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概念课程文化 破解深层次课改问题
2021-03-12白帆
白帆
课程是学习主体发展变化的工具载体。充分了解、利用和掌握课程本质内涵、特性职能和运动规律,更好地促进自我学习成长,推动社会文化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无疑是人们共同的理想和永恒的追求。课程也是我们目前正在面临的、进行中的、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实践改革中的高频词、重点词和关键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人生发展、国家创新和民族未来。要建立《课程学》,绕不开研究对象、概念、范畴的科学界定,这是任何一门学科建设的核心和基石,理论必须能够精准地反映出事物内部各元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但由于现有课程理论中的研究对象众说不一,概念界定杂乱,范畴混绕不清,流派众多, 同存并用。由此指导规划设计、装备国民和教师,在实践操作层面自然表现出目前这种莫衷一是的模糊局面。理论失之毫厘,实践差之千里,可见系统科学的新概念课程文化创建与构建已成为进入深水区课改实践最突出、最紧迫、最深层的攻坚问题。
一、现有课程观点归类解析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学术界将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大致划分清楚,达成基本认识:教学论研究的对象是“教”,是教师及其行为内容方式或规律,反映出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论研究的对象是“学”,是学生及其学习行为内容方式或规律,反映出学习主体发展变化的需求。学术界也还一直普遍认为,尽管课程“概念”在生活中是一个客观的普遍现象,但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情景里,意味着不同的事情,自身复杂难以定论。
在实践层面,课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在师范教育理论与实践、社会学习主体与环境实践影响的沟通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载体或工具,涉及所有领域和学科。但关于课程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大家共识的科学界定,从国内到国外,向前延伸几百年,学者大多是采用课程的表象、个别属性、或功能来替代课程的本质概念,因此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课程思想观点和理念流派。
我们在研究中,对所能涉及的范围资源进行查找,收集近二十年来有关课程内容的资料和教材。研究归纳已有的课程概念思想和观点,概括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型:东方文化的课程是学科知识和规划设计;西方文化的课程是活动和经验。同时发现这些思想和观点之所以能够长期并存使用,谁也不否定谁,谁也不肯定谁,各说各的,是因为他们都是人们对同一事物课程的某些方面或局部的探索认知,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不能系统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或内部规律。这就好比盲人摸象,他们说的都对,也都不对。照此一来,在理论与实践中就出现了一本教材一个对象范畴,一个专家一种概念表述,一个校长(教师)一种思想做法“都对、也都不对”的尴尬局面,自然也就无法共性规律的大规模的全面有效的推进。
二、课程新概念的文化创建
在新概念课程文化研究中,我们按照学习主体所处社会环境中的具体刺激物和语言文字,即第一、第二两大信号系统,教育影响有无目的性动机预设,教与学的活动组织结构形式及内容,分别将课堂划分为大小课堂、教育划分为大小教育,教学划分为大小教学,并探索出相互作用的关系和规律。再从世界及产品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社会及事物的经济性与文化性,人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三个维度,课程主体与课程客体两大主线,对课程的活动区间、文化类属、特性职能进行了科学建模定位,发现社会同时存在物质经济和精神文化两种相互作用的产品及市场,学校中的小课堂是社会为精神产品创新生产和传承再生产设置的文化场所,课程是文化活动中精神产品交换的中介载体或工具,教材仅仅是课程显性的可利用资源。确定课程主体是学习主体,课程处于学习主体的主客观开区间,并将主客观沟通联系起来,才使得生物体世界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有秩序的动态的有机整体。人类的课程同时受到两种信号系统的共同作用,生成的不仅仅是经验技能,更重要的是提升到了意识文化层面,由此获得广义和狭义两个新文化课程概念。
第一是从学习主体客观环境中,基于第一信号系统(具体刺激物)形成的大课堂,广义上讲:课程是学习主体对客观环境事物影响与心理觉察联结应答的信息进程。生成的是需要情感、过程方法、经验技能,表现为生物体应答性行为及习惯,包括语言和肢体两种方式,人与其它动物共有。第二是从学习主体客观环境中,基于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文字)的小课堂,狭义上讲:课程是人腦在小课堂场境中的标准文化进程。生成的是意识及文化,表征为人的文化程度或学业水平,人类独有。意识文化有意识问题、意识产品和意识状态三个维度,综合构成主体素质状况,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多样性主体差异文化。两个新文化课程概念是一个统一体:狭义是在广义基础之上的抽象概括,是人类课程超出其他生物课程的部分。因此,人类课程有教学适度、互动平台、启动思维、中介载体、生产文化等五项职能,而其他生物课程仅有前三项。
三、新概念课程的文化价值
(一)现实意义
1.新概念课程文化与现存所有课程思想及观点实现了全面无缝衔接,并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有机体。2.新概念课程文化确定人类课程产品是意识及文化,为学校教学课程树立起了崭新的目标和标准。3.新概念课程文化使得课程充当了精神产品交换的中介载体或工具,客观要求社会必须构建起宣传、科技、教育、招生、学校等市场文化制度机制体系。
(二)理论贡献
1.新概念课程文化将人类课程划分为九种基本表征方式或互动平台,构建出大课堂和大教育的理论体系。2.新概念课程文化是一个集概念、分类、特性、职能、进程相互联动的功能原理体系(包含两个概念、三大领域、三个基本类型、三大规律、五个职能、六个进程、八大特性)。3.新概念课程文化对精神领域的相关概念作出了系统逻辑界定、分类及原理链接,形成了人类精神文化共同体。
增强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是课改之初心,是学校教育之使命,是民族复兴之根本。普及《新课堂大教学课程理论与技术》科技知识,构建形成新概念课程文化,增强学科教学课程的普遍联系性和整体性,完善修订现有学校师范类专业基础课教材中有关课程的内容,用科学理论系统培养未来教师、培训教育工作者、引导学校课堂素质教育实践,装备全体国民,落实“全民素质教育纲要”精神,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坐实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精神文化基础铺垫,都具有技术操作性和战略引领性。
中国陕西*商洛市教育学会 白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