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年春节曾相似,岁岁春节又不同

2021-03-12邢宏伟

初中生写作 2021年2期
关键词:焰火

邢宏伟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古老、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千百年来,春节活动逐渐从最原始的祭神祭祖活动,演变成了异常丰富多彩并较为固定的风俗文化,而这种风俗文化又深深地融进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不同时代的人把他们对春节的情怀、对春节的眷恋、对春节的认同通过不同的笔触展示出来,故而年年春节曾相似,岁岁春节又不同。

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卖痴呆词》中将人们如何过春节描写得栩栩如生:“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买。”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除夕之夜大人、孩子欢乐守岁的热闹场景。

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甲午元旦》更是把人们过春节的活动和习俗描绘得活灵活现:“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进入现代,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文集中,用他特有的细腻笔触,回忆了在湘西过春节时的情景,把湘西独特的风俗文化——送灯、烧灯、玩灯的热闹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读者读后犹如身临其境:

我生长的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凭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与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筋疲力尽。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照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

最后集中到各会馆前点验家伙散场时,正街上江西人开的南货店、布店,福建人开的烟铺,已经放鞭炮烧开门纸迎财神,家住对河的年轻苗族女人,也挑着豆豉萝卜丝担子上街叫卖了。有了这个玩灯烧灯经验底子,长大后读宋代咏灯节事的诗词,便觉得相当面熟,体会也比较深刻。

——《沈从文文集》

作者以第一人称为视角,叙述了自己家乡在春节期间“送灯”和“烧灯”的风俗活动,并细述了活动的内容和场景,按时间进行叙事,如“初一到十二叫‘送灯”“白天”“晚上”“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以时间推动场景的转换,使叙事自然而流畅。

在第二段的场景描写中,作者采用比喻手法,如“震天雷”“猛虎下山”“現了原形”等,使语言更显幽默有趣、生动形象,读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文章极具感染力。

而在老舍先生眼中,北京的春节又有了别样的规矩、别样的热闹、别样的意境: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粥是用各种米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年年都是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就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

儿童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的,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需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爪形,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还有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这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儿,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须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老舍《北京的春节》

老舍在文章中以平实的语言,叙述了老北京春节时大人、孩子们的各种活动,还介绍了当时人们过年时准备的年货和食物,再配上以点及面的场景描述,使文章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娓娓道来,如清冽的泉水沁人心脾。

胡适老先生在其《四十自述》中谈及儿时的大年夜却另有一番滋味,通过对母亲走进走出细节的描述展现出一位隐忍、坚韧的女性形象:

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人,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作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居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儿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儿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胡适《四十自述》

这篇文章不像前两篇文章那样记叙春节时的开心、热闹的场景,反而讲述的是作者少时的悲惨经历,与春节别人家热热闹闹过年的场景对比,用反衬的手法,更显出“我”家过年时的凄凉。用母亲和大哥对“债主上门”反应的对比,来烘托母亲隐忍、坚韧又聪明能干的形象。

反衬是一种常见的侧面描写的写作手法,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使主要形象更突出、具体和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同学们可以平时多积攒、多练习。

本期介绍的比喻、以点及面和反衬的写作方法都是平时经常会用到的写作方法,同学们可以在平时阅读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认真理解,勤加练习,相信大家日后会对这些方法灵活运用,让这些方法为自己的文章服务。

猜你喜欢

焰火
为什么焰火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为什么焰火会有不一样的颜色?
台“双十焰火”逾半未引爆
焰火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焰火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
焰火
焰火都去哪儿了
澳大利亚跨年焰火表演
为夜景添加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