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实施德育“生活化”教育
2021-03-12叶俊菁
德育走向生活,德育重心下移是新时期、新形式下对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德育工作仅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德育工作离开了社会大舞台,就会成为“镜中花,水中月”。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就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以德育实践为载体,拓宽思路,挖掘资源,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使学校德育生活化,才能使德育工作产生最大能效。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德育实效性低下,道德教育中人们常常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离,德育目标被无限提升,脱离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在道德价值观认识上过于强化其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而忽视它的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无视道德学习主体性,重说教,忽视了生活世界的主观生动性。这种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脱离现实人生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在遭遇复杂道德生活时难以适应,无能为力;学生具有“多重人格”,表现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为此,学校将德育工作重心下移,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通过综合实践课程,实施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德育生活化教育。通过德育生活化教育,让学生实实在在体验作为社会个体和公民所必需具备的基本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基本道德判断与素养。社会实践的过程渗透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德育依托并融入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当中,对于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行为转变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实施“德育生活化”教育的理论与基础
1.“德育生活化”教育的概念界定
“德育生活化”教育即以现代生活为中心,开发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代生活资源,通过主体道德生活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主体道德自律体系的自主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的德育教育。
2.“德育生活化”教育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先生的大教育观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进行教育,通过教育学会生活,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起来。
(2)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任何道德都必须服从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所以道德本质上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而非某种固定的观念,道德教育的核心乃是培养儿童批评性探究能力,而不是机械的品格训练,强调发展儿童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实践,培养真正的行为习惯。
(3)“两纲”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思考的原点。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的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生命意义。由此,学校设计的任何教育活动都应关注的是生命的主动发展。教育要让人的整个生命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活力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体验,,生命体验始终是学生的关键性环节,体验强调亲身参与,是生命对直接经验的直接感受和经历。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增强文化底蕴的社会责任感。
二、实施“德育生活化”教育的原则与意义
1.“德育生活化”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道德教育向生活回归是当前中外道德教育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我国也明确把生活化理念作为中小学品德课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之一。在实施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德育生活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把生活道德教育的观念落到实处,除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基础之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的原则。
一是主体性原则:以学生需求出发,适应现代生活兴趣。
二是方向性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创设和谐社会背景。
三是开放性原则:走出课堂看世界,体验生活中的快乐。
四是整体性原则:课内课外相结合,知识与实践共感悟。
2.“德育生活化”教育实施的主要意义
(1)构建了现代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学校德育目标的核心是“学会做人”,其含义包括社会人、自然人和现代人三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现代学校德育内容的社会交往维度,并提出道德价值引导与道德自主建构相结合;集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认知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日常教育与典型事件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等德育实践策略。
(2)提高了学生独立生活的基本能力
独立性是行动中独立自主的品质,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我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品质。因为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很容易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有些学生就会因此而放弃努力,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解决困难的具体事例去鼓励他們,帮助他们,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了学生社会文化的感悟情怀
社会文化教育是无穷无尽的,我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开发社会文化教育资源,使学生在积累丰富文化的同时,体验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陶行知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它给孩子的教育是最丰富、最有效的。因此,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近自然,在大自然中熏陶、成长。同时学生通过各类场馆的参观学习,丰富了社会文化知识,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德育生活化”教育实施的方法与内容
1.以“德育生活化”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三大范畴
我们围绕“德育生活化”的目标,确立了社会实践活动的三大范畴:
2.以“德育生活化”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实施
我们围绕“德育生活化”的目标开展各级各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的策划方式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全校性活动。此类活动由学校学生发展部统一设计与实施。第二类是年级组活动。此类活动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项目,以年级组策划为主,学科教师联合参与,突出学习的目标、任务和评估。第三类为班级实践活动,则由班主任协调,小队为单位进行活动。
活动开展所需的社会资源,获取的途径是多元的,主要以学校提供的资源为主,并不断统筹和增加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资源,以此来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与内容。
生活化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关注到家长资源的参与和互动,在目前学校开展的许多活动中,我们通过招募家长志愿者参与协调管理,同时,以家庭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生活化德育的重要内容。
四、以“德育生活化”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与思考
学校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实施“德育生活化”教育,自实施以来,两年中先后共策划实施了35个实践项目,学生参与率100%,人均参与项目达到15次。活动受到学生、家长的热烈欢迎,德育生活化的目标得到了落实与深化。总结两年来的实践成效,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值得肯定和总结的:
1.学生的基本生活能力和品质得到提升。学生的金融、审美、社会交往、自我保护和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取得了明显的效益。
2.德育生活化的社会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一方面,学校和社区资源、社会资源建立了良好的大教育资源合作网络;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关注了家庭的共同参与,增进了家长对学校的理解和参与,提高了家校合作的基础。
3.教师在参与和策划德育生活化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极大扩大了教师的德育视野,增强了教师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组织和管理能力,增强了教师对学生和家庭的服务意识,有效了促进教师的发展。
4.社会实践活动有效补充和扩展了学校课程改革的范畴和领域,积累了综合课程建立和实施的基本经验,为进一步推进德育课程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深化。
首先,学生在活动当中表现的品质与其真实生活所表现的品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应该说,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们也屡有表现出不尽人意的行为,这些行为本身说明德育生活化所面临的实际现状,我们不能用社会实践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来证明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准,因此,对于学生的实际状况还需要作进一步细致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探讨适合个别差异的学生需求的德育生活化实践。
其次,社会实践接触的资源——人、事、物都比较广泛,自由度较高,因此,在管理、安全、行为约束和社会支持上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努力和策划。
德育教育不仅影响着学生个人的未来, 还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针对现在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手段, 知行合一,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使德育教育生活化是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社会资源的协助参与, 为孩子创造一个接受德育教育的氛围, 让他们能够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 塑造崇高的品格也是我国社会公德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卓芬,《中小学德育》,第65页,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4。
2、卢文巧,《中小学德育》,第54页,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5。
3、杜威著,林宝山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4、单振涛,《学校德育的功利化倾向及其成因分析》,《教育科研与实验》
上海市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明德校 叶俊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