆流》进行比较,并要求用手势来模拟,学生都非常投入,比较中学生发现《黄河逆流》波涛起伏,线条粗犷,表现出黄河水波涛汹涌的场面。《清明上河图》中汴河水,用平缓细腻的曲线画出水波荡漾,平静柔和的情形,不同的线条表达了水不同的气势与河流的不同气质。
2.艺术作品与真实物体的比较
通过真实物体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对比、能够很好地让学生认识到艺术表现的手法。《民间玩具》一课中为了学生认识坐虎的艺术手法,我采用了与真虎的对比学习。学生观察发现了坐虎身上没有老虎的斑纹,倒有许多老虎身上没有的东西。如:有牡丹、莲花、童子、石榴等具像的图案,与一些点、线、面的抽象图案。学生在观察对比后认识到这是一种添加的艺术手法,使作品更生动精彩。
三、品画——感悟作品的内涵
品茶、品曲、品画……是呀,美术作品何尝不需要慢慢地去品味呢?只有“品”才能体会滋味,浮想联翩。尹少淳老师将美术作品分为可感因素与非可感因素。可感因素是指作品具体呈现给人的感官的一切性质,包括我们一般认为的形式因素,如对比、调和、节奏、韵律、对称、均衡、色彩、光度、质地、肌理等等,另外包括我们传统认为的内容或题材因素。调动通感与想象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东山魁夷》带来的静谧、清凉感,《向日葵》的热烈、明亮,体会画家不同的心境,也可以通过想象拓展作品的外延,完成对艺术作品的再创造,真正的欣赏应该是一个对作品再创造的过程。
四、评画——表达自己的思想
关于欣赏与评述,课标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我们思考:评述并非是一种高不可攀的行为,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具有不同的程度,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作出自己的评述。
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爱好、性格各不相同,对美术作品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所谓“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欣赏凡·高的《麦田上的乌鸦》时就有学生持不同的观点:有学生说我不喜欢这幅作品,画面乱糟糟,像在刮龙卷风,天太黑了,乌鸦飞的那么低,我看到的麦田不是这样,我喜欢平静的麦田。也有学生说:我很喜欢这幅作品,这幅画的色彩对比那么强烈,黑蓝色的天空,金黄色的麦田,呈现出别样的美感,仔细观察,能体会到画家当时压抑、绝望、复杂的心情,单从艺术变现方面谈,我觉得这幅画能表达画家的情感,是一幅非常成功的作品。多么精彩的表述呀!连我都深受感动。
五、临画——体会语言的美感
临摹是中国古代习画最常用的方法,所谓“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对待临摹的态度,古人将其视为学习的入门途径而非最终目的,模仿不是拘于一家,而是创造自豪风格的基础。
“操千曲而后曉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欣赏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事,正是需要在我们的引领下通过反复实践而得以提升的。
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