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展食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2021-03-12陆夏
陆夏
“民以食为天”。在我们中国,饮食文化依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儿童时期是幼儿饮食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内进行科学的食育能影响人的一生。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每天都会和“食物”打交道,而这些食物来源于大自然,食本身以及食的礼仪文化都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于是,幼儿园尝试开展以食育为载体的多形式活动。以儿童为本,从儿童成长的角度去审视和实践。教育内容包括了:其一,“爱惜粮食”的饮食教育,教育孩子“珍惜粮食、提倡不浪费”的观念,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爱心。其二,让幼儿在食育活动中了解食材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感恩大自然赋予了我们丰富的食物。其三,食育活动在传统节日中展开,一起来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当食育课程与“爱惜粮食”相结合,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和爱心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020年10月16日是第40个世界粮食日,为了让小朋友们树立节约意识,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在世界粮食日来临之际,幼儿园展开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
(一)环境中体现“爱惜粮食”的痕迹
走进班级,老师们发挥聪明才智,根据“珍惜粮食”主题进行班级创设。环境创设是一种“隐性课程”,它能促进幼儿发展,真正为幼儿探索发现、操作表达、思维发展、萌发积极情感起到重要作用。
小班的老师们引导幼儿“看看、说说”,知道食物的来源,我们生活中有哪些食物,让孩子们初步了解食物,感受食物得来的不容易,如图1-1所示。中班的老师通过和孩子一起收集好吃的食物,让孩子们感受到粮食的可贵。在“植物角”中进行种植,孩子们每天照顾这些植物,养成了喜欢照顾植物的好习惯,如图1-2所示。大班的孩子通过学习古诗《悯农》,了解了农民伯伯的辛苦,并且通过绘画的呈现说说怎样爱惜粮食,不浪费,老师们把孩子的绘画作品布置在教室里,孩子们看到这些作品就会督促自己爱惜粮食,如图1-3所示。
(二)“爱惜粮食、点亮光盘”活动进行中
我园一直提倡“光盘行动”,教育幼儿不挑食、不掉饭粒、不剩饭,努力做到不留剩饭、不留剩汤,从而真正地促进幼儿逐步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
大班的孩子在教室中发起了“光盘倡议书”,他们在展板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庄重地宣誓:以“节约粮食”为荣,坚持按量取食,不留剩饭!以“适量、光盘”为荣。就餐时,吃多少盛多少!以“宣传节约”为荣,提醒身边的人,积极制止浪费粮食的现象!我光盘,我光荣!从每一餐做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勤俭節约的好习惯!如图1-4所示。中班的老师会利用餐前谈话,和孩子一起聊聊“光盘”这件事,并且用点亮光盘的方式来激励孩子们,如图1-5所示。小班的孩子更喜欢自己动手去贴贴光盘贴纸,只要午餐光盘,就会骄傲地拿起小贴纸贴在自己的照片旁边,十分自豪,如图1-6所示。
通过“爱惜粮食”主题进行的食育活动,孩子们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养成爱粮节粮、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让“勤俭节约”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发芽、开花、结果!让孩子养成不挑食、不浪费、爱惜每一粒粮食的好习惯。
二、当食育与节气二合一,感恩大自然提供我们食物
二十四节气是指干支历(太阳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它昭示着四季更迭,同时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民以食为天”的自然观,彰显了饮食之道。[2]
案例一:二十四节气之——秋分,在节气中与“食”相约
秋分是“八月中”,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3] “秋分到、蛋儿俏”,我们选取了秋分的民间活动“竖蛋”展开活动。“蛋”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一种食物,蛋可以烹饪成很多美味的菜肴,还能和它做什么有趣的游戏呢?围绕着“蛋”,三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开展了不同的食育活动,如图2-1所示。
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孩子们不仅与“蛋”相约,还了解了秋分的一些习俗。
小班的宝宝在秋分之际,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蛋,在老师的组织下,孩子们一起认识这些长得不一样的蛋,有:鸡蛋、鸭蛋、鹌鹑蛋、鹅蛋、鸽子蛋等等,并且说说自己吃过哪些蛋,味道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食育活动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提升了孩子的探索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图2-2所示。中班的孩子们也带来了不同的蛋宝宝,他们拿起了画笔,给蛋宝宝画上美丽的图案,有的是表情、有的是花纹,五颜六色好看极了,如图2-3所示。大班的孩子探究能力非常强,他们讨论如何让“蛋”立起来,运用身边的各种工具,每个孩子都找到了“竖蛋”的小方法,有:积木、碟片、瓶盖、吸管等工具来竖蛋,如图2-4所示。
当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食育活动合二为一后,它不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好像很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因为我们会和孩子一起去收集关于节气的信息,我们会和孩子一起去观察天气的变化,我们会去选择有趣的民间游戏,我们会通过“食物”来牢记每一个有趣的节气,感恩大自然给了我们这么多丰富的食物。
三、当食育与传统节日相遇,传承传统的饮食文化
我们总说要让孩子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让孩子背古诗、看绘本,孩子们能理解多少呢?相比之下,食物或许是切入文化的更好方式。
中国文化智慧就在于,所有节日几乎都有对应的传统食物。让人们在享受美味中,加深对文化的感情。就像一看到月饼,我们就知道中秋节到了。
案例二:玩转食育——中秋节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这对于孩子来说太抽象太遥远了。于是,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和“中秋”有关的食育活动,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节日带来的快乐。
小班的宝宝自己动动小手,运用橡皮泥和制作月饼的道具,在老师的陪伴下,一起来制作月饼吧!宝宝们说,不同的颜色是不同的口味哦,粉红色的是草莓味,大红色的是樱桃味,绿色的是抹茶味……说得大家馋涎欲滴,如图3-1所示。中班的孩子们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一起来欣赏关于中秋节的故事《嫦娥奔月》,故事中嫦娥的形象深入人心,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如图3-2所示。大班的孩子一起来学习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歌曲中既有中秋节的描述,“八月十五月儿圆”,孩子们知道中秋节这一天月亮是最圆的,代表着全家团团圆圆,“爷爷为我打月饼”,在中秋节大家都要吃月饼,同时又从歌曲中感受到祖辈对我们的喜爱,孩子们学了歌曲后,纷纷表示回家要为爷爷奶奶表演歌曲,并且和他们一起吃月饼,如图3-3表示。
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孩子来传承,通过大大小小的传统节日来教育就是最好的契机。带孩子吃好玩好,这种元素就会融入他们的血脉。
四、结语
食育课程还在继续,在陈鹤琴先生的“大自然、大社会皆是活教材”的理论引导下,我们会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组织更多丰富有趣的活动,也会结合传统节日传承我们祖国的饮食文化。幼儿强则国强,幼儿食育的重要性已经被很多人重视,而且已经在实践中进行有益的探索。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食育”这个名字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重视、所实践。
参考文献:
1.郭晚盛、郭海燕.幼儿园环境创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5
2.周念丽.“活教育”中的食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5
3.刘兴诗.讲给孩子的二十四节气——秋[M].武汉: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8.6
上海市浦东新区福山同乐幼儿园 陆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