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守核心,因势利导

2021-03-12蔡丽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6期
关键词:因势利导统编教材核心素养

蔡丽云

【摘要】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的基本阵地;国家统编教材是国家引领学校教育、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的明显体现。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体现在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上,也体现在历史学科的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中,所以一线历史教师应该紧紧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充分研究国家统编教材的特点,因势利导,以培养新时代祖国和民族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统编教材;因势利导;使用经验

一、前言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由此,学校教育之于国家发展进步之重大意义,可见一斑。

的确,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的基本阵地,它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民族,服务于未来;学校教育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甚至要引领时代的发展,以培养新时代下民族振兴事业的未来接班人。而教材,是学校教育理念的载体,是人才培养方向的具体化和细致化。国家统编教材是国家引领学校教育、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的明显体现,是国家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有敏锐的时代触觉,正确的政治站位,发展的教育观念,透彻研究和充分利用国家统编教材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培养新时代下祖国和民族最需要的人才。

二、不忘初心,明确核心

那么,何为新时代下民族复兴需要的人才?其实,古今中外的“人才”标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贤能”二字,即教育应该培养出有良好品质(包括道德、情怀、态度、价值观等)与能力(涉及知识、方法、思维等)的人。在不同时代的要求下,构成品质和能力的各种元素中被强调和偏重的会有所不同,具体的定义和内涵也可能稍有变化。正如在我国,从十八大开始,“贤能”二字就具化为学生发展的六大核心素养了,包括自主发展范畴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文化基础范畴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社会参与范畴的“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些核心素养学科化之后,便形成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即核心理论“唯物史观”、核心思维“时空观念”、核心方法“史料实证”、核心能力“历史解释”、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以上这些,就是我们学校教育培养人的基本方向,就是我们历史老师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坚守的核心。

三、因势利导,落实核心

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我国教育部从2012年启动新教材的编写,到2017年全部完成。2017年秋季学期,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使用统编教材,2018年覆盖小学初中一、二年级,2019年将实现所有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新教材会有怎样的改进与优势?如何最大地发挥新教材的特点来落实核心素养的形成?我想,基本原则是因势利导。以下便结合本人所在的我校历史备课组团队的探索与实践,谈谈在“坚守核心,因势利导”的原则下,对新教材新优势的挖掘与利用。

(一)因颜值之势而利导

“新版历史书是彩色的!图片好多好漂亮啊!!”新教材开始使用不久,便三番四次听到在使用旧教材的高年级学生充满羡慕地感慨,而平时也总能看到新生们津津有味地在课间翻看统编历史书。由此可见:统编教材的“高颜值”已经能从直观上吸引学生的兴趣了;色彩和图片对学生特别有吸引力。

仔细翻阅了几遍统编教材后,我发现其形象特点可以概括为“图大图好多色块,排版错落有留白;画面清晰字可辨,示意明晰够直白。”新教材不仅图片比旧教材更多更大更精致,而且新增的“材料研读”“课后活动”版块以及图表都使用了彩色的背景,让这些辅助版块变成了色块,看上去像图片那样鲜明醒目,所以,学生都被统编教材的高颜值激发起了较大的学习兴趣。再者,统编教材的排版设计还注意错落与留白,既有艺术美感,又给学生留下了做笔记、做批注的空间。鉴于此,我们便大力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向学生提供学案、预习提纲,或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和要求,引导他们在阅读新课的时候一边动脑思考,一边动手做批注或答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学会学习”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另外,统编教材课文中的图片比旧版放大了不少,很多图片尤其场景类图片不再像“配角”一样微缩在一角,而会占据近1/4版面,甚至跨页,做到了真正的图文并茂,并极具感染力。如《盛世滋生图》《长城》《五四游行场面》等。图片清晰度也比旧版的高很多,所呈现的物体纹理清晰,质感跃然纸上,人物动作神情生动真实,线条、字迹分明可见,大大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亲近感,令人赏心悦目,极大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提高了图片信息的可读性。当然,统编教材在“可读性”上还作了更多的改进,如:它比较注重图表功能的有效发挥,不仅选择了信息明显的图片,放弃了过去长期沿用的一些模糊旧图,还会根据需要添加适当的文字说明,讓人一目了然。

所以,统编教材的“高颜值”还有利于其丰富内涵的优势发挥。对这些清晰精美、蕴含着丰富信息,甚至极具感染力的图片,我们不仅可以用来做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还可以用来观察分析,帮助理解,以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或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书影中,密集的“人民”字样清晰呈现,学生只需稍观察便能发现这一特点,进而能分析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过去封建朝代的不同,从而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民主革命”性质;又如黄兴绝命书中,“身先士卒、努力杀贼、绝笔” 字样充满力量、清晰可见,“绝笔”的最后一笔拉得很长,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引导学生试着扮演黄兴去这样写这两个字,学生能感悟出:这最后一笔,体现的是他对“生”的留恋,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舍生取义”,这是无数革命者的伟大之处,是民族脊梁的闪光品质。此时,学生对这些革命者的敬佩油然而生,被其对家国的“责任担当”意识深深地感染了。

(二)因编排之势而利导

统编教材在编排中讲究时序性。其历史叙述是依据历史发展的顺序,循序渐进展开的,符合青少年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重要史实,深刻地理解社会发展演进的历史规律。如中古史上册第二单元,在《夏商周的更替》后面便是学习该时期的文化特征《青铜器与甲骨文》了,不像过去那样把《甲骨文青铜器》放在春秋战国以后,导致时空上出现迂回,也割断了学生对夏商周文化及时而完整的了解,容易出现知识混乱。又如中国近代史第一、二单元的内容编排,在过去的教材里,都是依据“侵略与反抗”和“近代化的起步”两大主题把连续发生的历史事件分类在不同的单元;在统编教材中,侵略战争、反抗活动和近代化探索的内容彻底打乱,按时间顺序分布在四个单元里,穿插着讲述。

统编教材时序性强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里的各种情况形成全面、完整的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有利于历史核心思维的养成。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做时间轴来归纳整理知识,把重大历史事件及其作用在时间轴上简练地呈现,并从中观察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如侵略战争与反抗、探索救亡出路的活动相互交织,当把有关事件的名称与作用归纳提炼到时间轴上,学生就比较容易地领悟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要反抗”的規律和“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道理;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的探索内容的呈现,则能让学生发现其“层层深入”的特点,等等。

当然,由时序性主导的编排有其利也有其弊,弊是在于有些跨越了较长时间段的内容之间的联系难免变得不够明显和严密,线索变得模糊了。如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如中国近代化探索的线索,所以,我们需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跨单元的主题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去认识和理解历史,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

(三)因内容之势而利导

在课文内容的编写上,统编教材实现了过去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少见的程度较高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过去的教材内容都只是讲述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少量的细节补充,多数事件之间的过渡情节连小字里都不予提及,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阅读和学习的困难,老师们上课时也不得不花时间介绍一些学生有必要了解的前因后果。现在,统编教材基本上把过去老师们要补充的都写进课文里了,整个教材就像历史小说一样连贯完整、细节丰满,大大增强了课文的故事性与趣味性,也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不过,课文内容的连贯与完整也意味着补充了大量的史实,出现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名词。比如八年级上册的《太平天国运动》涉及的人物就达12人,《辛亥革命》中在武昌起义前还讲述了4场起义,《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中又增加了长征前的3场会议。课文容量大,学生不易消化,容易遗忘或混乱知识。

对此,我们充分利用课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坚持组织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同时,针对课文容量大的问题,一方面,我们引导学生化繁为简,根据历史发展情节做思维导图或者列“故事纲要”,促使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对重点知识的把握,强化提炼重点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学会学习”的素养。另一方面,在教师层面上,我们也加强了对课标和考纲的研究,然后依据课标整合教材,在板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突出主次、轻重,对一些非重点内容点到即止,适当取舍。如《辛亥革命》一课中共介绍了5场起义,我们用表格列出起义的名称、时间、人物、意义,让学生在预习中先行填写,课堂上则不再重复学习前4场起义的有关史实,而把重点放在革命志士的精神体现上,以进行家国情怀的教育,接着重点展开武昌起义的史实学习并重点分析其意义。如此,便进一步实现了对统编教材的扬长补短、因势利导。

此外,统编教材的课文内容中增加了许多光辉感人的个人事迹,较此前的教材版本更加强调家国情怀与个人的社会责任。如《丝绸之路》中对张骞和班超父子为国分忧、勇于担当的大篇幅描写,近代反抗战争中增加陈化成、左宝贵、黄兴、秋瑾等人物高风亮节的事迹介绍等,不仅让历史更加有血有肉,激发起学生对英雄的景仰,强化爱国报国的意识,也能更有力地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无数的普通的爱国者就是民族的脊梁。进而,学生还会意识到:报国,并不遥远,我也可以做到,我也有这份责任。

所以,我们会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人物素材,结合多媒体手段,营造气氛,以角色(下转第52版)(上接第51版)扮演、故事演讲等方式,唤起学生对爱国者的崇敬,即上述关于黄兴绝笔书的运用,诸如此类;也会结合一些社会热点、生活实际进行延伸,让学生“谈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人生”,认真反思自己的言行与立场。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被唤起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延续和加强、落地和开花,我们还结合我校周末实践活动的开展,组织了一系列的爱国爱家实践活动,如:访三水一处名胜古迹,写三水一位名人故事,画三水一处特色建筑。又如:布置学生观看记录电影《圆明园》并写小论文;观看纪录片《甲午》,并搜集相关资料,做中日实力对比表格;观看电影《我的1919》,把影片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或者情节,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还有撰写“丝路申遗陈述”、设计“辉煌中国名片”,等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乡土感情和爱国热情,升华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坚守核心,继续前行

除了上述所讲,统编教材的特点还包括“辅助素材丰富”。新教材中有“相关史事”“材料研读”“人物扫描”“问题思考”“知识拓展”等辅助版块,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减少了备课找素材的时间,也积极学生阅读,思考,分析,培养其“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同时也注意有所选择和取舍,让素材始终服务于教学重难点。统编教材对部分内容的历史解释也有所改变。如辛亥革命意义的表述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改为“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等,面对一些惯用的重点表述的改变,我们会去查阅更多的资料来帮助理解,同时也注意思路不因循守旧,敢于跳出固有模式,迎接新的挑战。

总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本人认为统编教材是特点突出、优点居多的。不过无论教材如何改进和变化,我想,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只要在不忘初心、坚守核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以自己美好的品质与情怀、科学的态度与方法、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便能“吃透”教材并因势利导,在每个细节中渗透和激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便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不断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祖国的强大、民族的振兴培养出栋梁之才。

让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大道上,坚守核心,继续前行吧!

猜你喜欢

因势利导统编教材核心素养
浅谈课堂应变技巧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怎样与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过招”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