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策略研究

2021-03-12冯显茹杨忠艳

领导科学论坛 2021年1期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社会化

冯显茹 杨忠艳

摘要: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亟须解决的实践问题。基层党组织作为政党与社会的联系纽带,是党动员组织社会的基础。政党基层组织体系的有效运作直接决定了政党力量的大小。基层党组织只有实现其活动方式的社会化,才能破解当前被“弱化”甚至被“边缘化”的困境,提高服务社会、凝聚社会和影响社会的能力,进而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本文从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重要意义切入,深入剖析其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五个维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D26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2095-5103(2021)01-0104-04

作者简介:冯显茹,中共昆明市委党校讲师,硕士;杨忠艳,中共昆明市委党校讲师,硕士。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基层党组织作为政党同社会直接关联的纽带,率先受到这一变化的冲击。随着社会的演变和时代的发展,如今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思考,这也是党和政府之所以着重强调“以提升组织力为重心,突出政治功能”的主因。面对党内提出的改革要求和源自公众的诉求,基层党组织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按照切实可行的组织方式,优化组织结构,促进活动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

一、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重要意义

1.历史维度:弘扬党的光荣传统的必然要求

七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并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关键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做到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除了在革命根据地有一定的行政资源外,在沦陷区、国统区完全没有行政依托,党的工作只能通过深挖社会资源,使用社会化手段,建立政党与社会的网络体系。一方面,通过委派党员进入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将其骨干发展为党员,将党的基层组织扩散到社会领域之中;另一方面,党通过建立工会、联谊会、俱乐部、文娱团体等社会组织,将广大群众团结、组织起来[1]。可见,处于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早已知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在党员的社会组织关系网的助力下,完成各级党组织的创建和完善,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胜利并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事实胜于雄辩,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可行性早已得到实践的验证,理应得到传承和发扬。

2.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站在现实基础上,提出“生产社会化”概念,揭示人类社会化的内在机制和途径。政党活动演变应始终遵循人类社会化的潜在发展规律,否则将会自取灭亡。因此,政党只有扎根社会,才能枝繁叶茂;只有抱紧社会,才会稳固不倒。中国共产党成长于社会,其生机与活力来源于社会。党要扎根社会有两个关键点:首先,党的组织体系应加大对新生力量的关注和引进,与社会始终保持密切关联;其次,党的功能体系应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根于社会,将服务大众视为己任,推动社会稳健发展。同时,党要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整合并引领社会发展,必须不断增强适应性,敏锐感知社会体制、社会结构以及民众心理等因素的变化,适时使党的组织体系、活动方式向着社会化方向发展。而基层党组织作为政党延伸到社会各个领域的“触角”和社会整合的力量源泉,一方面能够实现自我影响力、权威性与渗透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能够获得更多驱动力[2]。因此,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探索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的社会化发展,与时代要求相符,且有助于政党与社会关系的优化和重构。

3.现实维度: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需要

对于基层党组织而言,其活动方式向社会化发展,一方面能够赋予基层党组织更多的活力,避免被“边缘化”;另一方面有助于基层党组织社会功能的拓展,提升其领导能力、影响能力,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各级政府等参与主体的不懈努力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异质性社会结构为民营企业的出现做出良好铺垫;民众对单位的依附程度日益减弱,对社会的依附程度逐渐上升;在城市的“虹吸效应”下,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不约而同地涌入城市,社区所具有的纽带作用愈加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党组织日渐式微,其作用空间不断缩小。这将导致基层党组织自身的活力以及对社会的渗透力与影响力均不同程度地减弱,进而影响到党对社会整合与调控的有效性[3]。在这种深刻变革的环境下,基层党组织如何进行组织重构、功能转换、活动空间调整与制度创新等系统变革,以此契合社会要求,已然成为当前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角色功能错置:服务能力及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基层党组织立足现实,对服务内容、服务载体等方面加以探索和挖掘。但是,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水平仍然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具体而言,一是服务内容与方式单一。就服务内容而言,多数党组织将重心放在便民服务平台、一站式服务平台、网络建设等较为容易出成效、显成绩的硬件建设上,而缺乏对窗口之外的与民众息息相关的服务项目的关注。在服务方式上,基层党组织仍处于等待群众上门寻求服务的阶段,较少主动深入群众中去寻找群众需求点。二是服务平台呈现出“重建设、轻使用”的特点,其存在价值并未充分彰显。有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名称与标准不统一,有些社区服务网络使用率较低。三是服务覆盖和辐射的范围有限,未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群众服务体系。

2.渗透融入不足:融入动力不足,水平不高

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存在融入社会的动力不足、水平不高等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基层党组织并不具有理想的渗透力、组织能力,其辐射广度和深度亟待拓展。例如,当前“两型”党组织的覆盖率不高、作用发挥不强、引领能力亟待加强。二是基层党组织所具有的运作水平及开放性亟待提升。较多的基层党员与社区群众沟通的能力不强,联系水平不高,致使基层党组织引领社区治理能力不足。

3.运行机制不完善:沟通、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方面,党内关怀、帮扶机制不健全。随着经济社会组织形式以及就业方式的变化,流动党员大量增加,党员社会身份复杂化且与党组织的联系不够紧密。而且党员内部产生分化,有些党员生活比较困难,因此,建立党内帮扶机制非常必要,但现实中帮扶机制存在覆盖面不广、帮扶效果不佳等问题。另一方面,党内缺乏双向互动沟通,党员民主参与制度机制不健全。如今,社会利益群体呈现多元化发展特点,党员的成长背景、社会身份愈加复杂,为了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必须建立上下通畅的沟通机制。就目前来看,依然存在权力约束机制不健全,运作有待规范等诸多短板。

三、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对策建议

对于基层党组织而言,应尊重客观事实,结合自身实际,优化自我思想意识,促进工作方式的社会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公众诉求,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1.树立开放理念: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思想基础

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坚持开放理念为基层党组织扎根于社会和公众奠定深厚的思想基础。开放理念旨在契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实际,解决基层党建活动方式实践中深层次瓶颈问题,促使执政党与社会间彼此影响关系的形成,赋予中国共产党更多适用性,有助于其政治社会化这一特点的显现。从理论角度来看,开放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民主理念。通过民主等非权力性和行政化的工作方式整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凸显群众性和社会性的色彩,让基层党建活动方式更具包容性和弹性。二是树立合作理念。打破时空等客观因素带来的束缚,减少党组织内部、党组织与社会间的隔阂,赋予各要素更多流动性,促进其优化配置及存在价值的彰显。这种合作是在各行为主体功能充分分化与有效整合基础上实现的优势互补。三是树立参与理念。为了适应社会组织化的趋向,通过党组织建设路径与形态的开放,为社会多元力量的积极参与提供开放载体,鼓励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投入到社会公共服务中。四是树立服务理念。开放型党建活动方式强调改变基层党组织的行动逻辑,强化服务作为推进基层党建转型的价值取向和立足点,实现行动逻辑从“为我”走向“为他”的转变。借助服务为基层党组织预留发展空间,夯实党的群众基础。

2.强化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组织保障

一是將组织建设视为重点来抓,集结力量,完成扁平化组织体系的构筑。基层党组织进行党内次级组织之间的整合,可采用联席会议等形式打破条与块之间的组织分割,实现组织的扩容和横向合作能力的增强。也可以采取结对互助共建的方式,实现组织资源的互补与重新整合利用。此外,采取精简管理层级方式,赋予组织结构更多扁平化特点;二是注重党组织设置方式的创新性发展。如今,随着社会开放性和互动性增强,传统属地化的党组织设置原则已不能满足党员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环境和成员特点,不断探索新的组织设置形式,突出灵活性、多样性和实用性。三是对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功能做适度调整。在当前阶段,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迁,社会利益、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结构迅速分化重组,基层社会的自主空间迅速扩大,基层社会组织化趋向明显[4]。这就需要强化党对社会的组织与整合。此时,党组织应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注重自我服务功能的多样化发展,打破各类组织之间的壁垒,汲取整合外部资源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加大对社会化方式的应用,将其融入群众工作。

3.整合社会资源: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重要抓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资源配置的市场化,部分资源分布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之前由党组织与各行政化的单位所掌握的许多资源开始自由流动,并向具有社会自主性与独立性的组织和个人转移,日益呈现出资源所有权的多元化和资源控制的“去中心化”。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党组织要摆脱外部环境的约束,实现自身生存、权力再生产和活动方式的社会化,通过对社会化方式的应用,加强与社会组织的联动,以便实现有限社会资源的最大化应用。其实现路径如下:一是优化领导方式,赋予社会组织更多内在驱动力;二是通过对法治、服务等多种方式的综合应用,促进党领导作用的体现;三是借助民主参与等形式,深挖社会组织内在潜力;四是通过搭建“横向性”的社会参与共享服务平台,打破各类组织之间的壁垒,建立党与社会、群众的有效连接;五是革新公共服务模式,尊重社会组织地位,一改其被动发展状态,赋予其更多主动空间。

4.运用新兴媒介: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技术支撑

各种新技术在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为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向着社会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第一,运用好“微党建”。一方面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党建手机小程序(App)能够为基层党组织有序推进党建工作提供诸多便利条件,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能够通过“微党建”的打造提升凝聚力、影响力、渗透力。第二,打好“智慧党建”牌。“智慧党建”也叫党建“智慧化”。“智慧党建”能够从宏观角度出发,借助物联网、信息化系统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信息,随着上述系统的融合与协调发展,实现党建资源的合理流动,避免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出现,一方面能够实现对党员进行精准化管理,另一方面有助于基层党组织外在形象的重塑和品牌树立[5]。

5.加强评价激励: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动力机制

一是健全和完善评价机制。在评估基层党组织活动实效时,社会效益是主要的判定标准。事实上,社会效益和基层党组织活动社会化的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应通过完善社会参与、社会服务以及社会组织化等方面的评价机制来界定评价标准。二是健全和完善激励机制。在当前阶段,利益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特点,此时基层党组织应坚持抓主放次的原则,将自我激励机制作为重点来抓。三是建立和发展价值引导机制。首先,基层党组织要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党员个体的心理需要,增强党的价值的开放性、包容性与适度弹性,在党内抽象出兼具历史感与现实感的能够凝聚共识的价值体系。这是党的价值体系社会化的前提基础。然后,这种价值体系要通过民主说服、间接渗透的方式与手段在党内进行宣扬。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价值体系真正为党员个体所接受并内化于行。四是健全和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集合体,组织内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增进互信与了解,从而促成组织集体行动的重要动力。而组织成员之间的关怀与帮扶,恰恰是组织内部高层次的交流与互动。随着帮扶机制的运行,组织成员将会得到更多源自组织的关怀,其忠诚度、归属感、满意度等均会得到大幅度提升[6]。同时,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持续性发展过程。要保持基层党组织融入、整合并引领社会的持续性,必须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社会化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施凯.党的社会工作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夏行.社区发展中城市党建的战略意蕴、理念转换和路径创新[J].领导科学,2013(22).

[3]简皎洁.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历史逻辑、现实价值与提升路径[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8(9).

[4]张洁.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大创新[J].创造,2018(7).

[5]高萍.智慧党建:孵化器的新思路孵化器以“智慧党建”引导、推进创新创业的思路探析[J].华东科技,2016(7).

[6]刘树燕.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几点思考[J].世纪桥,2008(6).

实习编辑:肖丽芬

猜你喜欢

基层党组织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社会治安社会化治理的法治路径
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究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社会化阅读:读者阅读需求的解决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