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在线教学质量的实施策略
2021-03-12惠恭健曾磊
惠恭健 曾磊
摘 要: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春季学期,各大高校纷纷开展在线教学实践,为高校学生居家学习提供保障。为进一步提高在线教学质量,文章通过梳理分析信息化环境中影响在线教学的因素,提出了“课前准备—课中深度互动—课后延伸拓展”的在线教学实施策略。保障高校在线教学质量,应注重课前准备、引导学生课前自学、实现课中深度互动、增强课后的延伸拓展和进行持续的评价与反馈,以此连通在线教学各个环节,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在线教学;影响因素;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1)03-0078-05
一、引言
2020年春节前后,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世界,全国大中小学开学时间推迟,对学校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为应对新冠疫情对高校教育教学造成的不利影响,各高校积极开展在线教学活动,为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提供保障。与中小学相比,高校信息化水平较高,师生已经具备了相对较高的信息素养,对开展在线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面对超大规模学生群体、平台技术和资源的严峻挑战,高校开展在线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教学平台流畅度、灵活性受阻,教师在线教学操作不熟悉,师生互动未达到预期效果,学生自我管理难以把控等问题,对教学质量造成了较大影响。
为了解决在线教学中的上述难题,本文通过分析信息化环境中影响在线教学的相关因素,提出了“课前准备—课中深度互动—课后延伸拓展”的在线教学实施策略,为提升高校在线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提供参考。
二、支持在线教学的相关因素
1.影响因素归纳
在线教学除了受到传统教学的基本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到网络环境等多种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通过文献检索结果看,国内外对在线教学、网络学习影响因素研究的代表性观点如表1所示。整体看来,研究视角丰富,研究者主要从学习质量、学习体验、学习动机、学习行为等多个方面对在线教学与网络学习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通过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并结合高校在线教学的实施情况,笔者认为影响在线教学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课程设计、教学环境、学习支持、教师、学生五个方面,如表2所示。
2.影响因素分析
(1)课程设计因素
①教学目标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在线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自助参与,教师难以把握學生的学习情况。因此,需要更为明确的目标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以此促进在线教学的顺利开展。
②教学模式
开展大规模在线教学,除了要利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作为基础条件,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教与学模式的重构,以适应教学空间、时间上的变化。课程属性不同,其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活动组织方式以及评价活动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线教学模式需要适应教学内容与活动。焦建利、周晓清等总结出网络在线课程、网络直播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电视空中课堂四种在线教学模式;祝智庭、彭红超提出三种应用模式——直接教学、自主学习、翻转学习;谢幼如、邱艺等基于在线教学方式的分析维度和内涵,归纳出同步直播教学、在线课程异步教学、在线双师协同教学和在线混合多元教学四种模式。高校充分利用自身信息化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在线教学,其主要形式有同步直播教学、异步在线教学及在线混合式教学三种。
③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为教师开展在线教学提供了重要保障。由于在线教学需要学习者的自主参与,因此资源所体现的作用比线下教学更为关键。大量优质资源的开放,为教师开展在线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面对如此庞大的资源库,教师需要考虑学习者认知水平,对学生完成资源学习需要花费的时间有一个清晰的估计,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学生的认知负荷,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④教学评价
互联网技术的独特性能,使在线学习开展持续性评价的方式超越了传统教学的作业、考试等。知识摸底、在线测验、模拟练习、互动探究、个人作业以及协作任务等评价活动和贯穿课前课中课后的评价过程,有利于优化在线教学评价方式。利用各种数据的联通与分析能够准确地判断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以及情感态度,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干预,提供个性化指导,促进因材施教。
(2)教学环境
①教学平台
在线教学平台是支撑在线教学开展的基本条件。平台的易用性、稳定性和认知有用性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网络学习的成效。其中认知有用性是指学习者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能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的主观感受。平台的学习导航、教学监控、交流互动、评价反馈和资源整合等功能,决定了是否能将远距离对教学质量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保障教学质量。
②技术支持
在线教学是基于互联网开展的教育传播活动,需要一定的媒介技术支撑教学的开展。这里的媒介技术主要有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两个方面,硬件技术包括开展在线教学的终端设备、网络服务器等,是支撑在线教学的基本保障,直接决定开展在线教学活动的可行性。软件技术主要包括课程开发技术、资源开发技术、对教学平台的使用等方面,是进行教学活动组织的重要条件。
(3)学习支持
①个别化指导
由于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不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种教学规格不能满足所有学习者的需求。基于互联网实时、可追踪的技术特性,使在线教学突破了传统线下教学在兼顾个体、信息记录、评价反馈等方面的局限,很大程度上支持了个性化指导活动的开展。
②维持学习动机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者,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因而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掌控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关键。与线下教学相比,高质量的在线教学需要学习者更强的学习动机,从而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投入度。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提供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教师来说,都需要重视学习动机对提升在线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
③开放共享的社交网络
在线教学过程中,基于平台的社交网络成为连接师生的重要渠道。构建一个以人类社交为核心的网络服务形式,以此促进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这对高校师生的交流、协作与知识分享至关重要。通过在线教学平台以及微信、QQ等社交平台的聊天室、主题讨论等合作渠道,为学生提供一个潜在的、丰富的社会学习环境,借助屏幕共享、文件共享、协同绘图等协作工具的支撑,构建全方位、多模态、实时的协作学习模式,支持师生、生生之间的在线合作与交流,促进学习者的知识构建。
(4)教师
教师是实施“在线教学”的主体,教师对在线教学本质的把握,及其信息素养的高低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影响。首先,要进一步适应在线教学的要求,教师要跳出传统面授教学的教学思维,调整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将更多的课堂权利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进行团队协作、自我思考以及反馈等学习活动,同时善于利用技术加强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资源对在线教学的杠杆作用,善于整合重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习需求以及在线教学的特点。
(5)学生
学生作为在线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以学习风格都直接决定了在线教学的质量。在线学习中,学生面临着角色转换的问题,要从“听众”转变为“演讲者”,要加强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学会正确管理学习时间,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机,积极参与在线学习活动,避免干扰,保证学习活动有效开展。
三、提升高校在线教学质量的实施策略
通過梳理分析在线教学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提升高校在线教学质量需要从课前准备、课中深度互动、课后的延伸拓展和持续的评价与反馈入手,将在线教学各个环节连通,以此促进教学的系统性,保障学生进行有效的在线学习。在线教学实施策略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连续性阶段和持续的评价、反馈过程,主要内容如图1所示。
1.做好在线教学准备
(1)制定教学方案
教师要准确分析教学需求、学习者特点以及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异同点,制定可操作性强、科学的教学设计安排。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量表,包括阶段测验、自评表、互评表等。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和考量,为学生创建一个拓展性资源库。同时,为了确保在线教学顺利开展,教师还需要制定在线教学应急预案,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要做到清晰的预估。最终形成切实可行的在线教学方案,搭好学习脚手架,提供可引导学生学习的学习指南。
(2)发布教学方案
教师要在整个课程开始之前发布课程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使学生对课程学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规划自己的学习进度,帮助引导学生进行具有指向性的学习。同时,告知学生在线教学应急预案,从而保证在线教学正常开展。
(3)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教学方案发布过后,引导学生及时查看学习任务及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提前观看课程视频、媒体电子课件,熟悉在线实验工具、虚拟仿真工具等教学资源,及时做好预习笔记,并对课前学习任务进行充分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参与性。这样既可以实现“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的转变,也可以使学生带着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听课,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2.实现课中深度互动
(1)转变教学理念
在线教学中,教师应该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正确定位教师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承担学生学习的观察者、引导者、促进者和支持者,给予学生更多进行协作、探究以及观点表达的机会。首先,教师应该准确识别学生的困难和需求,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制定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案。其次,教师要通过设置衍生性问题引导学生全面深入思考,布置合适的学习任务,组织丰富的在线教学活动。对学生的观点、作业与问题进行及时客观的评价与反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2)灵活选择在线教学形式
每种在线教学形式具有各自的利弊,教师应该综合考虑课程的性质、资源表现、活动设计、师生交互以及实施在线教学的信息化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选择最适合课程的教学形式,将时空分隔对教学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教师也不必拘泥于某一种在线教学形式,可以结合课程需求探索多种形式的在线教学模式,进行综合利用,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真实的学习氛围,增强学习“临场感”。
(3)增强在线教学交互性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在线教学突破了交互范围小、交流材料难记录的限制,能够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交流,使更多的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由于在线教学空间的隔离性,能够避免面对面交流的紧张、胆怯等心理情绪,更多的学生愿意隔着屏幕分享自己的想法,这也是在线教学的优势所在。同时,文字形式的交流互动还能够及时记录交互材料并长期保存,为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教师的评价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增强交互性的策略主要有:①运用多种交互形式,如语音交互、视频交互、文字交互等。②设计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交互参与性,如热点话题讨论、课堂辩论、作品展示等。③注重资源交互设计,促进学生与资源的交互。④及时回应学生的疑难,提供课后辅导。
值得注意的是,在交互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学生的认知能力,对于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随机点名的方式打破学生短时的沉默,容易打断学生思路,引起焦虑,无法呈现完整的思路体系,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挫败感。
(4)注重学习的合作性
由于在线学习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学生没有了教师的监督以及与同学之间的相互督促与提醒,容易产生学习孤独感,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协作交互对在线学习的促进作用,通过师生、生生合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建立协作学习小组既是加深学习深度的需要,也是激发学习热情的需要。通过协作学习小组,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学习临场感,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在线学习技术等问题时,可以及时向小组同伴寻求帮助,提升学生在线学习体验与学习参与度。除此之外,基于问题探究、任务驱动的协作学习可以促进群体的知识共享与建构,使学生聆听他人的想法,学会批判与思考,纠正自己的错误观念,激发潜在创意,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协作能力。
(5)善用平台功能与智能工具
在线教学平台具有丰富的功能可以为教学服务,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这些功能的特性以及应用场景,辅助自己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如在线签到、举手、资源共享、视频会议、投票、公告发布等功能,能够为教师节省一定时间,教师则可以将更多时间精力投入到资源准备、活动设计、学习指导与评价中。在直播讲授或研讨中,教师可以利用录屏工具将授课过程录制下来,回传到在线教学平台或发送给学生,支持学生复习、回看。同时,一些平台还具有丰富的智能工具,能够为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强大的支持,如通过实时翻译来促进与外教或留学生的交流,还可以利用共享文档和智能填表等功能进行概念同步编辑,进一步加强师生、生生交互。利用弹幕、聊天记录收集学生观点并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存在的困难。根据条件,还可以利用智能工具进行资源推送等,促进个性化学习与因材施教。
(6)合理调整教学时间
在线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面对面的监督,如果讲授环节时间太长,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可以对传统的课堂时间进行调整,采用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教学进度安排,将教学过程分模块进行,允许学生富有弹性地开展学习。例如,每堂课在线讲授控制在20分钟左右,剩下的时间开展其他教学活动,如问题讨论、在线辅导或者自主学习等。
3.增强课后延伸拓展
在线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多数教师主要关注课前准备和课中教学,容易忽略课后延伸拓展对促进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作用。对知识的深度与广度适当加以延伸和扩展,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帶动师生、生生互动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积累学习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发布课后学习任务、提供一定的拓展资料,并通过一对一的互动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以此提升学生在课后学习的参与度。最终,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连通,帮助学生将片段的知识系统化,促进整体把握。
4.多元化的持续评价
评价过程贯穿整个在线教学过程,与各个活动任务同步,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与完善自己的理解。小到课堂发言情况,大到课程考试或课程期末作业等,都在评价范围内。由于在线学习环境的技术特性,学习者完整的学习行为数据能够被平台所记录,为教师进行学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另外,学习评价工具的产生及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为学习评价的开展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将基于平台数据的量化评价与基于学习材料的质性评价结合,并将评价主体范围拓展到整个教学活动参与者中,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活动。同时,利用概念图评价、真实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对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及其知识的深度理解也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
5.反馈与改进
发展性是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特性,评价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改进在线教学的实施过程,促进师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认识到评价的本质,将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教与学的起点,深入分析评价结果背后的原因,定位学生的问题并提出指导建议,形成评价报告并及时反馈。最终改进教与学的过程,提升教学质量,不断循环往复,成为一个不断发展渐进的过程。
四、结语
针对高校在线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基于对网络环境中在线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系统化的在线教学实施策略。“课前-课中-课后”系统化在线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将各个教学环节连通,促进学生的整体认知与知识的迁移应用,进而提升在线教学质量。要如何在实践中实施教学策略,还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教学需求,清晰地认识到在线教学的本质所在,注重信息化空间中教与学过程的重新构建,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而学生也需要加强个人管理,主动积极参与在线学习活动,不断探索与进步。除了教师和学生,教育部门、高校管理者、家长、社会等也需要共同为在线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保障在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小平,谢作栩.疫情下高校在线教学的优势与挑战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4):18-22,58.
[2]谢幼如,邱艺,黄瑜玲等.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方式的特征、问题与创新[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3):20-28.
[3]宋灵青,许林,李雅瑄.精准在线教学+居家学习模式:疫情时期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途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0(3):114-122.
[4]刘斌,张文兰,江毓君.在线课程学习体验:内涵、发展及影响因素[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90-96.
[5]季志.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模型与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5):59-63,96.
[6]牟智佳,张文兰.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学习动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3(4):37-42.
[7]黄天慧,郑勤华.学习者数字化学习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1(13):17-23,95.
[8]张家华,张剑平.网络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其LICE模型[J].电化教育研究,2009(6):73-77.
[9]WEBSTER J,HACKLEY P.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echnology-mediated distance learn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7,40(6):1282-1309.
[10]HILL,JANETTE R,MICHAEL J,HANNAFIN.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Learning from the World Wide Web[J].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7,45(4):37-64.
[11]焦建利,周晓清等.疫情防控背景下“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3):106-113.
[12]祝智庭,彭红超.全媒体学习生态:应对大规模疫情时期上学难题的实用解方[J].中国电化教育,2020(3):1-6.
[13]蒋东兴,付小龙,袁芳等.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Z1):119-125,131.
(编辑:王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